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是一種記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過年,和平時的哪一天都沒有什麼區別。
難得清閒罷了。
累了的,也只是心情。
我們三口,回婆家住了五天。這裏的風俗和我老家大相徑庭。
風俗是一種記憶與記憶的延長,風俗是某個中午或傍晚的方言土語。
先説語言,我總結出的規律是,這裏把凡是有“zh、ch、sh”發音的字,統統發成“j、q、x”比如,“車子”説成“qie子”
“豬”説“ju”
…
不一而足。不知道這裏的小學老師怎麼糾正孩子們的發音。我讀小學時語文老師告訴大家“平時發二聲的字標調是三聲,平時發三聲的字標調是二聲,試考準沒錯。”僅此而已。在這裏,我和兒子説普通話婆婆卻聽不太懂,和耳朵沒關係。婆婆和公公早晨醒來很小聲地嘮嗑彼此也聽得懂,儘管婆婆一直説耳背了。三里不同音,更何況和我老家相距了幾百裏。
再説水土。兒子小時候每次來家都水土不服,當天晚上就起滿身的疙瘩。也就是水土和我老家不一樣。這裏的水很稀缺,地裏的井有甜水,可飲用,可洗滌;村裏的井是苦水,什麼都不能做,所以衞生條件很艱苦,幾乎沒什麼設施。離家不遠的地方有個大壕坑,夏天雨後能存些雨水,白天家畜家禽在坑裏游來游去,還有光
股的小孩子狗刨,晚上附近的婦女就到坑裏洗去一天的污垢和疲勞。在懷孩子時我陪愛人去幾里外的地裏拉水,一桶一桶從井裏打水,倒進一個更大的水桶,還打出了一隻癩蛤蟆在桶裏蹦躂,嚇我一跳。和婆婆年齡接近的婦女到夏天就光了上身,主要就是沒洗澡水。近幾年好多了,家家安了自來水,只是有人出面把地裏的水引到村裏,家家挖一水坑,用水泥抹好,趕上放水就儲存滿。這次我們剛到家公公就説不要亂用水,地裏的井凍了,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放水呢,家家户户都買水。我們立刻就提高了警惕。因為用水愛人吵吵“我給你一百去買水吧!”我在旁邊看不下去,就揶揄他“你以為什麼東西都可以用錢買來嗎?”我知道老人是在節省。總共在家住不了幾天,幹嘛惹他們生氣。這裏的土晴天是浮土,雨天是膠泥,村裏的路面坑窪不平。地裏只適合種植穀子和棉花,偶爾也種紅薯和花生,
本就不種小麥。我老家的是沙土,下過雨就滲進地裏了,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花生和紅薯,玉米和小麥。
飲食方面。這裏一天三頓喝小米米湯,過節時做大鍋菜;我老家以麪食為主,尤其是麪條和餃子。這裏過年除了吃幾頓一模一樣餡子的餃子就與平時一樣了,我老家逢年過節是很隆重的,端午粽子中秋月餅過年餃子是不會錯了時令的。炸油條、蒸饅頭、蒸年糕、做豆腐、煮蒸菜,即使是餃子餡也分幾種,豬
白菜的,豬
韭菜的,牛
的,羊
的,還準備一大盆涼菜。忙一年了,正月裏講究的就是吃,一出正月就又開始農忙,所以平時再捨不得過年也還是很大方的。
過年習俗。從第一次來婆婆家已經十五個年頭了,孩子小的時候我隔一年來一次,現在是年年來了。這裏過年人們最期待的事情似乎就是拜年,凌晨兩三點起來煮餃子,飯畢,成羣結夥的本家弟兄們聚在一起,挨家給老輩人磕頭,陸陸續續一直到天亮,老輩人端坐在衝門的椅子上,嘴裏説着:“來了就行,別磕頭了。”故作謙讓狀,身子稍微欠欠,來者不論一個還是一羣,進門就跪,抱拳,起身,繼續,反覆三次。大年初一到誰家都在矇頭大睡,整個村子顯得冷清,空闊。正月走親戚也是這樣,進門先磕頭拜年。我卻沒有拜過一次,婆婆也隨了我的子。我的記憶里老家拜年從來不磕頭的,只在年三十晚上,很近的本家聚在最大的長輩家圍桌而坐,喝酒嘮嗑,各自介紹一年來勞作的艱辛,打工的經歷,收穫的成果。有的坐坐就去串門了,有的一直陪到底,幾乎到夜午,在院子噼噼啪啪放鞭炮,
接新的一年。大年初一就去看新媳婦,把全村的新媳婦看個遍,主家要客氣地遞過花生瓜子糖果,小孩子們隨便抓,花枝招展的姑娘媳婦孩子們説不準在這一天遇見幾次,誇讚着彼此的新衣,欣賞着彼此的髮飾。乾淨的大街上高高掛着喜慶的“吊鴰”、燈籠,街面上只有零零碎碎的鞭炮屑,乾淨,寬敞,平整。從初二開始,親戚之間互相拜訪,也就是串親戚,一直到元宵節。
阡陌通。這裏幾乎沒有一條筆直的街道。距離國道有十幾裏地,處處大坑小窩的,沒個規則,沒個形狀,沒個規劃,連個正兒八經的大隊都沒有,土坯房隨處可見。我老家是三縣
界地,
通便利,人心活泛,屬於社會主義新農村,三里五鄉統一規劃,大街小巷街道筆直,地面硬化,村裏僱着幾個老人定期打掃衞生,垃圾深埋,家家高屋大院的。
戀愛婚姻。這裏結婚的儀式也似乎很古老,十幾年前的新媳婦穿藍牛仔褲和紅褂子,臉蛋抹得跟凍着似的,接親用馬車。鄉親們隨禮的盒子堆了半炕,但禮金很少,只有2元、4元、6元,最多的10元,那盒子很古樸,專門隨禮用的。直到現在,結婚除了女方多要錢之外沒什麼改變。有個遠房親戚剛娶了個比我家蟲蟲大一歲的女孩,也就是週歲十三就結婚了,那男孩比女孩大八歲。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們全家都當做笑談,尤其是蟲蟲本不相信這是真的。我老家十幾年前的婚禮已經用小轎車了,兩邊摩托車隊開道,紅旗獵獵,威風得很。新娘要穿鮮豔的嫁衣,比如我妹妹。近年的婚禮和城裏沒什麼區別了,拍結婚照,新娘子穿婚紗,化妝,一溜兒小轎車,照相、錄像,嫁妝裏電腦是必備品。比如外甥輩兒的婚禮。這裏的觀念是不早點定親就找不到媳婦了,前院家的兩個四十出頭的哥哥還都沒結婚。更不用説離婚的,才難再説上呢,只好打光
了。我印象中老家似乎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有男孩的家庭早早就蓋好房,孩子們自由戀愛的多,到年齡自然結婚,舉行很排場的婚禮,恩愛到白頭。
智力問題。不知道什麼原因,這裏傻子特別多,幾乎家家有個神病。是以上種種造成抑或後天刺
就不得而知了。婦女除了種地就是
持家務,沒有出去打工的。我家姐姐妹妹直到現在還折騰着掙錢呢。這裏聽天由命,
信,沒有一點進取
神,所有的人。我老家的人六十多歲還出去看場兒,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這裏的教育體制、教育環境、教育方式,人文觀念,和我老家二十年前的差不多。兩地皆處於華北平原,相距不到五百里,差距卻很大。大凡種種,不一而足,不再贅述。
不論這裏還是老家,都有我的爹孃,親情的延續,不因外界條件的不同受到影響,習慣而已。nomatterwhenandwhere,iloveit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