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婆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葫蘆巷從頭到尾有三四里深,從巷口一直往裏,都是臨街的二層青磚大房,住的大半是些商户人家和瑤江縣的殷實鄉紳。

因為葫蘆巷和縣裏最熱鬧的東大街離得不遠,人繁華,巷頭許多人家都搬到樓上居住,在樓下掛上布幡,開個正經鋪子,經營些大小買賣。

這裏茶坊、酒肆、彩、油醬、飯莊、麪點香燭、臘味等店隨處可見,鋪子林立,應有盡有。

巷尾幽深僻靜,巷子裏遍植筆直茂盛的木樨桂樹。有一種是月月都能開花的,現下正值初秋,油綠枝葉下已藏了千朵萬朵桂花細蕊。花朵細密,雖然靠近了,也能嗅到一股子淡香,不過及不上十月才開的丹桂那般馥郁香濃。

李家院子裏種的是一年一開的金桂。

入秋之後,一連七八天都是豔陽高照的大晴天。桂花樹矗立在烈底下,葉子閃閃發亮,像抹了一層蠟油。

李家人在桂樹下吃早飯。

早飯是一大鍋清粥,桌上擺了幾樣小菜:一碟子涼拌孔明菜,一碟子切開的高郵醃蛋,一碟子米醋拌蒸茄,並一碟子風乾鹹魚塊。

進寶和寶珠一人抱着一隻大海碗,蹲在桂花樹下,一邊淅淅瀝瀝喝清粥,一邊啃胡麻餅,姐弟倆一天三餐都離不開面食。

風乾鹹魚太鹹,李綺節只吃了一口,就齁得嗓子發乾。

孔明菜又脆又,特別下飯,拌茄子微微發酸,口潤滑,倒是很對她的胃口。

李乙拿起一半醃蛋,挖出油滋滋的蛋黃,撥到李綺節的粥碗裏,又拿起另一半,照樣挖出蛋黃,撥到李子恆碗裏,然後幾口吃掉剩下的蛋白:“今天要去鄉下販貨,大郎跟我出門。三娘留在家,進寶和寶珠留在家陪你,夜裏我就回來,明天好騰出空預備中秋回鄉下的行李包袱。”李家老宅在瑤江對岸的李家村,回去要坐渡船。行李包袱通常得提前收拾好,託相的貨郎帶回李宅,他們走的是山路,要價便宜些,能省幾十個銅板,路上也穩當。

正吃着,忽然聽得屋外一陣接一陣高亢、悠長的調子,接着便聽到葫蘆巷各家各户開門喚那叫賣的師傅上前。

李乙側耳聽了片刻,道:“是賣豆腐崽的老劉,咱們也買幾碗,粥飯不吃了,留着發米糟,過幾天好吃米酒。”豆腐崽就是豆腐腦,瑤江縣人喜歡用桂花滷子和紅豆水拌着吃。愛吃甜的李子恆尤其喜歡豆腐腦,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大碗。

聽到悉的調子,李子恆第一個摔下碗筷,捧着一個大海碗歡喜喜奔出門去。

李綺節有些矜持,仍然坐着沒動。

李乙起身去灶間拿了幾個乾淨大碗,摸摸李綺節頭上梳的小辮子,牽着她走出門。

老劉正蹲在自家擔子前,手裏拿一個鏽跡斑斑的銅匙子,刮下大木桶裏雪白細的豆腐腦,倒在一個白瓷碗裏,再小心翼翼撒上一小撮桂花滷子和綿白糖,遞到一個穿石榴紅絹裙的小娘子手裏。

紅裙小娘子數出兩枚銅錢,丟到旁邊一個竹篾編的框子裏,端着熱騰騰的豆腐腦轉身回屋。

面看到李子恆,紅裙小娘子冷哼一聲,昂着頭從他身邊走過。

自從李綺節攪合了李乙和周桃姑的親事,周家兩個小娘子開始對他們兄妹倆橫眉豎眼,看他們的眼神厭惡裏帶着不屑。

可李子恆壓沒注意到周家小娘子,見輪到自己,連忙把手裏的大海碗舉到老劉跟前,眼巴巴盯着老劉替他打滿一大碗豆腐腦。等撒上糖接到手裏,也不嫌燙,拿起湯匙就舀了一勺,直往嘴裏送。

然後一邊喊燙,一邊七手八腳跑進屋去。

李乙付過錢,又買了幾碗豆腐腦,其中一大碗讓李綺節自己端着。

他一個人端三大碗,回房給進寶和寶珠一人一碗。

進寶和寶珠愁眉苦臉,兩人偏偏和李子恆相反,不愛吃甜的豆腐腦。

李綺節遞了把匙子給寶珠:“把綿白糖舀出來,灶上有剩下的湯,用湯當滷子。”寶珠答應一聲,一點一點刮下碗沿上的一層白糖,倒了温在爐子上的湯,姐弟倆這才唏哩呼嚕把兩碗豆腐腦吃完。

李子恆端着海碗,湊到灶台邊,把寶珠刮下來的白糖全都一股腦倒進去。

白糖可是金貴東西,縣裏人家平時待客煮雞蛋茶時才捨得擱一小把的,不能費了。

吃過早飯,李子恆和進寶在院子裏收拾箱籠。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