第102章謠言疊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小狐看書】:WWW.XIAOHUKS.COM

“狀頭是田備?田備是何人?怎麼從未聽說過?”狀頭即狀元,楊悅聽蘇味道說今年的狀頭人選已落定,而田備名不見經傳,不知何許人也,不由奇怪地問道。

“聽說田備是荊王孺人之兄。”

“荊王儒人之兄?一個儒人也有這麼大的面子?”唐代沒有側室之說,親王除正外,按例可納二儒十滕“儒”便是儒人。

這個荊王,楊悅已打聽過,知道他便是將來與房遺愛等人一起謀反的那個李世民的弟弟,李淵第六子。

“當然不是儒人的面子,是荊王的面子而矣。”

“不對,榜單還未放出,你怎麼便知道狀頭是誰?”楊悅不解地問道。不過楊悅此話一出,整個“文刊編輯部”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味道邊笑邊言道:“榜還未放?便是省試還未開始,就已經知道了狀頭是誰。連甲第的名單基本上也早已定了下來。”

“還未‮試考‬便已定下榜單?”楊悅的眼珠子幾乎要掉出來,氣怒之下反而更覺好笑“真是開玩笑,這還叫什麼‮試考‬?難道狀元以及前三甲,不是聖上殿試親點麼?”

“殿試?”眾人不由奇道“何為殿試?”

“殿試便是聖上在朝堂上親自主持的策試啊。”楊悅莫名其妙地望著大家,不知為何大家連殿試都不知道。

自來戲文中有不少“連中三元”的橋段,所謂三元分別是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三言二拍”楊悅在中學時代便已看過,這種狀元及第的故事再悉不過。

不過,眾人卻是也回望她一個一個莫名其妙的眼神。

“有鄉試、省試之分,卻從來沒聽說過殿試。而且只有鄉貢才經過兩次‮試考‬,生徒直接參加省試,哪裡有什麼殿試之說?”

“沒有殿試?”楊悅暗叫一聲“不好”心道又猛了。

科舉在隋唐初開,經過千年發展,逐步完善。

“三言二拍”之是明代作品,定然與現在這個科舉有很大不同。難道說這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殿試?連忙含混地說道“我定是被人蒙了。我聽人家說狀頭要聖上親點,自然以為是在大內宮殿中舉行,原來是道聽途說,當不得真。”不等眾人回味,忙又叉開話題,問道:“狀元,不,狀頭這樣內定,難道沒人過問麼?”

“又能怎麼樣?自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說這個人的詩文好,他說那個人的詩文好,各自評定不一…再說,請人寫幾篇詩文,博個名聲,還不是極容易的事。”楊悅對於唐人重詩賦,免費“投卷”之風還是比較瞭解的。《天下詩刊》創刊的目的之一,正是為了避免其中弊。但是其中還是有疑問,問道:“詩賦可以先投卷博名,但是考場中的策論,總是臨場發揮,難道便沒有高下之分?”

“臨場發揮?保不準那策論題目早被人偷了去,請人做好了一篇…”

“嘿嘿,看到是自己認識的人,評論寫得好些,又能怎樣?”

“今年投卷依附名的人大大減少,還是咱‘天下詩社的功勞!’”

眾人不以為然地說道。

“閱卷人能看到是誰答地卷子?”楊悅見說,不由吃了一驚。偷題的可能或許不能避免,但閱卷能看到名子,知道是誰答的題,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可思議,因而說道“難道不糊名麼?”

“糊名?”

“何為糊名?”

“啊?怎麼連糊名都沒有?”楊悅沒想到堂堂科舉,竟然如同兒戲。楊悅不由又氣又好笑:“糊名就是將卷首考生的名字封住,不讓閱卷人看到考生姓名,以免舞弊…”

“考生的姓名寫在卷尾,怎麼糊?亂七八糟的胡亂糊在一起,怎麼成?”

“讓大家都寫在卷首不就行了?”楊悅言道。

裴炎也在“文刊編輯部”聽了楊悅的說法,微微頷首道:“公子這個法子好。如果考生姓名全部寫在卷首。答完題將卷子糊好,這樣閱卷者便不知道是誰寫的。也會相對公平些。”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