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百一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國,傍海而居,地廣斥鹵,少草木,亦壘石為屋。其鹽池。但投樹枝於中,已而取起,鹽即凝其上。俗淳。田不可耕,蒜葱之外無他種,專捕魚為食。所產有馬哈獸,狀如獐;花福祿,狀如驢;及犀、象、駱駝、沒藥、香、龍涎香之類,常以充貢。
竹步,亦與木骨都束接壤。永樂中嘗入貢。其地户口不繁,風俗頗淳。鄭和至其地。地亦無草木,壘石以居,歲多旱,皆與木骨都束同。所產有獅子、金錢豹、駝蹄雞、龍涎香、香、金珀、胡椒之屬。
阿丹,在古裏之西,順風二十二晝夜可至。永樂十四年遣使奉表貢方物。辭還,命鄭和齎敕及彩幣偕往賜之。自是,凡四入貢,天子亦厚加賜賚。宣德五年,海外諸番久缺貢,覆命和齎敕宣諭。其王抹立克那思兒即遣使來貢。八年至京師。正統元年始還。自後,天朝不復通使,遠番貢使亦不至。前世梁、隋、唐時,並有丹丹國,或言即其地。
地膏腴,饒粟麥。人強悍,有馬步鋭卒七八千人,鄰邦畏之。王及國人悉奉回回教。氣候常和,歲不置閏。其定時之法,以月為準,如今夜見新月,明
即為月朔。四季不定,自有陰陽家推算。其
為
首,即有花開;其
為秋初,即有葉落;及
月
食、風雨
汐,皆能預測。
其王甚尊中國。聞和船至,躬率部領來。入國宣詔訖,遍諭其下,盡出珍寶互易。永樂十九年,中官周姓者往,市得貓睛,重二錢許,珊瑚樹高二尺者數枝,又大珠、金珀、諸
雅姑異寶、麒麟、獅子、花貓、鹿、金錢豹、駝雞、白鳩以歸,他國所不及也。
蔬果、畜產鹹備,獨無鵝、豕二者。市肆有書籍。工人所制金首飾,絕勝諸蕃。所少惟無草木,其居亦皆壘石為之。麒麟前足高九尺,後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食粟豆餅餌。獅子形似虎,黑黃無斑,首大、口廣、尾尖,聲吼若雷,百獸見之皆伏地。
嘉靖時制方丘朝壇玉爵,購紅黃玉於天方、哈密諸蕃,不可得。有通事言此玉產於阿丹,去土魯番西南二千里,其地兩山對峙,自為雌雄,或自鳴,請如永樂、宣德故事,齎重賄往購。帝從部議,已之。
剌撒,自古裏順風二十晝夜可至。永樂十四年遣使來貢,命鄭和報之。後凡三貢,皆與阿丹、不剌哇諸國偕。宣德五年,和復齎敕往使,竟不復貢。國傍海而居,氣候常熱,田瘠少收。俗淳,喪葬有禮。有事則禱鬼神。草木不生,久旱不雨。居室,悉與竹步諸國同。所產有香、龍涎香、千里駝之類。
麻林,去中國絕遠。永樂十三年遣使貢麒麟。將至,禮部尚書呂震請表賀,帝曰:“往儒臣進《五經四書大全》,請上表,朕許之,以此書有益於治也。麟之有無,何所損益,其已之。”已而麻林與諸蕃使者以麟及天馬、神鹿諸物進,帝御奉天門受之。百僚稽首稱賀,帝曰:“此皇考厚德所致,亦賴卿等翊贊,故遠人畢來。繼自今,益宜秉德迪朕不逮。”十四年又貢方物。
忽魯謨斯,西洋大國也。自古裏西北行,二十五可至。永樂十年,天子以西洋近國已航海貢琛,稽顙闕下,而遠者猶未賓服,乃命鄭和齎璽書往諸國,賜其王錦綺、彩
、紗羅,妃及大臣皆有賜。王即遣陪臣已即丁奉金葉表,貢馬及方物。十二年至京師。命禮官宴賜,酬以馬直。比還,賜王及妃以下有差。自是凡四貢。和亦再使。後朝使不往,其使亦不來。
宣德五年復遣和宣詔其國。其王賽弗丁乃遣使來貢。八年至京師,宴賜有加。正統元年附爪哇舟還國。嗣後遂絕。
