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巴黎深秋季節。一個雲淡風輕的子我獨自一人走進蒙馬特公墓沿著鋪滿枯黃落葉的小路一直來到這片墓地的一個偏僻的角落。這裡有一座白大理石砌成的墳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設計巧、風格別緻的各式墓冢相比這座墓的外觀顯得簡樸而又單調。不過引人矚目的是在它的右側上方鑲嵌著一個透明的塑料小盒子裡面放著一束人工製作的茶花。墓的兩側刻著相同的一句碑文:“阿爾豐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安眠於此。深切懷念你”無論是在法國還是中國如今知道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個名字的人也許為數並不太多但是讀過《茶花女》這部作品、瞭解《茶花女》這個故事的卻大有人在。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就是舉世聞名的法國文學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個動人的、催人淚下的茶花女的愛情故事就是據她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我在這座墓前徘徊良久浮想聯翩我想起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一生命運想起了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但人們可以說她既嚐遍了生活的辛酸悽苦也享盡了人間的奢華逸樂。然而她卻始終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她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微賤這位諾曼底姑娘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她的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一位不務正業的農村巫師。也許是由於生活的艱難她的父親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裡終打罵子。子不堪忍受丈夫的待被迫離家出走去給一個有錢人家做幫工後來又跟著這家主人離開了法國到瑞士去謀生。而這時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尚不滿十歲但是她的父親已經讓她到農莊裡去幹活了。

從現有的資料中我們知道阿爾豐西娜大約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故鄉來到巴黎。有人說是她母親的一位親戚幫助她離開諾曼底的也有人說是她的父親把她賣給了一幫波希米亞人而這幫四海為家的漢又把她帶到了巴黎。不管怎麼說阿爾豐西娜·普萊西來到了一個新的天地開始了一種新的、卻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鋪裡打工過著清貧的子。然而聰明的阿爾豐西娜很快地現她雖然一貧如洗卻擁有一筆非常可觀的、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場並立即成為那些公子哥兒、闊老闊少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她結識了不少男友也做過普通商人的‮婦情‬後來又同一位非常闊綽的時髦青年同居了一個時期。這位年輕人就是後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還曾一度出任外大臣。雖然這位花花公子當時的地位尚未如此顯赫但他已經是巴黎社界上的一位極為活躍的人物。正是靠著他以及像他這樣一類人物的“提攜”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大踏步地跨進了巴黎的上社會並很快地成為巴黎社場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貴族、百萬富翁們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爭先恐後地為她一擲千金提供豪華住所購買各珠寶並滿足她的一切**。而她則來者不拒巧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她不僅徹底擺脫了窮困而且似乎也同貧賤的往昔一刀兩斷了她改換了名字昔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變成了如今的瑪麗·杜普萊西。

瑪麗·杜普萊西無疑是一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她不僅具有豔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現她在社場合裡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從未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場上的其他女相比瑪麗·杜普萊西具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藝術修養。她在同客人們談古論今點評某些文學、音樂、繪畫以及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出人意料地表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許多人對此到困惑不解像她這樣一個出身貧寒、從未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的風塵女子何以會具有如此端莊凝重的氣質和不同凡俗的教養?這個答案直到瑪麗去世以後才為人們所現。人們在清理她的財產時看到她的書房裡擺滿了諸如拉伯雷、莫里哀、盧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馬、拉馬丁、繆以及萬提斯、拜倫、司各特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一位勤於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命運為她提供某種機遇的話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一個頗有出息頗有成就的新女的。這也多少能夠說明為什麼當時法國的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都傾心仰慕她並千方百計地設法同她往這些人在瑪麗死後還寫下了許多紀念的文章其中充滿了對她的讚美和懷念。可見在瑪麗·杜普萊西身上的確具有某種獨特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是那些僅僅臉蛋漂亮的姑娘難以具備的。

