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家的動物園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林漢家的動物園坦克的開發設計,必須具有前瞻。一款坦克的開發週期很長,其設計前必須考慮到對手坦克的發展進度。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穿越者來說,最大的優勢就可以提前知道對手技術發展的進度而制定自己相應的開發標準。

對於二戰來說,坦克的發展速度和飛機能的提升很相似,皆是一年一個樣。兩年前的經典,在各國間你追我趕之後,兩年後就成了過時貨,又要蘇德兩國的情況最為突出。

被林漢粉碎的這個歷史位面,林漢和漢娜雖然制定聯合蘇聯,赤化歐洲的戰略方針,但兩人也無法預伏蘇德之間的脆弱“和平”到底能維持多久,所以在制定坦克升級方案時,一切皆是以最壞的情況預估。而對面蘇聯,斯大林出於對“穿越者”

“先知”的恐懼,也是拿著鞭子強蘇聯設計師不停開發升級新式坦克以便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安全”所以兩國儘管一直和平,但裝甲兵的更新換代速度卻是極快。

對於德國裝甲兵來說,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受凡爾賽條約限制,整個國家的軍工發展被長期壓制得無法正常發展,被迫“放羊”的時間達十數年之多。

坦克的開發設計,同樣也必須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一點一點地進行技術積累。德國坦克開發時,漢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開發出三十噸級別的坦克,但是這本不可能。技術的開發,最講究積累,不顧現實直接亂上三四十噸甚至五十噸的坦克,那會扯到蛋的。ps一下,看到一堆穿二戰的,有些無知的作者,在一九三九年就給德國上四五十噸重的虎豹,先不說這個時代的德國有沒有這個技術。光是戰術運用上也是不可行的,虎豹糟糕的道路通過在西線一樣是災難。

林漢一家人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制定了“小步快跑”的科技開發計劃。

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最大困難就是“研發”方向難以確定。

當一項新興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進入了分叉口處,面對著面前突然出現的多條分支,似乎每條都能通向終點,科技家們在路口處時往往不知所措。最後能做的。要麼是賭博式地選一條走下去,或者仗著財大氣,不怕燒錢,每條路都試過去,用實踐是檢驗真理這條絕對正確的“手段”以燒錢的方式“燒”出一條路來。

不過對於1932年還在處於經濟危機的深淵中的德國來說,他們不可能象財大氣的美國人般,用燒錢的方式燒出一條路來。

而原歷史位面的德國,正是因為搞不清楚方向,又什麼都想嘗試一下。耗費了無數的經費,更費掉大量的時間,導致坦克開發進度嚴重落後不說,到最後更直接點歪了科技樹,選擇了最糟糕的一條路:重疊式負重輪這最錯誤的方向。

不過這個位面的德國,由於有穿越者相助,來自後式的林漢和漢娜,非常清楚未來十年,甚至是五十年裡坦克的發展方向。

從一開始,德國的坦克的開發。就定下了:較大直徑負重輪、傾斜裝甲、扭杆彈簧懸掛這三大發展方向。

而坦克開發的遠期方案,則是以三十噸坦克、88毫米~105毫米坦克炮、柴油發動機、通用底盤為終極目標。

艦男位面一號坦克發展史早在1932年希特勒比歷史提前半年當選德國總理之前,德國陸軍軍械局在1931年就秘密下令開發一種造價低廉,能立即生產的過渡型坦克。幾家公司公展開競標設計。結果都十分相似。軍方最後選中克虜伯公司設計的lka1底盤,為了保密,稱其為農業拖拉機。

如果就這麼按原來的歷史走下去,克虜伯公司要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即一直拖到1934年四月,才能將這個型號的坦克正式定型。即後世的著名的5。5噸級別的i號坦克。

克虜伯公司開發設計的一號坦克是不折不扣的訓練坦克,兩人車組,武器僅能安裝兩7。92毫米機槍,裝甲薄,常見有許多開口、裂縫和焊縫,車體強度差,連說是反坦克炮了,就連帶鋼穿甲彈頭的機槍或反坦克槍,都能輕易地擊毀他。

