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許靜你的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女孩子讀書有什麼用,最後不還是要嫁人的?不是我説,你家許靜虛歲20了吧,這要是再考一年,乾脆就別嫁人了,做老姑娘的老姑娘算了。”帶着泥土味的鄉音從家裏的院牆飄出來,像是釘子似的,甩入許靜的耳中。

許靜的父親是村裏的老好人,因為沒有兄弟在村裏,備受欺負,説話從來都是細聲細氣的:“她今年學的好,人家還給獎學金了,説不定就考上了。”

“考上了也沒用。這如果真的去外地讀書了,被外面的漢子騙了去,你一分錢彩禮都收不到,到時候咋整?讀一個大中專,還不定分配到哪裏去呢,你倒是想分配到平江市,誰不想分配到平江的?等畢業的時候,都是人家學校裏的領導決定的,你老許家沒有當官的吧?沒有吧?”

“沒有。”許靜的父親也是老實,就順着對方的話點了頭。

“是吧。八輩子都沒有一個當官的,誰肯分配好地方給你。沒人幫忙的學生,都是往邊疆送的,知道邊疆不?新*疆的,西*藏,雲*南的,還有珍寶島的…”這位是看新聞聯播學政治的,將珍寶島都給説了出來。

然而,許靜一點想笑的意思都沒有,她聽得出裏面人的意思,她更知道,自己老爹雖然是個好人,耳子卻軟的很,一不小心就被人説動了。

要不是這樣,她也不能復讀三年。

是許老爹咬着牙在供着她上學的,同齡人裏面,包括鄰村的男生,都沒有像她這樣,讀了初中讀高中,讀完高中又復讀的。

別人家的女孩子,再怎麼求父親,也沒有復讀三年的,許靜能熬出頭,家裏的付出不問可知。

許靜也曾想,如果考不上大學,就要一筆彩禮,將自己嫁出去算了。只是,不盡力嘗試,實在是心有不甘。

“小靜考的很好,他們説小靜能考上大學,今年也報了志願,考大學,不是大中專。”許靜母親的聲音,從院牆裏投出來,透着無奈。

“我知道,許靜學習是有點能耐的,她要這點能耐都沒有,我也不會上你們家的門,不過,考大學太難了,你報名了也沒用啊,最後,志願還是得報大中專,就這個,我看也懸着呢,前兩年,你們家許靜不是也報了,不是沒上成嗎?”許靜輕輕推開門,就見母親低着頭,站在柴房前面,周圍除了父親,還有家裏的親戚。站在她對面的,是個不認識的漢子,脖子上圍着巾,衣着坎肩,腳下卻踩着雙混雜着泥濘的皮鞋。鞋的後跟和側面都被黃土給糊住了,正面卻只有薄薄的一層灰土。

許靜的母親也不知道是否聽懂了對方的話,只是等他説完了,道:“報的不是大中專,我記得我們報的是本科,報的是本科大學。”

“本科?”穿着皮鞋的漢子哈哈大笑,説:“你知道咱們鄉有幾個人考上本科嗎?一個都沒有,還本科?本科有那麼容易嗎,我給你説,咱們王縣長的兒子也複習考大學,我上次見了就説,秋叔問你,你準備考哪個學校,人家怎麼説?考一個平江的大專就高興死了…”

“縣長的兒子考不上本科,憑什麼説我考不上本科。”許靜聽到這裏,再也忍不住了,站出來將裝豬草的揹簍重重的砸在了地上。

穿皮鞋的秋叔被膀大圓的許靜嚇了一跳,轉瞬笑了,説:“這位就是許靜吧?恩,好久沒見,身體還是那麼壯實。”

“你認識我?”許靜氣的。

秋叔一笑,説:“以前遠遠的見過,哎呀,你這個身體是真不錯啊,學習也好,真好。我兒子是在咱們鄉讀的小學,和你一個班的,比較瘦,小雷,秋雷,你記得嗎?”許靜在一羣人的注視下,默默的扶起揹簍,想了一會,説:“不記得了。”

“不記得沒關係,沒關係,總之呢,小雷今年也20歲了,和你又是同學,我就想,咱們能親上加親啊,讓你們兩個處處對象…”

“你這是包辦婚姻。”許靜氣的冒煙,又不知該如何反抗,四周都有親戚朋友們看着呢。

“不不不,不是包辦婚姻啊,就是介紹,你們處對象,處的好,就好,處不好,也沒關係,對不對,許靜媽。”秋叔的目光轉向另一邊。

許靜母親垂頭不語。

許靜氣呼呼的看着他,道:“我處不好,你現在能走嗎?”

“哎,你這個孩子,脾氣還大的,脾氣大也好,也好。”秋叔看着許靜,心裏想的是股大好生養,身體壯好乾活,上到梯田去,估計連牛都省下了。如今養頭牛可費不少錢,農忙的時候,借都沒地方借去,兒子娶這麼個老婆回家,省下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還對下一代好。秋雷從小身體虛弱,長的又瘦又小,身高還不到一米五,和許靜正相反,平衡一下,至少孫子輩能有點出息,許靜説不定還能教他點東西。

秋叔為此準備了300塊錢的彩禮,在塔前村,這是一等一的高價了。

當然,80年代的審美也幫了許靜的忙。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社會宣傳的女人形象的時候,多用的是“誰説女子不如男”之類的宣傳語,花木蘭之類的巾幗英雄人盡皆知,宣傳畫上的女人,也是來自鐵路、石油等各條戰線上的女漢子們,長成許靜這種熊壯的女人,在結婚的時候並不吃虧。

許靜的父親依舊是老好人的表現,看秋叔嘆氣了,就擔心的拉了拉許靜的衣服,道:“和秋叔好好説話,你先回屋裏去,這裏沒你的事了。”

“爸,我不嫁人。”許靜的語氣有點像撒嬌,只是動作像熊,顏卻不像熊貓,賣萌賣的像是賣門的。

“你先進屋去。”許父又説了一句。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