但是瑪麗·杜普萊西不過是一個風塵女子她有過許多情人其中有兩個人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一個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俄國老人德·斯塔凱爾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官曾經做過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據說他之所以喜歡瑪麗是因為後者很像他的一個去世不久的女兒他是以父親待女兒的深情去愛瑪麗·杜普萊西的。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位伯爵是一位情場老手他“愛”瑪麗當然是為了她美貌。瑪麗在巴黎豪華住宅區瑪德萊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這位老外官為她購置的而在相當長的一段子裡瑪麗過著貴婦人一般的奢華生活她每天的大筆大筆的開銷也大都是由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個是一位年輕人也是一位貴族名叫德·貝雷戈伯爵他也許是瑪麗·杜普萊西生前最後一位關係密切的男友。他不僅成為瑪麗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為。一八四六年年初他們兩人一起前往倫敦在那裡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們的婚禮卻遲遲沒有舉行。這可能是因為瑪麗·杜普萊西的健康急劇惡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於瑪麗的家庭背景。在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裡像瑪麗這種出身卑微的“下賤女人”是不可能跨進貴族的家門成為這類高貴門第中的家庭成員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後不久關係便逐漸疏遠了但仍然保持往來。而且從現存資料來看他們的婚約似乎也沒有解除。

由於童年時代艱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後縱情聲追求享受整不分晝夜地沉湎於飲酒、跳舞、看戲和男歡女愛的逸樂中瑪麗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結核經常燒、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瑪麗當時的經濟條件如果她對自己能夠稍加節制安心調養她的健康也許會很快地恢復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適當的控制。但是她卻沒有這樣做也許她認為來無多應該抓緊時間尋歡作樂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男人對待人生;也許她想盡快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種手段損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們在她的微笑中常常會現一絲憂鬱的陰影其中蘊含著對生活的厭倦和傷。總之她的健康迅惡化終於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不治而亡。她死後貝雷戈伯爵在蒙馬特公墓裡為她買下一塊地皮她身後的葬事既簡單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貝雷戈伯爵和斯塔凱爾貝克伯爵兩人辦的。一代佳麗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我們還是使用她的真實姓名吧——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也是一個墮落的女人。關於她的不幸和墮落的原因留待社會學家們分析探討去吧。這裡我想說的是類似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樣身世的女在古今中外的民間野史上是不乏其人的。在中國人們往往會用“紅顏薄命”這四個字來概括她們的命運而一提起她們便會情不自地灑下一掬同情之淚或慨嘆息一番。然而隨著歲月的逝她們的姓名連同她們的花容月貌以及她們的悲慘身世都早已湮沒在那些荒丘野蔓、黃土殘碑之間了。誰還會再記起她們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同那許許多多沉歿在歷史塵埃中的同命運人相比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畢竟又是一位幸運者。關於她的故事被演繹成小說話劇和歌劇她的一切都同一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形象“茶花女”連在一起。這是因為她同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過一段情糾葛這位作家便是亞歷山大·仲馬而中國的讀者更習慣於把他稱作“小仲馬”小仲馬這個名字中國讀者想必是不會到陌生的但是關於他的身世人們也許不甚了了。這裡我們把小仲馬的生平做一點簡單的介紹這對於讀者們認識《茶花女》這部作品的意義也許是不無裨益的。

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是十九世紀法國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一員驍將他既是著名的戲劇家也是傑出的歷史小說家。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他只不過是巴黎某貴族家裡的一名又窮又寒酸的抄寫員那時他剛剛從法國外省來到巴黎即使連這個可憐巴巴的差事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八二三年大仲馬與社會地位同他一樣卑微的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相愛並同居次年七月他們有了一個兒子他就是小仲馬。由於大仲馬與拉貝從未履行過結婚手續他們的兒子自然也就沒有合法的身分小仲馬一直被人們視為私生子。

卡特琳娜·拉貝對大仲馬始終一往情深但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改變大仲馬卻逐漸看不起這位普通的縫衣女工了。這是因為大仲馬的戲劇創作為他獲得了很大的聲譽也給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他開始出入巴黎的上社會整同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而把卡特琳娜和小仲馬母子兩人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卡特琳娜依靠自己縫補衣服得到的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活。而小仲馬則因為是一個私生子常常受到他人的奚落和羞辱這對於一個不滿七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種強烈的刺和可怕的打擊。而這種刺和打擊直到小仲馬的晚年還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記憶裡。

一八三一年天大仲馬與一位女演員同居生下了一個女兒這位女演員要求大仲馬通過法律形式承認女兒的合法地位。直到此時大仲馬方才記起自己還有過一個兒子於是他找到了小仲馬通過法律形式認領了他。小仲馬能夠回到父親身邊固然是件好事但他卻不得不與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的母親分手。這位勤勞而又善良的縫衣女工在失去自己的同居的伴侶之後又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她辛勞一生最後卻一無所獲。當小仲馬揮淚離開自己的母親的時候他深深地到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

