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七十三章放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七十三章放賞多半的莊子,卻還是耕種為主。當然,大棚多的莊子,莊客佃户們要多不少辛苦。搭棚建棚就要費不小的力氣,然後在數月寒冬時還好,大棚里正好暖和,但外面天氣稍暖,正是結花出果的時候,莊客們忙的汗浹背,經常吃住就在棚裏,苦,是苦極了的。

好在苦也有回報,在棚裏忙活的,最少也有一百五六十一天,綜合起來,等於四兩銀子一個月。

還包飯食,年底還發一點衣服料子,這麼一來,一個壯勞力賺的銀子,和當時一個縣令的俸祿差不離。

當然,縣令不可能就吃一份俸祿就是了。

下頭的佃户們都吃的滿嘴油,上頭的管事們沒有落什麼好處,而且張佳木法度森嚴,早就有言在先,不準騷擾佃户,吃拿卡要,眾人只領一份死月例,雖然收入不薄,但不滿之心與俱增。

一聽張佳木要賞,各人自然都伸長了耳朵,等着下。

“又想馬兒跑的快,又捨不得草料,這怎麼成?”張佳木微笑着道:“此前是薄待了你們。不過,也是我手頭千頭萬緒的,事情太多,一時沒顧得上。你們哪,也沉不住氣,你們想,我對佃户都這麼大方,對你們能小氣不成?”一席話説的眾人都是眉開眼笑,確實,眼前這位主兒真不是小氣的人。

“來,抬上來”一聲令下,自有身強力壯的直衞們依命而動,車隊裏有幾輛車明顯不是載人,而是裝的東西,初時大家還以為是一些隨身物品什麼的,此時才知道,車上裝的卻是一筐筐的銅錢。

這是錦衣衞在江西和雲南一帶開採的銅礦,自己私鑄的銅錢。

以二十萬兩銀為本錢,鑄得了一億多錢,多半是雲南的銅,開採容易,澤漂亮,在當地僱傭敢死無賴子為礦徒,又打點了官府,所以一切順利。

今年錦衣衞的採銅,比起大明官府一年的鑄銅也差不了多少了。

況且,明朝朝廷已經幾十年沒有鑄銅錢了現在市面通的,多半是洪武錢和永樂錢,宣德錢也還不少,但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幾乎沒有鑄過銀子。

因為皇帝當年年幼,王振用事時對這些經濟之道本不懂,後來土木變後,迭遭大亂,朝廷自己都亂成一鍋粥,更加不必提起這些看起來的不急之務了。

民間缺銅錢用,寶鈔票一貫面值的只好當一錢用,一千貫的寶鈔,才值一貫銅錢。就這,商家還不大喜歡。

因為寶鈔自之有那一天,就沒有停止過貶值。收了下來,鬼知道哪天又貶值了去?

可朝廷卻是把寶鈔當寶,賞人用它,支付和買時用它,也會用它來賞賜外藩。民間卻是急需銅錢使用,現在銀子雖然很貴,購買力極強,但銅錢的購買力更強,因為百姓不可能買雙鞋也用銀子,銅錢易於保存,支付方便,實在是百姓最急需的貨幣。

就這一點來説,明朝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就是無比的失敗一見是銅錢,在場的人無不歡喜萬分。

隨着一筐一筐的銅錢抬下來,各人的臉都變了,不少人面紅過耳,動不已,也有人着手心,因為汗水把手心都濕了,更多的人呼急促起來,本就無人能平靜以對。

五六輛車,裝的銅錢之多,把健壯如牛的直衞們都的滿頭大汗。

抬下之後,卻是沒有直衞的事,老張福顫顫巍巍的從懷掏出一本冊子來,喝道:“範志海,你管的莊子,大棚最多,給大爺賺的錢也多最,賞一百貫”一百貫錢,一貫按常例當然是千,一百貫,便是十萬錢。現在銅錢對白銀,早就不是一千比一兩的官價,民間兑換,早就是七百兑一兩銀。

