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諫議大夫四員。秦、漢曰諫大夫,光武加議字。隋於門下省置諫議大夫七員,從四品下。武德四年敕置四員,正五品上。龍朔改為正諫大夫,神龍復。大曆四年敕只四員,正五品上。龍朔七年三月敕,其諫議四員,內供奉不得為正員。至貞元四年五月十五敕,諫議分為左右,加置八員,四員隸門下為左,會昌二年十一月中書奏:隋於門下省置諫議大夫七員,從四品下。今正五品上。自大曆二年門下中書侍郎升為正三品,兩省遂闕四品官。其諫議大夫望升為正四品下,分為左右,以備兩省四品之闕。向後與丞郎出入迭用,以重其選。敕可之。諫議大夫掌侍從贊相,規諫諷諭。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

起居郎二員,從六品上。古無其名,隋始置起居舍人二員。貞觀二年省起居舍人,移其職於門下,置起居郎二員。明慶中又置起居舍人,始與起居郎分在左右。龍朔二年改為左史,咸亨復。天授元年又改為左史,神龍復也。

楷書手三人。起居郎掌起居注,錄天子之言動法度,以修記事之史。凡記事之制,以事系,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必書其朔甲乙,以紀曆數,典禮文物,以考制度,遷拜旌賞以勸善,誅伐黜免以懲惡。季終則授之國史焉。自漢獻帝后,歷代帝王有起居注,著作編之,每季為卷,送史館也。

左補闕二員,從七品上。左拾遣二員。從八品上。古無此官名。天后垂拱元年二月二十九敕:“記言書事,每切於旁求;補闕拾遣,未弘於注選。瞻言共理,必藉眾才,寄以登賢,期之進善。宜置左右補闕各二員,從七品上,左右拾遣各二員,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行立次左右史之下。仍附於令。”天授二年二月,加置三員,通前五員。大曆四年,補闕、拾遣,各置內供奉兩員。七年五月十一敕,補闕、拾遣,宜各置兩員也。補闕、拾遣之職,掌供奉訥諫,扈從乘輿。凡發令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於下,忠孝之不聞於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

典儀二員。從九品。南齊有典儀錄事一員,梁有典儀之官,後省。皇朝又置典儀二人,隸門下省。初用人皆輕,貞觀末,李義府為之,自是用士人為之。贊者十二人。隋太常、鴻臚二寺,皆有贊者,皇朝因置之,隸門下省,掌贊唱,為行事之節。分番上下,謂之番官。典儀掌殿上贊唱之節,及殿廷版位之次。凡國有大禮,侍中行事,及進中嚴外辦之版,皆贊相焉。

城門郎四員。從六品上。漢有城門校尉,掌京城諸門啟閉之節。隋改校尉為城門郎,置四員,從六品,皇朝因之也。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門僕八百人。門僕,晉代有之。皇朝隸城門局,分番上下,掌送管鑰。城門郎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啟閉之節,奉出納管鑰。開則先外而後內,合則先內而後外,所以重中,尊皇居也。候其晨昏擊鼓之節而啟閉之。凡皇城宮城合門之鑰,先酉而出,後戌而入;開門之鑰,後醜而出,夜盡而入。京城合門之鑰,後申而出,先子而入;開門之鑰,後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時而有命啟閉,則詣閣覆奏。