小仲馬本來是一個在貧困屈辱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純樸少年但回到父親身邊之後他的生活卻逐漸生了變化。他生活在一個人的社會里特別是他父親的那種驕奢逸的生活方式為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樹立了一種最現實的“榜樣”他終於學壞了也開始嘗試那種追逐聲犬馬的荒唐生活。有一陣子人們一提到大、小仲馬便會用“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來揶揄他們父子兩人屢遭世人非議的生活方式。然而小仲馬畢竟曾與卡特琳娜相依為命地度過七年的艱難歲月他在童年時代曾經從母親那裡接受過良好、正直的教育。因此比較客觀地說此時的小仲馬是一位生活雖然放蕩但良知卻尚未完全泯滅的青年。值得一提的是小仲馬很早便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不滿二十歲便表了小說和詩歌但這些作品均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作為文學家的小仲馬真正使他能夠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主要是那部膾炙人口的《茶花女》。然而倘若命運沒有安排他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相識文學史上又怎麼可能會留下這樣一部佳作呢?

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個秋高氣子小仲馬同他娛樂場上的好友歐仁·德雅在巴黎聖耳曼大道上跑馬歸來然後便一起去著名的“雜耍劇院”觀看戲劇演出。就在這天晚上小仲馬看見在靠近舞臺的一個包廂裡坐著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他在回憶這次奇遇時曾經這樣描寫這位美人的容貌:“…她的個子高高的身材苗條烏黑的頭面白裡透紅。她的頭生得小巧玲瓏一雙細長的、像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顧盼自如生出無限風情。她的嘴像鮮紅的櫻桃再加上一口潔白的牙齒使人聯想起一尊雕像。”德雅對小仲馬說此人名叫瑪麗·杜普萊西是巴黎的名。小仲馬呢他當時便被這位美豔絕倫的女人住了不知不覺間到自己似乎墮入了情網。當天晚上演出結束以後這一對好友便在一個自稱名叫阿爾芒絲·布拉特的女人的引導下登門拜訪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阿爾芒絲·布拉特是阿爾豐西娜的緊鄰她是一位帽店老闆娘據說她還為阿爾豐西娜介紹男友並從中收取酬報。這天晚上除了小仲馬和德雅之外阿爾豐西娜還接待了其他客人。她的心情似乎很愉快高談闊論縱情大笑但是她卻咳嗽得很厲害。後來當客人們談興正濃的時候她卻不聲不響地走開了。細心的小仲馬尾隨著她走進她的房間現她正在咯血於是真誠地勸說阿爾豐西娜保重身體。阿爾豐西娜顯然被他的關懷和同情動了也許過去從未有人對她說過這樣的話也許那天晚上她對這位年輕人突然產生出一種奇特的好總之他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阿爾豐西娜答應同小仲馬往來做他的“好朋友”這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許諾不久以後阿爾豐西娜便成了小仲馬的情人。

在大仲馬的回憶錄里人們可以讀到這樣一段記載:當大仲馬看到兒子與阿爾豐西娜的親密關係時曾經直截了當地問小仲馬:“你同這位姑娘往究竟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同情她?”小仲馬當即明確地回答說:“是出於同情和憐憫。”事實上在小仲馬與阿爾豐西娜往的過程中他的確常常勸她注意休息勸她保養身體並親自陪她一起到鄉間去進行短期的療養。他們在一起曾經度過短暫的、但卻是愉快的生活象詩一樣充滿著漏*點和夢幻致使他們兩人在神上都一度得到極大的滿足。可見小仲馬對阿爾豐西娜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當真摯的。