京畿附近,百姓用錢比城的人用銀多,所以有時候是六百八比一,或是六百五比一,略一算,眼前這裝了大半筐的銅錢,可當得一百五十兩白銀使用。

這錢,夠在京郊買三十畝旱田範志海是個四十來歲的年人,瘦弱矮小,看起來本就是貌不驚人的樣子。但起來拜謝時,環顧左右,雙眼卻是光四,看來,是一個明內斂的人物。

他管兩個莊,莊子小,人也不多,但田地頗多,其還有一些是近河的水田,加起來,水田有一百來畝,旱田有兩千餘畝,是張佳木莊地裏比較寬廣平整的兩處莊園。

此人奉命唯謹,又踏實肯幹,因為是低等執事,月例二兩,每三月發給糧兩石,年底給布一匹,鞋兩雙。

待遇一般,但踏實肯幹,必定是心思沉穩,遇事肯多想的人。要知道,張佳木不是刻薄寡恩的人,收入也不低,之前薄待,是確實有意為之。

“謝過大爺”上前落落大方的謝過了,但饒是範志海此人明強幹,城府也很深沉,到得自己的銅錢面前時,也是忍不住面欣喜之

黃燦燦的銅錢串成了串,在筐子裏碼的小山也似,這般的情形,任是誰見着了能不笑的合不攏嘴?

在場的人,哪裏知道這是張佳木自己偷偷私鑄,只道是東家有天大的本事,想法子來這麼多的通寶,雖然看着太新,但當時的官府庫藏就是如此,只要不在民間通行多年,銅錢拿出來就是和新的一樣,眼前這些錢,多半是這位神通廣大的東家從天子的庫藏里出來的,要不然,怎麼會和新鑄的一樣?

下頭的人這麼想,張佳木當然樂得他們如此。眼前這些錢,雖然有洪武和永樂字樣,但其實是搗鬼有術,説是西周的,其實就是上週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

現在政權實在是掌握在官手,這些人,拘泥不化,向來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和想法。在一般情況下,倒也不能説他們完全錯了。

帝王做的多,如果做的不對,就會傷到國力,傷到百姓元氣。象隋煬帝那樣,把隋朝天下生生折騰光了,便宜了李家。

治一郡一縣,有時和治一國一樣。

前任好心,大興水利,把百姓折騰的不輕,但肯定會招致罵名。等後任來了,水利現成的,道路修過了,於是清簡政務,任百姓休養生息。

結果,郡大治,百姓卻只念後任的好。

人同此心,人明此理,所以明朝的官員就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凡事都不肯自己出頭。

除非是黃河大工,非得修,不修不可的水利工程,這樣的大工,才會有人搶着去,因為修好了,就可以從優敍功,比如徐有貞,就是在修黃河上立了功,成功起復,回樞朝任官。

官多是如此,連鑄錢這樣的大事他們也不清,這些人,只知道集人採礦會有治安上的麻煩,甚至會有人煽動造反。

有此憂慮,自然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了。宋朝一年鑄的銅,明朝得鑄幾十年,論起經濟上的能力來,宋朝真的能甩明朝三條街。

張佳木也是無法,明明光明正大的事,但自己就只能這麼偷偷摸摸的做。

好在現在他攤子鋪的很大,用錢的地方極多,自己偷鑄的錢來,可以解決多少燃眉之急?當然,除非是他,換了別人怕是也沒有這個本事了。

鹽鐵專賣,已經厲行過千年,不要説私鑄銅錢,就是自己私鑄銅器,在執法嚴格的時候,抓到了也是殺頭的重罪。

一般的勳戚,都沒有這種膽

也就是控制嚴密,在地方上絡連結方便,保密工夫做的極好的錦衣衞可以發這種財。不過回頭想想,挖金礦,採人蔘東珠的事也做了,倒也不必在乎多這麼一條了。

張佳木賺錢的本事,不要説錦衣衞內,就是舉朝上下,也是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當年紀綱已經成了超級權臣,甚至是漢、趙二王在立儲大事上爭取的一大勢力,以這麼大的權勢,一樣要鬧的天下騷然,到處是明搶暗奪,這才積累了一些財富,張佳木卻是不聲不哈,一點兒擾民的事也沒做,錦衣衞原本的那些苦害人的勾當已經一律停止,這麼一來,當然是被視為第一等錢的高手。

聽説不要説是城的勳戚們了,就連地方上的親藩,對張佳木也很有興趣,上個月錦衣衞就有密報,周王和秦王都曾派人到京師來,暗打聽,看看這位錦衣衞的都督大人,到底是靠什麼賺了這麼些錢。

至於各地王府,廣值葡萄,釀酒粉,更是數不勝數。

當然,等他們的酒上了市,張佳木也已經轉為別的行當賺錢,本不必在意人來搶生意了。

賞了範志海,等此人費了老大力氣把銅錢抬下後,再下來就是二等三十餘人,每人八十貫,然後是三等五十餘人,每人六十貫。

一二三等賞完,就只剩下十餘人,留在原地,面面相覷,卻不知道這位厲害的東家大爺,這麼擺佈,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