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評價意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塗憲將自行車蹬的飛快,一邊高喊着“讓一讓”一邊衝進掛着北京鋼鐵學院化工系的院子。

幾名夾着書本説笑的學生趕緊佔到兩邊,看着塗憲飆車似的回到辦公區,並用一個高難度的跨步下車,跑進辦公室。

“這是怎麼了?”路過的學生滿是好奇。

塗憲自己更好奇。

他的手裏攥着一封信,信封比胖子的臉還寬,正面全是蝌蚪文,邊緣還被塗憲手心的汗水給沾濕了。

不緊張是不可能的,這雖然是塗憲人生中的第五篇論文了,卻是他第一次撰寫成英文,試圖到外國期刊發表。

《生物化學系統生態》,一本標準的si收錄的期刊。

塗憲相信,就在北京這塊地方,還會有學校的教師不知si為何物。但他確信,用不了幾年,si就會變成科學屆對論文水平的高評價標準。

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內也在搞類似的引文標準,牽頭的就是北京圖書館,但是,相比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本身,以及1961年創立的si的積累,別説想要取代si了,跟上人家的腳步都是不容易的。全世界各國都有引文數據庫和科學引文索引,有的國家從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至今沒有超過si,可以想象其中的厚重壁壘。

當然,si本身是不創造論文的,它只是收錄的論文和期刊。

絕大多數的研究員,也只是希望將自己的論文,放在一本有價值的期刊上。

比如《生物化學系統生態》,在塗憲看來,就是化學與生物屆的高端刊物了,和它比起來,同時期的中國相關期刊,都軟弱的像是蝸牛一樣,畢竟,這些停刊數年,有的停刊十數年的期刊,還像是嬰兒一樣脆弱。

要到20年以後,才會有不錯的期刊,登上世界舞台。

在1983年的中國,一名研究者想要登上世界舞台,唯一的做法就是撰寫英文論文。

塗憲這樣做了,而且希望成為本校第一個在國外的生物類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教師。

北京鋼鐵學院是個傳統的冶金學院,50年代的時候合併了清華等六所大學的冶金專業而成立,屬於強勢學院,還有“北大,清華,鋼老三”的口號。

隨着時代的進步,北京鋼鐵學院也在積極的擴張,成立專門的生物系已是勢在必行。

塗憲本身就喜歡生物,來到北京鋼鐵學院也是被動分配的結果。所以,聽説將來會有生物專業,他也是異常高興,整天埋頭做實驗。

在這方面,學校也給予了支持,他們想將校名改為“北京科技大學”自然得有門類齊全的科技專業,學校教師拓展研究範圍,最符合這個方向。

塗憲的水平也很不錯,前面幾篇論文都在國內的高端期刊發表了,算是年輕講師中的佼佼者,加上他的本科文憑,若是順利的話,最多兩年,他就能評副教授了。

當然,能不能評上,就要看各種軟硬實力了。

一篇發表在國外期刊的論文,在這個時期這個專業,絕對能帶來最好的機會。

換到北京鋼鐵學院裏的冶金專業裏,想評副教授,在外國期刊上發表文章是基礎條件,發表三五篇才能讓人高看一眼。就是塗憲目前所在的化工系,在外國期刊上發表了論文的也有十幾個,這裏畢竟是北京,中國首善之都,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

但是,在鋼鐵學院尚未成立的生物專業就不一樣了,轉行做生物的就那麼幾個人,到外國期刊發表論文的卻是一個都沒有。走在前面的,總是有好多的優惠。

塗憲手,心中默唸“滿天神佛保佑”方才撕開了信封,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

塗憲不在收發室裏看,就是擔心結果不好,或者自己失態。

躲在自己的實驗室兼辦公室裏,塗憲可以盡情的表達,無論是興奮失望,還是祈禱的姿勢。

簡短的信件全是英文,塗憲磕磕絆絆的讀了下去,接着看到了兩名審稿人的意見:修改行文!

兩名審稿人的意見雖然一致,但他們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其中一名審稿人只是簡單的説出了判斷,另一人卻洋洋灑灑的説了一大段,進而將他論文中幾處大的表述錯誤給點了出來。

塗憲長出了一口氣,跌坐在椅子上,才發覺背後已經濕透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