符寶郎四員。從六品上。周有典瑞之職,秦有符璽令,漢曰符璽郎。兩漢得秦六璽及傳國璽,後代傳之。隋置符璽郎二員,從六品。天后惡璽字,改為寶。其受命傳國等八璽文。並改雕寶字。神龍初,復為符璽郎。開元初,又改為符寶,從璽文也。令史二人,書令史三人,主寶六人,主符三十人,主節十八人。符寶郎掌天子八寶及國之符節,辨其所用。有事則請於內,既事則奉而藏之。八寶:一曰神寶,所以承百王,鎮萬國。二曰受命寶,所以修封禪,禮神祇。三曰皇帝行寶,答疏於王公則用之;四曰皇帝之寶,勞來勳賢則用之。五曰皇帝信寶,徵召臣下則用之。六曰天子行寶,答四夷書則用之。七曰天子之寶,撫蠻夷則用之;八曰天子信寶,發番國兵則用之。凡大朝會,則捧寶以進於御座。車駕行幸,則奉寶以從於黃鉞之內。凡國有大事,則出納符節,辨其左右之異,藏其左而班其右,以閤中外之契焉。一曰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守長。二曰傳符,所以給郵驛,通制命。三曰隨身魚符,所以明貴賤,應徵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鎮守,慎出納。五曰旌節,所以委良能,假賞罰。魚符之制,王畿之內,左三右一;王畿之外,左五右一。左者在內,右者在外。行用之,從第一為首,後事須用,以次發之,週而復始。大事兼敕書,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傳符之制,太子監國曰雙龍之符,左右各十。京都留守曰麟符,左二十,其右一十有九。東方曰青龍之符,西方曰騶虞之符,南方曰硃雀之符,北方曰玄武之符,左四右三。左者進內,右者付外。

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刻姓名者,去官而納焉;不刻者,傳而佩之。木契之制,太子監國,則王畿之內,左右各三;王畿之外,左右各五;庶官鎮守,則左右各十。旌節之制,命大將帥及遣使於四方,則請而佩之。旌以專賞,節以專殺。《周禮》之制,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又云,道路用旌節,即漢使所持者是也。

弘文館:後漢有東觀,魏有崇文館,宋有玄、史二館,南齊有總明館,梁有士林館,北齊有文林館,後周有崇文館,皆著撰文史,鳩聚學徒之所也。武德初置修文館,後改為弘文館。後避太子諱,改曰昭文館。開元七年,復為弘文館,隸門下省。學士。學士無員數,自武德已來,皆妙簡賢良為學士。故事,五品已上稱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又有文學直館學士,不定員數。館中有四部書及圖籍,自垂拱已後,皆宰相兼領,號為館主,常令給事中一人判館事。學生三十人,校書郎二人,從九品上。令史二人,楷書手三十人,典書二人,拓書手三人,筆匠三人,紙裝潢匠九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弘文館學士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得參議焉。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其學生教授‮試考‬,如國子學之制焉。

中書省秦始置中書謁者,漢元帝去“謁者”二字。歷代但云中書。後周謂之內史省,隋因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煬帝改為內書省。武德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龍朔改為西臺,光宅改為鳳閣,神龍復為中書省。開元元年改為紫微省,五年復舊。

中書令二員。漢、魏品卑而付重。魏置監、令各一員,歷南朝不改。隋省監,置令二人,正三品。隋文帝廢三公府僚,令中書令與侍中知政事,遂為宰相之職。隋曰內書令。武德內史令,尋改為中書令。龍朔為西臺右相,咸亨復為中書令。光宅為鳳閣令。開元元年改為紫微令,五年復為中書令。天寶改為右相,至德二年復為中書令。本正三品,大曆二年十一月九,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後不改也。

中書令之職,掌軍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釐萬邦,以度百揆,蓋佐天子而執大政也。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二曰制書,三曰勞制書,四曰發敕,五曰敕旨,六曰論事敕書,七曰敕牒,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凡大祭祀群神,則從升壇以相禮。享宗廟,則從升阼階。親征篡嚴,戒敕百僚,冊命親賢,臨軒則使讀冊。若命之於朝,則宣而授之。凡冊太子,則授璽。凡制詔宣傳,文章獻納,皆授之於記事之官。武德、貞觀故事,以尚書省左右僕各一人及侍中、中書令各二人,為知政事官。其時以他官預議國政者,雲與宰相參議朝政,或雲平章國計,或雲專典機密,或參議政事。貞觀十七年,李勣為太子詹事,特詔同知政事,始謂同中書門下三品。自是,僕常帶此稱。自餘非兩省長官預知政事者,亦皆以此為名。永淳中,始詔郭正一、郭待舉、魏玄同等,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旨平章事。自天后已後,兩省長官及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平章事,為宰相。其僕不帶同中書門下三品者,但釐尚書省而已。總章二年,東臺侍郎張文瓘,西臺侍郎戴至德等,始以同中書門下三品著之入銜。自是相承至今。永淳二年,黃門侍郎劉齊賢知政事,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後兩省長官,及他官執政未至侍中書令者,皆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