其國居西海之極。自東南諸蠻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賈人,皆來貿易,故寶物填溢。氣候有寒暑,發葩,秋隕葉,有霜無雪,多
少雨。土瘠谷麥寡,然他方轉輸者多,故價殊賤。民富俗厚,或遭禍致貧,眾皆遺以錢
,共振助之。人多白晰豐偉,婦女出則以紗蔽面,市列廛肆,百物具備。惟
酒,犯者罪至死。醫卜、技藝,皆類中華。
易用銀錢。書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喪悉用其禮。
齋戒沐浴,虔拜者五。地多鹹,不產草木,牛羊馬駝皆啖魚臘。壘石為屋,有三四層者,寢處庖廁及待客之所,鹹在其上。饒蔬果,有核桃、把聃、松子、石榴、葡萄、花紅、萬年棗之屬。境內有大山,四面異
。一紅鹽石,鑿以為器,盛食物不加鹽,而味自和;一白土,可塗垣壁;一赤土、一黃土,皆適於用。所貢有獅子、麒麟、駝雞、福祿、靈羊;常貢則大珠、寶石之類。
溜山,自錫蘭山別羅裏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自蘇門答剌過小帽山西南行,十晝夜可至。永樂十年,鄭和往使其國。十四年,其王亦速福遣使來貢。自後三貢,並與忽魯謨斯諸國偕。宣德五年,鄭和復使其國,後竟不至。
其山居海中,有三石門,並可通舟。無城郭,倚山聚居。氣候常熱,土薄谷少,無麥,土人皆捕魚,暴乾以充食。王及羣下盡回回人,婚喪諸禮,多類忽魯謨斯。山下有八溜,或言外更有三千溜,舟或失風入其處,即沉溺。
又有國曰比剌,曰孫剌。鄭和亦嘗齎敕往賜。以去中華絕遠,二國貢使竟不至。
南巫裏,在西南海中。永樂三年遣使齎璽書、彩幣撫諭其國。六年,鄭和復往使。九年,其王遣使貢方物,與急蘭丹、加異勒諸國偕來。賜其王金織文綺、金繡龍衣、銷金幃幔及傘蓋諸物,命禮官宴賜遣之。十四年再貢。命鄭和與其使偕行,後不復至。
加異勒,西洋小國也。永樂六年遣鄭和齎詔招諭,賜以錦綺、紗羅。九年,其酋長葛卜者麻遣使奉表,貢方物。命賜宴及冠帶、彩幣、寶鈔。十年,和再使其國,後凡三入貢。宣德五年,和復使其國。八年又偕阿丹等十一國來貢。
甘巴里,亦西洋小國。永樂六年,鄭和使其地,賜其王錦綺、紗羅。十三年遣使朝貢方物。十九年再貢,遣鄭和報之。
宣德五年,和復招諭其國。王兜哇剌札遣使來貢,八年抵京師。正統元年附爪哇舟還國,賜敕勞王。
其鄰境有阿撥把丹、小阿蘭二國,亦以六年命鄭和齎敕招諭,賜亦同。
急蘭丹,永樂九年,王麻哈剌查苦馬兒遣使朝貢。十年命鄭和齎敕獎其王,賚以錦綺、紗羅、彩。
沙裏灣泥,永樂十四年遣使來獻方物,命鄭和齎幣還賜之。
底裏,永樂十年遣使奉璽書招諭其王馬哈木,賜絨錦、金織文綺、彩諸物。其地與沼納樸兒近,並賜其王亦不剌金。
千里達,永樂十六年遣使貢方物。賜其使冠帶、紵絲、紗羅、彩及寶鈔。比還,賜其王有加。
失剌比,永樂十六年遣使朝貢。賜其使冠帶、金織文綺、襲衣、彩幣、白金有差,其王亦優賜。
古裏班卒,永樂中,嘗入貢。其土瘠谷少,物產亦薄。氣候不齊,夏多雨,雨即寒。
剌泥,永樂元年,其國中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剌泥等來貢方物,因攜胡椒與民市。有司請徵其税,帝曰:“徵税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遠人慕義來,乃取其貨,所得幾何,而虧損國體多矣。其已之。”剌泥而外,有數國:曰夏剌比,曰奇剌泥,曰窟察泥,曰舍剌齊,曰彭加那,曰八可意,曰烏沙剌踢,曰坎巴,曰阿哇,曰打回。永樂中,嘗遣使朝貢。其國之風土、物產,無可稽。
