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一整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吉時到,祭拜開始!後輩子孫祭拜先祖,放炮!”隨著地師先生相當嘹亮的一嗓子,地上跪著的三百多口子人開始叩首,而圍在外圈的幫忙的人,則點燃了數百掛鞭炮,在“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和濃郁的硝煙中,這三百多口子人完成了三叩九拜之後,輩份最大的六爺爺站了起來,在幾個幫忙的人士的幫助下,開始在祭案前面點燃了紙錢、香火,並拿出祭文進行祭告,然後下地契祭告文書。

這一切做完之後,地師先生一聲令下,前來幫忙的人每座墳上面都搭建起事先準備好的帳篷。因為在遷墳的過程中,在時辰上以不過“午”時最利,以免“午”時的陽氣灼傷屍骨。而今天又是集體遷墳,先祖人數過多,如果在“午”時完不成遷墳,那麼可以在“午”時停止“起”屍骨,在打起的帳篷下,同時再用黑布蒙、蓋骨,過“午”時後再起遷屍骨。

做完了這些工作之後,正式的開墳就開始了。破土之前,地師先生先掐訣念破土咒,然後由身為長孫的大爺動第一鍁土,然後其他人才可以進行挖掘。

破土之人及其工具均要披紅(系紅布條),拾金者必須要戴口罩,帽子和紅手套。破土開墳從祖先長至幼依次進行,祖墳破土時候一定從祖墳前面開挖,不可以掘後面。(掘後面即絕後)。有墓碑先放碑,然後破土。破土時候挖到龜、蛇、鼠、蟾等吉祥動物,千萬不要斬殺,隨緣而去。平掉墳土後見棺時,要把土挖至棺蓋下二尺,以免開棺時候進土。開棺之前要單獨再放炮,然後以遮陽布遮蓋整個墓,千萬不可入陽光,不過這個時候墳上面已經搭起了帳篷,這個環節到是可以省略。見到棺材之後,將棺蓋打開一道縫隙,投入五彩糧和糯米於棺中,並請地師先生焚化一道化煞神符投於棺內,然後放屍氣,靜等六分鐘後開棺。

這些破土開棺的程序都是有講究的,一點兒都不能錯,幸好地師先生昨天就把相關的事宜都教給了各家的家主,否則的話,光是地師先生一個人看著,怎麼也看不過來。

破土開棺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需要挖掘大量的土方,雖然有人幫忙,可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完成的,再加上搭建帳篷也需要時間,開棺也講究長幼順序,在李想的爺爺前面,還有很多長輩呢。因此當李想他們家準備開李想老爺爺和爺爺的墳的時候,天都已經矇矇亮了。

李想的爺爺和的棺材基本上都已經腐爛了,至於老爺爺和老的棺材,那更是腐壞的都基本上看不到了。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很窮,能夠湊起一副棺材板兒就很不錯了,本就無法講究是用什麼料子打造的棺材,因此這些質量壓就算不上合格的棺材,在地下埋了幾十年之後,早就已經腐朽不堪了。

勉強的將老爺爺和老的棺材蓋打開一條縫兒,李想的父親以及大爺二大爺他們幾個就不敢再動棺材了,撒完了五彩糧和糯米等了一會兒之後,幾個大老爺們裡繫著紅布條兒,帶著紅手套和口罩就跳下了墳坑。李想的大爺這一家算是長房,因為李想的爺爺是老爺爺的長子,因此大爺是必須下坑的,此外還有已經亡故的二爺爺、三爺爺等幾家人的子孫。

六爺爺本來也要下去的,畢竟裡面埋著的可是他的親生父母,但奈何六爺爺的歲數實在是太大了,昨天晚上又沒有休息好,到現在已經呈不支的狀態了,於是在一幫後輩的強烈要求下,六爺爺就沒有下去。

老爺爺和老的棺材都腐爛的不成樣子了,沒辦法,只能讓孝子賢孫們手工‘拾金’。所謂拾金,就是指的是撿拾祖宗的骸骨,因為在華夏老百姓的心裡,祖宗的骸骨都是金貴的,因此把這項工作叫做拾金。

提起拾金,還要講一講‘洗骨’,因為有的祖先的屍骸沒有完全腐爛,骨骼上或許還帶有一些腐,這個時候就需要將腐清洗掉,就是將帶著腐的骨骼放進盛滿了清水的盆子中進行清洗,這就是所謂的‘洗骨’。

不過李想的老爺爺和老都沒有這種情況出現,都過世了五十來年了,光剩下一把骨頭了。將棺材全部打開之後,因為骸骨和棺材都混在一起了,就必須動手進行拾金了。只不過,按照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拾金只能是平輩的人拾金,晚輩不可用手拾金,因此大爺他們都必須用竹筷去拾金。