中書侍郎二員。漢置中書,掌密詔,有令、僕、丞、郎四官。魏曰中書郎,晉加“侍”字。隋置內書省,改為內書侍郎,正四品。武德初為內史侍郎,三年改為中書侍郎。龍朔、光宅、開元,隨曹易號。至德復為中書侍郎。武德定令,與尚書侍郎俱第四品。大曆二年九月,與門下侍郎共升為正三品也。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凡邦國之庶務,朝廷之大政,皆參議焉。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為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凡四夷來朝,監軒則受其表疏,升於西階而奏。若獻贄幣,則受之以授於所司。

中書舍人六員。正五品上。曹魏於中書置通事一人,掌呈奏按章。高貴鄉公於通事下加“舍人”二字。晉於中書置舍人、通事各一人。自魏、晉、齊、梁,詔誥皆出於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通事舍人但掌呈奏而已。或通事有文字者,別敕知詔誥。至梁武,制誥專令舍人掌之,兼去“通事”二字,但云中書舍人。隋曰內史舍人,置八員,掌制誥,品第六。尋升五品上。煬帝改內書舍人,置四員。武德初為內史舍人,三年,改為中書舍人。龍朔、光宅、開元,隨曹改易。

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敕制,及璽書冊命,皆按典故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誤則奏而正之。凡大朝會,諸方起居,則受其表狀而奏之。國有大事,若大克捷及大祥瑞,百僚表賀,亦如之。凡冊命大臣於朝,則使持節讀冊命之。凡將帥有功及有大賓客,皆使勞問之。凡察天下冤滯,與給事中及御史三司鞫其事。凡百司奏議,文武考課,皆預裁焉。

主書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令史二十五人,書令史五十人,傳制十人,亭長十八人,修補敕匠五十人。

右散騎常侍二員,從三品。右補闕二員,從七品上。右拾遣二員,從八品上。起居舍人二員。從六品上。右常侍、補闕、拾遣。掌事同左省。起居舍人,掌修記言之史,錄天子之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以記時政損益。季終,則授之於國史。

通事舍人十六人。從六品上。通事舍人,奏謁者之官也。掌賓贊、贊受事,隸光祿勳。晉置舍人、通事各一人,隸中書。東晉曰通事舍人。隋因晉制,置十六人,從六品上,又為通事謁者。武德初,廢謁者臺,改通事謁者為通事舍人,隸四方館,屬中書省也。通事舍人掌朝見引納及辭謝者,於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引以進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節。凡四方通表,華夷納貢,皆受而進之。凡軍旅之出,則命受勞而遣之。既行,則每月存問將士之家,以視其疾苦。凱旋,則郊迓之,皆覆命。凡致仕之臣,與邦之耋老,時巡問亦如之。

令史十人,亭長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集賢殿書院:開元十三年置。漢、魏已來,職在秘書。梁於文德殿內藏聚群書。北齊有文林館學士,後周有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隋平陳之後,寫群書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餘以實秘書外閣。煬帝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貯書。自漢延熹至隋,皆秘書掌國籍,而中之書,時或有焉。及太宗在籓府時,有秦府學士十八人。其後弘文、崇文二館皆有。玄宗即位,大校群書。開元五年,於乾元殿東廊下寫四部書,以充內庫,置校定官四人。七年,駕在東都,於麗正殿置修書使。十二年,駕在東都,十三年與學士張說等宴於集仙殿,因改名集賢,改修書使為集賢書院學士。其大明宮所置書院,本命婦院,屋宇宏敞。永泰元年三月,詔僕裴冕等十三人,每於集賢書院待詔。

集賢學士。初定製以五品已上官為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每宰相為學士者,為知院事。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學士知院事一人,開元初,以褚無量、馬懷素、元行衝相次知乾元殿寫書,及在麗正,乃有使名。張說代元行衝,改院為集賢,以說為大學士,知院事,說懇讓大字,詔許之。自是,每以宰相一人知院事。