白葛達,宣德元年遣其臣和者裏一思入貢。其使臣言:“遭風破舟,貢物盡失,國主忄卷忄卷忠敬之忱,無由上達。此使臣之罪,惟聖天子恩貸,賜之冠帶,俾得歸見國主,知陪臣實詣闕廷,庶幾免責。”帝許之,使附鄰國貢舟還國,諭之曰:“倉卒失風,豈人力能制。歸語爾主,朕嘉王之誠,不在物也。”宴賜悉如禮。及辭歸,帝謂禮官曰:“天時漸寒,海道遼遠,可賜路費及衣服。”其國,土地瘠薄,崇釋教,市易用鐵錢。
又有黑葛達,亦以宣德時來貢。國小民貧,尚佛畏刑。多牛羊,亦以鐵鑄錢。
拂菻,即漢大秦,桓帝時始通中國。晉及魏皆曰大秦,嘗入貢。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數入貢。而《宋史》謂歷代未嘗朝貢,疑其非大秦也。
元末,其國人捏古倫入市中國,元亡不能歸。太祖聞之,以洪武四年八月召見,命齎詔書還諭其王曰:“自有宋失馭,天絕其祀。元興沙漠,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亦用隕絕其命。中原擾亂十有八年,當羣雄初起時,朕為淮右布衣,起義救民。荷天之靈,授以文武諸臣,東渡江左,練兵養士,十有四年。西平漢王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巴、蜀,北定幽、燕,奠安方夏,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於今四年矣。凡四夷諸邦皆遣官告諭,惟爾拂菻隔越西海,未及報知。今遣爾國之民捏古倫齎詔往諭。朕雖未及古先哲王,俾萬方懷德,然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故茲詔告。”已而覆命使臣普剌等齎敕書、彩幣招諭,其國乃遣使入貢。後不復至。
萬曆時,大西洋人至京師,言天主耶穌生於如德亞,即古大秦國也。其國自開闢以來六千年,史書所載,世代相嬗,及萬事萬物原始,無不詳悉。謂為天主肇生人類之邦,言頗誕謾不可信。其物產、珍寶之盛,具見前史。
意大里亞,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國。萬曆時,其國人利瑪竇至京師,為《萬國全圖》,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亞細亞洲,中凡百餘國,而中國居其一。第二曰歐羅巴洲,中凡七十餘國,而意大里亞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亞洲,亦百餘國。第四曰亞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連,分為南北二洲。最後得墨瓦臘泥加洲為第五。而域中大地盡矣。其説荒渺莫考,然其國人充斥中土,則其地固有之,不可誣也。
大都歐羅巴諸國,悉奉天主耶穌教,而耶穌生於如德亞,其國在亞細亞洲之中,西行教於歐羅巴。其始生在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閲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萬曆九年,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其教遂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師,中官馬堂以其方物進獻,自稱大西洋人。