然而不容諱言小仲馬的格中畢竟還有絝絝子弟的一面他生活的環境是世風下的巴黎而阿爾豐西娜又是一位風塵女子這一切都決定了小仲馬對她的情是相當複雜的其中有同情、有愛戀但也包含著一種獵豔、狎褻的心理。他雖然收入有限但為了討得阿爾豐西娜的歡心也要充充闊佬陪她跳舞、赴宴、看戲、跑馬在她身上花了大筆大筆的錢最後負債累累。而這一切與人們所謂的真摯的愛情顯然是毫不相干的。另外小仲馬對阿爾豐西娜有著一種強烈的佔有慾當她成為他的‮婦情‬之後他不能容忍阿爾豐西娜再同其他的男友來往。這種情固然可以理解但無奈在阿爾豐西娜看來她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理由很簡單她無法改變自己的這種生活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馬更加富有的男人沒有他們她將無法維持在她看來也許是燦爛的、令人目眩的生活。這正是小仲馬與阿爾豐西娜最後分手的本原因。終於有一天小仲馬現了阿爾豐西娜與一位名叫愛德華的年輕人來往的書信顯然他們之間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裡應該說明的是這位愛德華先生不是別人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的貝雷戈子爵。他自然不是阿爾豐西娜一般意義上的男友。小仲馬然大怒多少子以來積壓在心頭的怒火爆了他責罵阿爾豐西娜對他撒謊欺騙了他一片真情。而阿爾豐西娜平靜的、若無其事的回答不僅令小仲馬不知所措而且也可能使讀者們大為驚異:“撒謊?經常撒謊的人牙齒不是更白嗎?”既然如此小仲馬與阿爾豐西娜的分手便是不可避免的了。一八四五年八月三十深夜小仲馬給阿爾豐西娜寫去一封表示絕的信這封信的全文如下:親愛的瑪麗:我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百萬富翁似地愛您但是我力不從心您希望我能像一個窮光蛋似地愛您我卻又不是那麼一無所有。那麼讓我們大家都忘記了吧對您來說是忘卻一個幾乎是無關緊要的名字對我來說是忘卻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沒有必要告訴您我是何等悲傷因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麼地愛您。別了瑪麗!您情豐富不會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您寫這封信您聰明絕頂不會不原諒我的這一舉動。永遠懷念您的a.d.[a.d.是小仲馬姓名(a1exandredumas)的法文縮寫。]從這封信裡我們可以看出小仲馬對阿爾豐西娜仍然懷著一定的情他作出分手的決定心裡是相當痛苦的。據我們所知小仲馬沒有收到阿爾豐西娜的回信而且從此之後兩個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三個月後小仲馬有了新的女友她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一位女演員名叫阿娜伊絲·麗耶瓦娜。一八四六年十月初小仲馬同他的父親一起去西班牙和北非地區旅行十月十八抵達馬德里他不知通過什麼途徑得悉阿爾豐西娜病情惡化便寫了一封短函寄回巴黎向她表示問候。小仲馬在阿爾及利亞度過了整整一個冬驕於次年二月十返回巴黎而這時阿爾豐西娜已經去世一個星期她的遺體也早已安葬在蒙馬特公墓裡了。據說小仲馬曾經去過瑪德萊娜大街阿爾豐西娜生前的住所他看到的卻是人們正在清點、拍賣阿爾豐西娜的遺物的場面。據死者的遺囑拍賣所得的錢款除了償還債務之外餘額全部贈給她的一位生活在諾曼底鄉間的外甥女但是這位接受遺產的外甥女必須遵守死者規定的條件:她永遠也不能來巴黎。這個謎一般的遺囑顯然是人深思的其中似乎包含著無限的幽怨和深意。然而對此觸最沉重思索最深刻的也許不是別人而是小仲馬。

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之後我們沒有看到小仲馬寫過什麼悼念的文字也沒有聽說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馬特墓地去憑弔死者然而她的死深深地觸動了小仲馬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的去世雖然並不出人意外但畢竟來得太快了。我們從小仲馬同她分手之後的種種表現可以判斷至少小仲馬仍在時時眷戀著她希望她能夠早恢復健康。而如今當他結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卻得悉她的死訊心頭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許當他看到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遺物被拍賣一空的場面之後獨自一人在瑪德萊娜大街上漫步的時候心裡便已經開始在醞釀《茶花女》這部小說的情節了。更耐人尋味的是小仲馬去世之後也安葬在蒙馬特公墓裡。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識的安排。自然這是後話了。