不過希特勒在1932年提前半年上臺後,在穿越者的干涉下,已經開發出胚的克虜伯公司的lka1底盤,被直接扔到了一邊。知道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的希特勒,已沒時間去等克虜伯公司完善的他的設計,他直接要求克虜伯公司直接抄襲英國著名的維克斯輕型坦克設計,並定下達硬指標:在1933年八月前必須生產出超過五百輛坦克付陸軍坦克教導師使用。

在這之前,德國方面已經通過蘇聯,偷偷地獲得了一輛維克斯坦克,以及蘇聯方面轉手倒賣提供的該型坦克的圖紙。注:蘇聯一開始購入維克斯。e的目的即對這種坦克進行測評,測試結果發現。e比他們自己研發的坦克還要來的優秀,因此向維克斯購買生產授權在蘇聯大量生產,蘇聯自制的。e即為t-26輕坦克。一開始蘇聯生產的t-26為a構型換裝蘇聯制dp機槍,隨後將炮塔改裝變成一炮塔安裝37毫米炮,另外一個炮塔仍然安裝機槍的混合構型,這兩種構型並沒有生產非常多的數量,真正量產的款式為b構型修改型,安裝了45毫米坦克炮以及2機槍。最終生產型t-26除了改用了焊接製法,還採用了加入避彈構型的鑄造炮塔。

克虜伯公司依蘇聯人的提供的維克斯坦克的圖紙,直接開始生產德國版的維克斯坦克,德國陸軍將其命名為一號坦克。在此期間,德國方面也得到了一輛維克斯坦克的蘇聯改進型——即著名的t26輕型坦克。注:歷史上蘇德月期時,蘇德兩家軍事是非常廣泛的,早期型的3號坦克甚至在蘇聯測試過。

收了兩家坦克設計的特點後,克虜伯公司的坦克設計師,依漢娜的要求對維克斯坦克進行了以下的改進。

1、加強承重懸掛構件的強度設計,進行類似t25的改進。以便其能達到漢娜提出來的十噸坦克的設計標準。

2、參考t26的佈局結構,改兩人車組為三人車組。

3、擴大炮塔座圈,依漢娜提供的草圖為為參考,重新設計炮塔。提高後座空間距離,以便能安裝一門40毫米/60倍徑的反坦克炮。

雖然心急火燎的希特勒下達了1933年八月前就要貨的硬指標,但實際上完全沒有準備好的克虜伯公司,一直拖到當年十一月才開始量產坦克,第二年一月僅完成三百輛i號a型坦克的生產計劃。而餘下的240輛一號a型坦克,則是被奔馳公司和“艾瑞絲。蒂法”公司在此期間完成了訂單。

主要原因還是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以德國那糟糕的軍工生產體系的因素。在知道德**工體系生產如此拖沓之後,希特勒不得不從上臺一開始就對德國國內的軍工體系進戰略的調整,也影響到了該型坦克的生產。

不過此時的一號a型,只能說是一個半成品——為其配套的40/60倍徑的反坦克炮,此時本連影子都沒有。古德里安的三個坦克教導師接收到的540輛一號a型坦克,都只能臨時裝上一7。92毫米的機槍湊數。

不僅如此,為了加快生產速度,節省成本。這批一號坦克雖然完全可以承受十噸的體重,但a型裝甲都被減薄到8~12毫米,僅能抵擋步槍和普通機槍子彈,使用專業的反坦克槍就可以輕鬆地擊穿其正面裝甲。

這一批的一號坦克中,十噸重的b型只造了二十輛用於測試底盤測試,以便為將來的改進提供經驗。

該型坦克雖然就戰鬥能而言極差,但也有先進的閃光點在於,和其原型維克斯坦克相比,車體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塊六十度傾斜的裝甲板,其外型和未來1936年型的維克斯坦克十分接近。只不過炮塔換成了一個更加碩大的炮塔以方便將來安裝更大口徑的火炮。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