副知院事一人,初,宰相張說知院事,以左常侍徐堅為副知院事,因為故事。

判院一人,初在乾元殿,刊正官一人判事,其後因之。押院中使一人。自乾元殿寫書,則置掌出入,宣進奏,兼頌中官,監守院門,掌同宮。侍講學士,開元初,褚無量、馬懷素侍講中,名為侍讀。其後康子元為侍講學士。修撰官,校理官,並無常員,以官人兼之。待制官,古之待詔金馬門是。留院官,檢討官。皆以學士別敕留之。孔目官一人,專知御書典四人,並開元五年置。知書官八人,開元五年置,掌分四庫書。書直、寫御書一百人,拓書六人,書直八人,裝書直十四人,造筆直四人。並開元六年置。集賢學士之職,掌刊緝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凡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徵求焉。其有籌策之可施於時,著述之可行於代者,較其才藝而考其學術,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

史館:歷代史官,隸秘書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國史。武德因隋舊制。貞觀三年閏十二月,始移史館于中,在門下省北,宰相監修國史,自是著作郎始罷史職。及大明宮初成,置史館於門下省之南。館門下東西有棗樹七十四株,無雜樹。開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書地切樞密,記事者官宜附近,史官尹愔奏移史館於中書省北,以舊尚藥院充館也。史官。古者天子諸侯,皆有史官,以紀言動、歷數之事。到後漢明帝,如當時名士入東觀,撰《光武紀》,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置著作郎,專掌國史,隸中書。晉改隸秘書省,因而不改。貞觀年修《五代史》,移史館于中。史官無常員,如有修撰大事,則用他官兼之,事畢停。監修國史。貞觀已後,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修撰直館。天寶已後,他官兼領史職者,謂之史館修撰,初入為直館也。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奏:“登朝官領史職者,併為修撰,未登朝官入館者,併為直館。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館事,其餘名目,並請不置。”從之。楷書手二十五人,典書四人,亭長二人,掌固六人,裝滿直一人,紙匠六人。史官掌修國史,不虛美,不隱惡,直書其事。凡天地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繼代之序,禮樂師旅之事,誅賞廢興之政,皆本於起居注、時政記,以為實錄,然後立編年之體,為褒貶焉。既終藏之於府。

知匭使。天后垂拱二年,置匭以達冤滯。其制,一房四面,各以方,東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諫,北曰通玄。所以申天下之冤滯,達萬人之情狀。蓋古善旌、誹謗木之意也。天寶九年,改匭為獻納。乾元元年,複名曰匭。垂拱已來,常以諫議大夫及補闕、拾遣一人充使,受納訴狀。每暮進內,而晨出之也。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宮,其院在右銀臺門內。在興慶宮,院在金明門內。若在西內,院在顯福門。若在東都、華清宮,皆有待詔之所。其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書奕,各別院以稟之,晚而退。其所重者詞學。武德、貞觀時,有溫大雅、魏徵、李百藥、岑文本、許敬宗、褚遂良。永徽後,有許敬宗、上官儀,皆召入中驅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劉懿之劉禕之兄弟、周思茂、元萬頃、範履冰,皆以文詞召入待詔,常於北門候進止,時號北門學士。天后時,蘇味道、韋承慶,皆待詔中。中宗時,上官昭容獨當書詔之任。睿宗時、薛稷、賈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張垍等,召入中,謂之翰林待詔。王者尊極,一萬機,四方進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宸翰所揮,亦資其檢討,謂之視草,故嘗簡當代士人,以備顧問。至德已後,天下用兵,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尤擇名士,翰林學士得充選者,文士為榮。亦如中書舍人例置學士六人,內擇年深德重者一人為承旨,所以獨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難其選。貞元已後,為學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內教坊。武德已來,置於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則天改為雲韶府,神龍復為教坊。

習藝館。本名內文學館,選宮人有儒學者一人為學士,教習宮人。則天改為習藝館,又改為翰林內教坊,以事在中故也。

秘書省。隸中書之下。漢代藏書之所,有延閣、廣內、石渠之藏。又御史中丞,在殿內,掌蘭臺秘書圖籍。後漢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書監,屬太常寺,掌中圖書秘文,後併入中書。至晉惠帝,別置秘書寺,掌中外二閣圖書。梁武改寺為省。龍朔改為蘭臺,光宅改為麟臺,神龍復為秘書省。