一八四七年六月也就是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四個月之後小仲馬又來到他曾與阿爾豐西娜一起度過一段愉快歲月的鄉間那裡的一草一木都喚起了他對往的回憶也起了他創作的衝動。於是他閉門寫作花了不到一個月的功夫便寫出了小說《茶花女》因此我們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作者一氣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小說《茶花女》完成後沒有立即表直到一八四八年即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一週年後不久才在巴黎出版並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小仲馬本人並沒有陶醉在小說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就在小說《茶花女》問世後不久他立即嘗試著手把它改編成話劇劇本。如果說小說《茶花女》的創作一帆風順的話那麼話劇《茶花女》的問世卻經歷了許多阻力和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馬料想不到的阻力先來自他的父親、劇作家大仲馬。創作過許多話劇劇本的大仲馬深知戲劇“這碗飯”不好吃力勸兒子打消改編《茶花女》的念頭並斷言這不是一個好的題材沒有觀眾會歡它。但是小仲馬卻不為所動仍然一心一意改編創作劇本《茶花女》。而當大仲馬讀到他兒子寫成的劇本《茶花女》時不由得動得熱淚直並立即接受了它。然而當時法國的書報檢查部門卻又以“該劇不符合道德規範”為藉口進行無理刁難阻止話劇《茶花女》上演。為此小仲馬不屈不撓地進行了近三年的努力爭鬥直到一八五二年二月二話劇《茶花女》才獲准在巴黎雜耍劇院演出。而這一天幾乎正好是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去世的五週年紀念

至於歌劇《茶花女》的創作它幾乎是與話劇《茶花女》同步進行的而且同小仲馬本人毫不相干。當小說《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轟動人人競相閱讀的時候意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正在巴黎。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從這部小說裡獲得了啟迪和靈銳地受到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劇舞臺並立即開始構思它的音樂主題。而當一八五二年二月話劇《茶花女》公演之後威爾第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立即請他的好友皮阿威寫出歌劇《茶花女》演出腳本然後便以滿腔熱情投入了譜寫工作。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歌劇《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劇院——菲尼斯劇場次公演。

無論是小說還是話劇或歌劇《茶花女》的故事內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敘述的始終是男主人公阿爾芒與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我們已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一生以及她同小仲馬的一段情糾葛儘管關於這段情糾葛還有其他種種傳說但大致經歷便是如此讀者們很容易便可以從小說或話劇《茶花女》的故事中現哪些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哪些則是作者的加工和虛構。小仲馬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一段往只不過是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風韻事而阿爾芒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卻蘊含著相當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普遍意義。這是因為無論小仲馬對阿爾豐西娜的情如何他銳地受到這位不幸的風塵女子之死不是一樁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種具有深刻含義的社會現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憐的親生母親想到了社會的種種殘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間的這些悲劇卻往往又是在維護某種道德規範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馬的創作觀念因而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自覺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為文學創作的原則並意識到這是文學家的責任和義務。儘管人們並不十分清楚小仲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準確含義但是讀者們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聽到作者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茶花女》這個愛情故事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也許主要就在這裡。

作為成功的文學作品小說和話劇《茶花女》為我們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讀者們切莫把瑪格麗特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混為一談阿爾豐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但瑪格麗特卻不同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格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

小說《茶花女》和話劇《茶花女》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關於這兩部作品的優劣歷來便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其實在我看來小說和話劇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其表現手法自然就應該有所區別因此很難對二者進行比較。小說《茶花女》是一氣呵成的看得出作者在情節的佈局和剪裁方面並沒有下很大的功夫作者似乎是憑著一股漏*點揮手之間便完成了這部作品。因此小說寫得樸實動人充滿著一腔怨憤洋溢著充沛的漏*點。雖然在小說《茶花女》問世的時候法國漫主義文學運動已經漸趨式微但是這部小說仍然散著一股頗為強烈的漫氣息。尤其是小說的結尾部分瑪格麗特的記和遺書一篇比一篇更加動人這顯然是作者有意識的安排。這批遺書讀起來聲聲哀怨字字血淚迴腸蕩氣酣暢淋漓致使整篇小說在情奔放的**中結束獲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而話劇《茶花女》固然也是一氣呵成但它畢竟是作者自己的再創造。小仲馬不必再為構思故事情節而苦思冥想而把主要的力放在劇情的安排和場次的銜接方面即如何使戲劇衝突更加強烈更加動人。這個目的小仲馬顯然是達到了。而且做得相當成功。話劇《茶花女》的第三幕演出了阿爾芒的父親威脅利誘瑪格麗特迫使她同阿爾芒斷絕關係的過程而這一情節在小說裡卻沒有直接的描寫它是通過瑪格麗特的記和書信間接加以說明的。話劇的這一處理是必要的因而也是高明的因為它把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的本原因直接揭示出來。其戲劇效果之強烈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卻沒有必要據此斷言話劇《茶花女》的思想意義更深刻對不平等的社會道德觀念的批判更烈。因為把阿爾芒的父親暴干涉瑪格麗特和阿爾芒愛情的無恥行為在舞臺上直接表現出來這是話劇在藝術處理上的需要。可以設想倘若由阿爾芒本人在話劇結束之前涕淚地一封一封念出瑪格麗特書信的內容其藝術魅力肯定要大大地打折扣的。因此從作品的風格來看我以為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小說《茶花女》暢而自然但卻略顯鬆散而話劇《茶花女》則更加強烈、緊湊但不免微斧鑿的痕跡;兩者可以說各具特各有千秋。至於歌劇《茶花女》的成就那就請音樂界的專家們來做評價吧!不過我想無論小說《茶花女》、話劇《茶花女》還是歌劇《茶花女》它們都是成功的佳作。小說《茶花女》風靡整個世界話劇《茶花女》歷演不衰而歌劇《茶花女》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劇院的保留劇目這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明證。值得一提的還有自一九o九年以來《茶花女》已經被搬上銀幕多達二十餘次其中最著名的則是格麗泰·嘉寶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它已經成為世界電影藝術寶庫中的一部珍品。