這拾金也是有講究的,講究一個從長到幼,從男到女的順序。到了拾金的時候,男人屍骨要從頭顱開始拾金,依次左手至下到左腿,然後從右腿至上到右手;女棺的拾金順序則與男棺截然相反。拾金的時候,一定依照次序而且萬不可遺落骸骨。如有遺失的指節要仔細翻土查找,以免對後代子孫帶來肢體上的傷害。

拾出的金骨依次按照人體骨骼結構安放於新金櫃中,遺骸的手腳骨和膝蓋骨一定要按正常生理結構擺放,不得前後左右調轉。不然則如同先人手腳被捆、屈膝下跪,後人必定黴運,不出興旺發家之人。

金櫃進金前用新被褥墊好,即用六尺六寸白布上面墊六尺六寸紅布、紅布上放被褥,再在上面鋪好硬幣,材底法金,左手金,右手銀元寶(紙紮的那種)數個,布撒五彩糧。進金後要以棉花團穩頭,下頜骨與頭骨咬合,顱骨以道教祖先保佑金蒙面。然後搭五彩線從頭至腳。骸骨全身布撒茶葉。然後以紅布為蓋水被遮蓋金骨後封棺,也就是所謂的二次入殮。

封棺的材釘行話叫柵,每口材三個,要按外側雙,內側單落柵。如果落柵錯誤,必然影響法師功德和福東家運。

封棺後,棺蓋上必用紅布矇住,下面用木橙墊起不讓沾地,並須孝子賢孫看守、祭祀。然後將原來棺木底下取血水土(土層八寸)裝於袋中備用,這些土要移到新墳中去,而且這些帶走的土不能掉在地上被人踩,這樣會對死者的後輩有傷害,對死者也不敬,猶如死者在世時被路人腳踩刀割一樣,因此這些血水土必須要保存好了。

至於原來空棺木內,則投入白蘿蔔一個,法師口誦“一個蘿蔔一個坑,子孫後代萬事興”李想老爺爺的骸骨封棺完畢後,再開李想老的墳,開棺順序都差不多,只是在拾金的順序上與李想老爺爺的順序截然相反。

待到李想老的新金櫃封棺完畢後,就輪到李想爺爺和的墳了。

這些工作很瑣碎,花費的時間也很長,再加上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必須得停止這些工作,因此到了下午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李想老爺爺老和李想爺爺的墳才算是拾掇利索。

至此,這算、獻祭、換棺的三大步已經徹底完成,接下來就是要行棺、落棺了。

在行棺前,原墓地坑窪用新淨土填平,以免遺留有先人骨血被糟塌,然後燒紙錢吿之先人其屍骨已移走,不要再戀此地。再栽上松、柏等長青之樹。

做完了這一切之後,由地師先生掐訣唸誦“起靈咒”然後作為長子、長孫的大爺手持靈幡,摔喪盆,攜男眷走在靈車前,女眷則跟在靈車後,行棺到新墓地。期間李想這幫孝子賢孫們一路撒紙錢,一直到新墓地。

到達新墓地之後,就是落棺了,也就是安墳。

落棺時,先由地師先生定好山向後,再舉行祀典活動。由地師先生撒“五穀”念“吉語”後,作為長子、長孫的大爺鏟一鍬淨土蓋在棺材頭上,然後幫工們才可開始徹墳。待到用土掩埋出墳頭後,大爺將所持靈幡在墳頭上,並將紙糊的金銀庫在墳地焚燒,供死者在陰間“受用”這一整套程走下來之後,已經到了晚上將近十一點了,足足折騰了將近二十四個小時,六爺爺早就支撐不住被孩子們送回家了,而大爺二大爺他們也是累的夠嗆,即便是李想這種身強力壯的大小夥子,這麼一整天折騰下來,身子骨也和散了架一般。

不過這一整天的遷墳儀式舉辦的都很順利,到是沒出什麼紕漏。安墳完成後,李想請來的四位大師父就會繼續做法事,而且一直做到七天之後‘圓墳’的子。當然,這四位大師父的法事也不是白做的,在遷墳儀式啟動之前,李想已經給每個人包好了五千塊錢的大紅包。當然,那幾個幫忙的,李想也早就準備好了每人五百塊錢的“紅包利事”至於功勞最大的曾舅姥爺,李想同樣包了一個一萬塊錢的超級紅包。

這紅包利事可是不能少的,因為自古相傳,在遷墳過程中所做每項法事,福主也就是東家均要事先給師傅利事(紅包),使其帶著"喜悅"的心情去做,如果帶著不滿意的心情去做,有可能出現相反的效果,這樣會給福主或施術者帶來兇禍。而滿意喜悅即是福,大家要的都是財福,所以事主的紅包是不可以少的!而一些事主藐視風水師,一些心狹窄的風水師則暗下殺手,給事主後帶來不必要的災禍!

李想可不想一件好事因為一點小錢就變成壞事,因此這紅包利事給的也是相當痛快。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