秘書監一員,從三品。監之名,後漢桓帝置,魏、晉不改。後周謂之外史下大夫。隋復為秘書監,從第三品。煬帝改為秘書令,武德復為監。龍朔改為蘭臺太史,天授改為麟臺監,神龍復為秘書監也。少監二員,從四品上。少監,隋煬帝置。龍朔改為蘭臺侍郎,天授為麟臺少監,神龍復為秘書少監。比置一員,太極初增置一員也。丞一員。從五品上。魏武帝置,丞二人。隋置一人,正第五品也。秘書監之職,掌邦國經籍圖書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屬而修其職。少監為之貳,丞掌判省事。

秘書郎四員。從六品上。校書郎八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主事一人,從九品上。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典書八人,楷書手八十人,亭長六人。掌固八人。秘書郎掌甲乙丙丁四部之圖籍,謂之四庫。經庫類十,史庫類十三,子庫類十四,集庫類三。事在《經籍志》。

著作局:龍朔為司文局。著作郎二人,從五品上。龍朔為司文郎中,咸亨復也。佐郎四人,從六品上。校書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楷書手五人,掌固四人。著作郎、佐郎掌修撰碑誌、祝文、祭文,與佐郎分判局事也。

司天臺:舊太史局,隸秘書監。龍朔二年改為秘閣局,久視元年改為渾儀監。景雲元年改為太史監,復為太史局,隸秘書。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敕,改太史監為司天臺,改置官屬,舊置於子城內秘書省西,今在永寧坊東南角也。監一人,從三品。本太史局令,從五品下。乾元元年改為監,升從三品,一如殿中秘書品秩也。少監二人。本曰太史丞,從七品下。乾元升為少監,與諸司少監卿同品也。

太史令掌觀察天文,稽定歷數。凡月星辰之變,風雲氣之異,率其屬而占候之。其屬有司歷二人,掌造歷。保章正一人,掌教。歷生四十一人。監候五人,掌候天文。觀生九十人,掌晝夜司候天文氣。靈臺郎二人,掌教習天文氣。天文生六十人。挈壺正二人。掌知漏刻。司辰七十人,漏刻典事二十二人,漏刻博士九人,漏刻生三百六十人,典鍾一百一十二人,典鼓八十八人,楷書手二人,亭長、掌固各四人。自乾元元年別置司天臺。改置官吏,不同太史局舊數,今據司天職掌書之也。

凡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苟非其任,不得預焉。每季錄所見災祥,送門下中書省,入起居注。歲終總錄,封送史館。每年預造來年曆,頒於天下。五官正五員,正五品。乾元元年置五官,有、夏、秋、冬、中五官之名。丞二員,正七品。主簿二員,正七品。定額直五人,五官靈臺郎五員,正七品。舊靈臺郎,正八品下,掌觀天文之變而占候之。凡二十八宿,分為十二次,事具《天文志》也。五官保章正五員,正七品。五官司歷五員,正八品。舊司歷二人,從九品上,掌國之曆法,造歷以頒四方。其歷有《戊寅歷》、《麟德歷》、《神龍歷》、《大衍曆》。天下之測量之處,分至表準,其詳可載,故參考星度,稽驗晷影,各有典章。五官監候五員,正八品。五官挈壺正五員,正九品。五官司辰十五員。正九品。舊挈壺正二員,從八品下。司辰十七人,正九品下。皆掌知漏刻。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以告中星昏明之候也。五官禮生十五人,五官楷書手五人,令史五人,漏刻博士二十人,漏刻之法,孔壺為漏,浮箭為刻。其箭四十有八,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冬至之,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分秋分之時,晝夜各五十刻。秋分之後,減晝益夜,凡九加一刻。分已後,減夜益晝,九減一刻。二至前後,加減遲,用多。二分之間,加減速,用少。候夜以為更點之節。每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也。典鍾、典鼓三百五十人,天文觀生九十人,天文生五十人,歷生五十五人,漏生四十人,視品十人。已上官吏,皆乾元元年隨監司新置也。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