禮部言:“《會典》止有西洋瑣裏國無大西洋,其真偽不可知。又寄居二十年方行進貢,則與遠方慕義特來獻琛者不同。且其所貢《天主》及《天主母圖》,既屬不經,而所攜又有神仙骨諸物。夫既稱神仙,自能飛昇,安得有骨?則唐韓愈所謂兇穢之餘,不宜入宮者也。況此等方物,未經臣部譯驗,徑行進獻,則內臣混進之非,與臣等溺職之罪,俱有不容辭者。及奉旨送部,乃不赴部審譯,而私寓僧舍,臣等不知其何意。但諸番朝貢,例有回賜,其使臣必有宴賞,乞給賜冠帶還國,勿令潛居兩京,與中人
往,別生事端。”不報。八月又言:“臣等議令利瑪竇還國,候命五月,未賜綸音,毋怪乎遠人之鬱病而思歸也。察其情詞懇切,真有不願尚方錫予,惟
山棲野宿之意。譬之禽鹿久羈,愈思長林豐草,人情固然。乞速為頒賜,遣赴江西諸處,聽其深山邃谷,寄跡怡老。”亦不報。
已而帝嘉其遠來,假館授粲,給賜優厚。公卿以下重其人,鹹與晉接。瑪竇安之,遂留居不去,以三十八年四月卒於京。賜葬西郭外。
其年十一月朔,食。歷官推算多謬,朝議將修改。明年,五官正周子愚言:“大西洋歸化人龐迪我、熊三拔等深明曆法。其所攜曆書,有中國載籍所未及者。當令譯上,以資採擇。”禮部侍郎翁正
等因請仿洪武初設回回曆科之例,令迪我等同測驗。從之。
自瑪竇入中國後,其徒來益眾。有王豐肅者,居南京,專以天主教惑眾,士大夫暨里巷小民,間為所誘。禮部郎中徐如珂惡之。其徒又自誇風土人物遠勝中華,如珂乃召兩人,授以筆札,令各書所記憶。悉舛謬不相合,乃倡議驅斥。四十四年,與侍郎沈氵隺、給事中晏文輝等合疏斥其説惑眾,且疑其為佛郎機假託,乞急行驅逐。禮科給事中餘懋孳亦言:“自利瑪竇東來,而中國復有天主之教。乃留都王豐肅、陽瑪諾等,煽惑羣眾不下萬人,朔望朝拜動以千計。夫通番、左道並有
。今公然夜聚曉散,一如白蓮、無為諸教。且往來壕鏡,與澳中諸番通謀,而所司不為遣斥,國家
令安在?”帝納其言,至十二月令豐肅及迪我等俱遣赴廣東,聽還本國。命下久之,遷延不行,所司亦不為督發。
四十六年四月,迪我等奏:“臣與先臣利瑪竇等十餘人,涉海九萬里,觀光上國,叨食大官十有七年。近南北參劾,議行屏斥。竊念臣等焚修學道,尊奉天主,豈有謀敢墮惡業。惟聖明垂憐,候風便還國。若寄居海嶼,愈滋猜疑,乞並南都諸處陪臣,一體寬假。”不報,乃怏怏而去。豐肅尋變姓名,復入南京,行教如故,朝士莫能察也。
其國善制礮,視西洋更巨。既傳入內地,華人多效之,而不能用。天啓、崇禎間,東北用兵,數召澳中人入都,令將士學習,其人亦為盡力。
崇禎時,曆法益疏舛,禮部尚書徐光啓請令其徒羅雅谷、湯若望等,以其國新法相參較,開局纂修。報可。久之書成,即以崇禎元年戊辰為曆元,名之曰《崇禎歷》。書雖未頒行,其法視《大統歷》為密,識者有取焉。
其國人東來者,大都聰明特達之士,意專行教,不求祿利。其所著書多華人所未道,故一時好異者鹹尚之。而士大夫如徐光啓、李之藻輩,首好其説,且為潤其文詞,故其教驟興。
時著聲中土者,更有龍華民、畢方濟、艾如略、鄧玉函諸人。華民、方濟、如略及熊三拔,皆意大里亞國人,玉函,熱而瑪尼國人,龐迪我,依西把尼亞國人,陽瑪諾,波而都瓦爾國人,皆歐羅巴洲之國也。其所言風俗、物產多誇,且有《職方外紀》諸書在,不具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