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八頃的土地,放在宋朝,無論對於那個家庭,都是一富,而突然收穫這麼一大筆財富的汴京趙府,全府的人陷入狂喜之中,狂喜之後府中下人迅速減少,因為趙府大夫人田嵐,帶着其他幾位夫人,坐着趙府特製的四輪馬車,集體出行,到西輔莊園巡查產業去了。

趙磊敲詐到手的薛家莊園,緊鄰剛剛修建好的水泥大道,這個佔地十八頃,一千八百畝的莊園,擁有將近兩百農户,莊園的小鎮就在西輔城東十五里外,小鎮上除了依靠莊園田地為生的農户外,還有兩個小作坊以及鎮上的幾個店鋪,人口在兩千人左右,小鎮南面有清河蜿蜒過,故此得名清河鎮。

趙磊一身黃秋衣,等待在清河鎮中心的水泥道東鎮口,而遠處,趙府上百人的龐大車隊,已經在出現在趙磊的視線之中。

田嵐牽着兒子趙鈺,女兒趙錦走下馬車,身後白馨蘭和趙磊次子趙、小翠和趙磊長子趙鋒,都跟着走下馬車,在這些趙府主子的身後,以管家候山為首的趙府幾十位下人,也開始搬動馬車上的東西。

“官人!”

“父親!”田嵐、白馨蘭等趙府的女主人還有小主子們,看到鎮口等待的趙磊,都紛紛過來見禮。

趙磊和幾個兒女親熱一番之後,拉着田嵐、白馨蘭和小翠三位夫人對身邊一位老人説道:“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清河鎮的德老劉老,劉老是清河德高望重的長輩,清河的事情一般都由劉老處理。”清河鎮人口不過兩千,大宋律法規定人口上萬才是縣城編制。才有朝廷官員入住,而像清河這種小鎮子,別説朝廷官員,就是衙役都看不到一個,一旦有大事就會稟報西輔,小事自然有鎮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處理,而劉老通過鄉試,有功名再身,加上輩分和年齡在那裏放着,所以清河鎮地主事之人就是劉老。而趙磊這個朝廷三品大員來到清河鎮,劉老這個清河鎮的主事人,自然要出來陪同了。

劉老和趙府的幾位女主人打過招呼之後,便領着一羣人朝鎮子裏面走去。

清河鎮東西狹長約有三里,整個小鎮的建築都是圍繞以前的官道,現在的水泥路建設的,水泥路的兩邊,大約有數百間各種房屋,規劃並不整齊,但整個小鎮給人的覺很輕閒。很放鬆。

沿着小鎮一路走來,三里的水泥路不過十幾分鍾地事情。趙磊等人很快看完小鎮的建設,而這時田嵐突然發現有什麼不對了。

“怎麼鎮上都是老人‘人和孩子,青壯都去那裏了。”田嵐看着家家户户那些帶着一絲敬畏的老小,疑惑對身邊的劉老問道。

劉老聽到田嵐的話,呵呵一笑,對趙磊拱手回答説道:“這要謝趙大人了,平常每年秋收之後,鎮上人都無所事事,去作坊打零工賺不到什麼錢,工作也不好找。趙大人修這條水泥路,一下子招募了很多的工人,鎮上的青壯都去西輔那邊修路了,有錢拿還有飯吃。鎮上的人都很謝趙大人給的這個機會。”

“修路是朝廷大事,為國出力之事,怎能委屈鄉親。”趙磊笑着對劉老説道。

劉老看着年輕的趙磊。想起今天趙磊地話,猶豫一會問道:“趙大人想在鎮上起個莊子?”

“不錯!本官買下薛家莊子的時候,本來以為是個獨立地莊子,才鎮上才知道是和別人混住的鎮子,農户和商户還有工户混住在一起,很多事情很麻煩,本官的意思是,將清河鎮以水泥路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段給農户住,而北段給商户和工户,這樣以來趙府的人就能很清楚誰是趙家的佃户,做事方便很多。”趙磊看着劉老隨意的説道。

“可鎮上的房子都是南北混住的,如果分開,搬家很麻煩,而且容易產生糾紛。”劉老不贊同趙磊的提議,婉轉的提出意見説道。

“本官剛才也看了,清河鎮上地房子,規模大小都差不多,估計是一羣人建造的,不過時間長短不一而已,這麼辦吧!關於房子大小和時間長短,本官會補貼一部分銀子給搬家的人,肯定不能讓鄉親吃虧,這樣就沒有糾紛了吧!”趙磊知道劉老的顧慮,但他也早想好應對地辦法,笑着對劉老説道。

看到趙磊下定決心,用錢彌補鎮上人的損失,劉老也不再反對,跟着趙磊朝小鎮南面走去。

已經是深秋時節,清河鎮南面的大片良田都荒蕪下來,雜草間偶爾有野兔出沒其中,準備過冬而吃地肥膘的野兔,引了趙府四個小主子的注意力,在徵的趙磊和田嵐的同意之後,四個可愛的小傢伙在十幾個下人的護衞下,歡呼着朝野外田地中跑去。

