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應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至於蔡教授説的獨立實驗室,更像是一張畫餅,楊鋭要拿到它的難度,遠遠比共建實驗室大的多。

甚至蔡教授自己,也是舉棋不定。

其實,要是就成果和論文來説,這裏一多半的學者比不上楊鋭。

《細胞》、《自然》和《科學》三本期刊是科研領域的聖經,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條件,全中國一年也發不了五十篇,分到生物學領域,本達不到十篇。

雖然這個位數的論文,基本都落在了中科院、北大或清華等頂級高校或機構名下,但這麼些年積累下來,大部分的教授依舊沒有機會或能力在ns上發表論文。

就比如唐集中教授,他雖然在影響因子超過10。0的syst-bil(系統生物學)發表過多篇論文,但ell就是ell,和sb永遠是兩個世界。

當然,唐集中教授發表的論文影響因子低,也有時代因素,改革放以前的中國學者,大部分偏向於發表中文期刊,此時的中文期刊也活的尚算滋潤。

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國大學,也不是唯影響因子論的。

然而,再怎麼看,《ell》也是石破驚天的力量,如果楊鋭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哪怕是大四剛畢業留校的小助教,他也有資格獨立領導一間實驗室。

現在差了3年,總歸是讓人心裏拐不過彎來。

不過,蔡教授還是給了楊鋭機會。

這已經是他不受傳統、慣和世俗的影響,所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但就目前來説,蔡教授還不想依着楊鋭的話問下去,轉而道:“你説資金充沛,你認為需要多少錢?”

“20萬美元,再加300萬人民幣。”楊鋭自己做的鉀通道項目都花了60多萬美元,現在想起來還要疼。

這樣的項目,基本是拿不回一分錢的,申請專利也沒什麼好申請的,甚至據此進行的研究,還是基礎的,要據此研究的研究的研究,才是有可能申請專利的技術研究。

不過,就像電影有實驗片、文藝片和商業片一樣,奔着獎項和格調去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純虧的。

像是pr這種名利雙收的項目,還是非常少的。

如果不是為了積累聲望,楊鋭也不會自己投資做鉀通道的論文。

以後,這樣的研究,還是丟給國家實驗室比較好。國民繳税讓科研狗糟蹋,總比讓公務猿糟蹋的好。

狗才是人類的朋友。

蔡教授對楊鋭提出的數字並不意外,反問:“夠嗎?要用多久。”

據實驗的練程度,還有運氣,三個月到半年,當然,多點錢肯定要快點。”

“如果是10萬美元,400萬人民幣呢?”蔡教授不覺得楊鋭要的多,但還是願意省一點外匯。

楊鋭笑笑説“不行”道:“大部分試劑都要進口。”

“如果半年能寫出這樣的論文…”蔡教授指着桌上的《ell》道:“這個經費我就批准了。”

“多謝蔡教授,那我繼續説了。”

“一次20萬美元,300萬人民幣經費的實驗室,咱們學校也不多的。”蔡教授提醒楊鋭。

“我明白。”楊鋭知道,如果重做一次原來的項目,肯定有不少副教授乃至教授願意加入,因為他們有極大的可能拿到ns第一作者或並列第一作者的榮譽。

只是對楊鋭來説,這樣的實驗室的營養價值就太低了。明年想要新的項目,還要再來一次會議,也許比這次還難。

稍微醖釀了一下,楊鋭再道:“我們先説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吧,我之前稍微瞭解了一下,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檢測方法,大概有這麼幾種,我覺得,成立了新實驗室以後,可以先從檢測方法入手。”

“恩。”蔡教授頷首,檢測方法是純技術的,比較穩當,也能獲得一定量的成果。

楊鋭清清嗓子,道:“我覺得能做的,第一,蛋白質親和層析;第二,親和印跡;第三,免疫共沉澱;第四,谷胱甘肽轉移酶沉澱實驗;第五,化學聯法;第六,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法…”説到這裏的時候,原本笑呵呵的聽楊鋭説話的教授們,慢慢認真起來。

只是羅列檢測方法,在場好些人都能做到,無非是記或背誦罷了,有厲害的還能過目不忘,那就更不用説了。

但是,楊鋭的練羅列,卻説明最起碼他沒有信口開河。

而在眾人的注意下,楊鋭又毫不怯場的説出了三個:“第七,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第八,噬菌體展示技術;第九,酵母雙雜或多雜…”説到第七的時候,包括富教授在內的多人,臉都變的不自然了。原因很簡單,表面等離子共振什麼的,他們聽過名詞,具體內容卻是不瞭解的。

<楸>富教授立即提出異議,道:“你剛剛説的是新實驗室能做的,這幾個檢測,都能做?”檢測方法可不光是檢測方法,更新更先進的檢測方法,往往代表着更準確更新鮮的結論,落在實處,就是更多更好的論文。

這可比虛無縹緲的蛋白質的意義有意義的多。

楊鋭讀書的時候,這些檢測方法可不新鮮了,屬於普通實驗室都有的東西,他也不扯廢話,直接道:“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是通過對生物反應過程中,spr角,也就是共振角的動態變化,獲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異信號。需要應用計算機,附帶軟件分析片上配體與待檢分子,用來檢測抗原和抗體,受體和配體,蛋白質和核酸,蛋白質和小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很方便。”富教授張張嘴,無從反駁。因為他也不懂,只能求救似的向兩邊看看。

曾經將胥岸青推薦給理查德的盧月萍看不過,咳嗽一聲,道:“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的原理是這樣沒錯,我去英國訪問的時候用過,不過,這個用到的計算機技術還是比較複雜的,你能做嗎?”

“類似的計算機我用過,華鋭實驗室裏就有,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可以給大家當場演示。”楊鋭一句虛言都沒有,現在的計算機雖然複雜,楊鋭學起來也不覺得非常難,其實後世的學術專用軟件也不簡單,美妙的人機互動和友好的界面,從來就不屬於科研狗。

眾人卻是肅然起敬,現如今,光是利用應用計算機做實驗,就已經很有學術味道了。

蔡教授亦是微微動容,楊鋭的年輕,這時候似乎也變成了優點。…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