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帝曰:癉瘧何如?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洩,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之間,令人消爍脫,故命曰癉瘧。

帝曰:善。

譯文黃帝問道:一般來說,瘧疾都由於受了風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時間,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起於毫豎立,繼而四體不舒,的引伸,呵欠連連,乃至寒冷發抖,下頜鼓動,脊疼痛;及至寒冷過去,便是全身內外發熱,頭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歡冷飲。

黃帝道: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請說明它的道理。

岐伯說:這是由於陰陽上下相爭,虛實替而作,陰陽虛實相互移易轉化的關係。陽氣併入於陰分,使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氣虛,就寒冷發抖乃至兩頜鼓動;太陽經氣虛便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則陰氣更勝,陰氣勝則骨節寒冷而疼痛,寒從內生,所以內外都覺寒冷。如陰氣併入陽分,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陽主外,陽盛就發生外熱;陰主內,陰虛就發生內熱,因此外內都發熱,熱甚的時候就氣口渴,所以喜歡冷飲。這都是由於夏天傷於暑氣,熱氣過盛,並留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亦即榮氣居留的所在。由於暑熱內伏,使人汗孔疏鬆,腠理開洩,一遇秋涼,汗出而受風,或者由於洗澡時受水氣,風水氣停留於皮膚之內,與衛氣相合並居於衛氣免費的所在;而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裡行於陰分,氣也隨之循行於陽分時則外出,循行於陰分時則內搏,陰陽內外相搏,所以每發作。

黃帝道:瘧疾有隔發作,為什麼?

岐伯說;因為氣舍留之處較深,向內迫近與陰分,致使陽氣獨行於外,而陰分之留著於裡,陰與陽相爭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發作一次。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發作的時間,有逐推遲,或逐提前的,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氣從風府侵入後,循脊骨逐逐節下移,衛氣是一晝夜會於風府,而氣卻每向下移行一節,所以其發作時間也就一天遲一天,這是由於氣先侵襲於脊骨的關係。每當衛氣會於風府時,則腠理開發,腠理開發則氣侵入,氣侵入與衛氣爭,病就發作,因下一節,所以發病時間就益推遲了。這種氣侵襲風府,逐下移一節而發病的,約經二十五氣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又入於脊內,而注於伏腫脈;再沿衝脈上行,至九上至於缺盆之中。因為漸上升,所以發病的時間也就一天早一天。至於隔一天發病一次的,是因為氣內迫與五臟,橫連與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較遠,氣深藏,循行遲緩,不能和衛氣並行,氣與衛氣不得同時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發作一次。

黃帝道:您說衛氣每至於風府時,腠理開發,氣乘機襲入,氣入則病發作。現在又說衛氣與氣相餘的部位每下行一節,那麼發病時,氣就不恰在於風府,而能每發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說:以上是指氣侵入於頭項,循著脊骨而下者說的,但人體各部分的虛實不同,而氣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氣所侵,不一定都在風府處。例如:中於頭項的,衛氣行至頭頂而病發;中於背部的,衛氣行至背部而病發;中於脊的,衛氣行至脊而病發;中於手足的,衛氣行至手足而病發;凡衛氣所行之處,和氣相合,那病就要發作。所以說風侵襲人體沒有一定的部位,只要衛氣與之相應,腠理開發,氣得以湊合,這就是氣侵入的地方,也就是發病的所在。

黃帝道:講得好!風病和瘧疾相似而同屬一類,為什麼風病的症狀持續常在,而瘧疾卻發作有休止呢?

岐伯說:風為病是稽留於所中之處,所以症狀持續常在;瘧則是隨著經絡循行,深入體內,必須與衛氣相遇,病才發作。

黃帝道:瘧疾發作有先寒而後熱的,為什麼?

岐伯說:夏天受了嚴重的暑氣,便留藏在腠理皮膚之中,到秋天又傷了風,就成為瘧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種陰氣,風是一種陽氣。先傷於水寒之氣,後傷於風,所以先寒而後熱,病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這名叫寒瘧。

黃帝道:有一種先熱而後寒的,為什麼?

岐伯說:這是先傷於風,後傷於水寒之氣,所以先熱而後寒,發作也有一定的時間,這名叫溫瘧。

還有一種只發熱而不惡寒的,這是由於病人的陰氣先虧損於內,因此陽氣獨旺於外,病發作時,出現少氣煩悶,手足發熱,要想嘔吐,這名叫癉瘧。

黃帝道:醫經上說有餘的應當瀉,不足的應當補。今發熱是有餘,發冷是不足。而瘧疾的寒冷,雖然用熱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溫暖,及至發熱,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涼。這些寒熱都是有餘不足之類。但當其發冷、發熱的時候,良醫也無法制止,必須待其病勢自行衰退之後,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療,這是什麼緣故?請你告訴我。

岐伯說:醫經上說過,有高熱時不能刺,脈搏紛亂時不能刺,汗出不止時不能刺,因為這正當盛氣逆的時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療。瘧疾剛開始發作,陽氣並於陰分,此時陽虛而陰盛,外表陽氣虛,所以先寒冷發抖;至陰氣逆亂已極,勢必復出於陽分,於是陽氣與陰氣相併於外,此時陰分虛而陽分實,所以先熱而口渴。因為瘧疾並與陽分,則陽氣勝,並於陰分,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寒,陽氣勝則發熱。由於瘧疾受的風寒之氣變化無常,所以其發作至陰陽之氣俱逆極時,則寒熱休止,停一段時間,又重複發作。當其病發作的時候,象火一樣的猛烈,如狂風暴雨一樣迅不可當。所以醫經上說:當氣盛極的時候,不可攻,攻之則正氣也必然受傷,應該乘氣衰退的時候而攻之,必然獲得成功,便是這個意思。因此治療瘧疾,應在未發的時候,陰氣尚未並於陽分,陽氣尚未並於陰分,便進行適當的治療,則正氣不至於受傷,而氣可以消滅。所以醫生不能在瘧疾發病的時候進行治療,就是因為此時正當正氣和爭逆亂的緣故。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若陽氣已被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氣的影響,所以只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勞縛其四肢末端,使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勞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這是當真氣尚未與氣相併之前的一種“而奪之”的治法。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說:瘧氣留舍於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當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或甚隔數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以為氣與衛氣相會於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瘧疾發病,是由於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如發於秋天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天的,寒冷較輕;發於天的,多惡風;發於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黃帝道:有病溫瘧和寒瘧,氣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髒?

岐伯說:溫瘧是由於冬天受風寒,氣留藏在骨髓之中,雖到天陽氣生髮活波,氣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熱熾盛,使人神倦怠,腦髓消爍,肌消瘦腠理髮洩,皮膚空疏,或由於勞力過甚,氣才乘虛與汗一齊外出。這種病原是伏藏與腎,故其發作時,是氣從內而於外。這樣的病,陰氣先虛,而陽氣偏盛,陽盛就發熱,熱極之時,則氣又回入於陰,入於陰則陽氣又虛,陽氣虛便出現寒冷,所以這種病是先熱而後寒,名叫溫瘧。

黃帝道:癉瘧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癉瘧是由於肺臟素來有熱,肺氣壅盛,氣逆而上衝,以致中氣實,不能發洩,適因勞力之後,腠理開洩,風寒之便乘機侵襲於皮膚之內、肌之間而發病,發病則陽氣偏盛,陽氣盛而不見衰減,於是病就但熱不寒了。為什麼不寒?因氣不入於陰分,所以但熱而不惡寒,這種病內伏於心髒,而外出則留連於肌之間,能使人肌瘦削,所以名叫癉瘧。

黃帝道:講得好!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