而在中國《茶花女》則可以說是讀者最悉、也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著名翻譯家林紓便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茶花女》(中文譯本的書名是《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的譯文雖然未必完全忠實於法文本原著但他那生動傳神、極富形象化的語言使小說《茶花女》的第一部中譯本具有強烈的染力。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人們又66續續讀到了劉半農等人翻譯的話劇《茶花女》和夏康農等人翻譯的小說《茶花女》。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能夠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傳深入人心外國文學翻譯界的這些前輩們的努力是功不可沒的。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一九四九年至“文化革命”結束之後這長達三十年的歷史時期內《茶花女》卻經歷了一番曲曲折折的遭遇。這樣一部重要的外國文學作品居然沒有新譯本奉獻給新中國的讀者而舊譯本的再版為數也極為有限到了後來《茶花女》乾脆銷聲匿跡了以至於在年輕一代的讀者心目中《茶花女》不僅蒙上一層神秘的彩甚至還頂著種種不應該有的惡名。粉碎“四人幫”以後大批外國文學名著終於重見天振孫先生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著手翻譯小說《茶花女》的併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的新譯本《茶花女》不僅忠實於法文原著而且生動地表達了原作的**彩因而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和歡。小說《茶花女》新譯本自一九八o年問世以來一版再版至今累計印數已達百萬餘冊可以說是這部作品影響最大免費最廣的一部中譯本。

在中國的讀者中間讀過小說《茶花女》的很多而看過話劇《茶花女》和歌劇《茶花女》的卻較少對三部《茶花女》之間的差異所知則更少。這裡奉獻給讀者的是將三種體裁的《茶花女》合在一起的譯本其中小說《茶花女》是一九八o年的譯文此次出版譯者又進行了心的修改;而話劇《茶花女》和歌劇《茶花女》則是譯者的新譯作。值得一提的是歌劇《茶花女》是用詩體譯出的譯文大體整齊而且練勻稱富有節奏很好地表現了原作的韻味。我以為三部《茶花女》的合譯本次在我國出版也算得上是外國文學翻譯界的一件大好事想必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歡

一九九二年的聖誕節前夕寒侵襲巴黎。我和子冒著凜冽的寒風又走進了蒙馬特公墓想在這萬家歡樂的節期間再一次到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和葬在距她不遠處的小仲馬的墓前憑弔一番。空蕩蕩的墓園蕭索淒冷一個人影也不見只有光的樹枝在朔風中瑟瑟顫抖。但是當我走到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墓前時我驚異地現她的墓上放著一束茶花花很新鮮顯然有人剛剛來過這裡。再仔細一瞧我更加大吃一驚因為我分明看見在這束茶花旁邊還放著一支口紅。我想也許這位憑弔者是希望死者在陰間也要好好打扮一番不要辜負自己的花容月貌吧!儘管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與茶花女瑪格麗特絕非一人但是前來敬獻茶花的人顯然還是把阿爾豐西娜當成了茶花女。看來茶花女果真沒有死她一直活在讀者的心中。

我在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和小仲馬的墓前盤桓了一陣心裡默默地想著:茶花女瑪格麗特不朽《茶花女》不朽《茶花女》的作者不朽!

王聿蔚一九九三年元旦於巴黎——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