趙磊沿着田間小路一路朝南走去,除了荒蕪的田地,南面算是小鎮上唯一有點亮點的地方,而趙磊一路走來,這個小鎮上缺點什麼。

趙磊見過的鄉間小鎮不多,前世除了當兵時候駐紮在鄉間外,只有替醫院運葯的時候,才在高速上看過那些鄉村的外貌,其他地方,趙磊都沒有去過,不過僅有的幾個地方,跟清河鎮比起來,卻又很大的不同,按理説古今田地應該都差不多,為什麼老覺有什麼不同呢!趙磊心中有些不解的回憶起來。

大樹、房子、雞鴨牛羊、樸質的農民、荒蕪的田地,一切都跟記憶中的農鄉差不多,除了那些高科技產物,但趙磊又覺一點很大的不同,到底是那裏不同呢!

趙磊在鎮南的小路上左右四顧,突然發現鎮南居然有幾間低矮的小屋。

“劉老!那幾間房子是幹什麼的?”趙磊指着鎮外的小屋對劉老問道。

“哦!那是種菜用的,主要是蘑菇和木耳,需要陰涼濕的地方,屋子裏面都是糟木頭,只要不斷澆水,就能長出木耳和蘑菇,不過都是自己吃的,汴京和西輔的蘑菇和木耳都來自山林,新鮮,而鎮上的是自己種的,很多人不喜歡這種味道。”劉老對趙磊解釋説道。

蓋個小屋種木耳和蘑菇,沒有想到北宋的農業科技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啊!趙磊心中嘆的想到。

就在這時,趙磊腦中靈光一閃,突然想到清河鎮缺什麼了,這裏居然沒有大棚,記得他前世在很多鄉村都看到不少的大棚,提供冬天的蔬菜,而來到北宋,還沒有看到大棚的出現,怪不得冬天老覺蔬菜太少,原來大棚還沒有出現啊!

“汴京各路有人種大棚嗎?”趙磊對劉老仔細問道。

—“大棚!什麼東西?”五十多歲卻依然硬朗的劉老,聽到趙磊的問題,一臉茫的不解説道。

“就是在冬天能夠種多種秋蔬菜的棚子。”趙磊也不清楚大棚到底可以種多少東西,只能含糊的對劉老解釋説道。

“從來沒有聽説過這種東西,冬天那麼冷,就算有棚子,秋的蔬菜能活嗎?”劉老不可思議的看着趙磊問道。

沒有大棚!原來大宋真的沒有大棚!劉老的話讓趙磊又喜又憂,喜的是大棚將從他手中發明出來,趙磊將會名利雙收,憂的是趙磊雖然知道什麼是大棚,但具體怎麼做成的,還需要慢慢探索。

趙磊依稀記得,大棚又叫暖房,是用玻璃或採光薄膜製作,但大宋的玻璃價值之高,用來搭建大棚,有些屈才,造價也太高,不划算,而採光薄膜這種東西,好像是化學產物,大宋本沒有,所以趙磊必須找一個能夠採光,又不透風的材料,這種材料千年後滿大街都是,但是在北宋,卻不好找啊!

趙磊想了許久,卻想不到替代材料,詢問身邊人田嵐、白馨蘭和劉老等人,也束手無策,最後咬牙決定依然使用玻璃,幸好大棚需要的玻璃要求不高,只要透明就好,不需要那些價值很高的藝術玻璃,不過儘管如此,想建一個大棚,一畝地至少要上千兩的投入。

“劉老!本官需要百畝土地修建冬天種菜的大棚,薛家佃户的情況你很清楚,不知道誰家寬裕能夠分出土地。”趙磊想到大棚所需要的土地,對劉老仔細問道。

薛家的土地現在屬於趙磊沒錯,但那些佃户籤的都是長期租種的合同,如果趙磊貿然收回那些土地,那些佃户肯定不會同意,如果鬧起來對趙府的影響很大,剛剛買下土地就收回土地,讓那些佃户如何看待趙府呢!

“百畝土地!不可能,除非趙大人強行收回那些土地,否則鎮上的農户很難分出一百畝的土地給趙大人。”劉老不相信趙磊能搞出冬天種菜的大棚,所以反對趙磊收回土地説道。

聽到劉老反對的話,趙磊在田間來回度步沉思一會後,下定決心説道:“這樣吧!劉老,那百畝土地的農户,算是趙府聘用他們,他們的百畝土地能夠收多少糧食,趙府就給他們多少糧食,他們還算農户,但不需要種糧,替趙府照顧那些大棚好了。”不需種地就有糧食,只需要照看幾個還沒有影子的大棚,這不就是工户乾的事情嗎!還站着農户的户籍,這麼好的事情那裏找,想必那些人肯定是願意幹了。想到這裏,劉老很乾脆的答應了趙磊的要求。

就這樣!趙磊冬季種菜的大棚計劃,開始上馬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