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因為若非如此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戰天鷹吃了暗虧而不自知,只好把目光投向中路的攻擊目標、由史國良率十萬官軍重兵佈防的飛狐陘要,然而懷安之役後史國良取教訓,大批引進他一向認為很不靠譜的優良信鴿。

在叛軍發起攻擊後,這些信鴿整價在飛狐陘東西口和黑石嶺堡之間的空中往來穿梭不斷,及時傳遞各種信息。

他要確保每個將佐隨時能知道主帥和友鄰部隊的準確位置、面臨的情況和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使得麾下各部隊之間的聯繫大大增強,成為一支相互協作良好的大軍。

在戰天鷹無比殷切的目光注視下,眼下由這支大軍駐防的要不啻於銅牆鐵壁,令楊震和麥騰所部朔州軍再也無機可乘。

戰天鷹無奈地搖搖頭,目光在巨型軍用地圖上再次南移,最終停在那兩支每天都在緩緩向南進的大紅箭頭上,他那抿緊下彎的嘴角總算拉直了一些。

那兩隻紅箭頭分別代表南路的長孫定和獨孤霸所部宣德軍,在懷安之役中他倆隨宣德王北上救援首府雲中,先後遭遇官軍黎亨所部的圍攻和周處之驍騎兵團的往來衝殺,幾乎全軍覆沒。

眼下他倆的表現反倒很不錯,率軍南下攻擊前進、一路勢如破竹,前鋒部隊已進到關中地區北部的華原,離南邊的關中重鎮長安已不過兩百餘里。懷安之役戰正酣之際。

為了配合梁紅玉大軍向他的雲中帝國發動強大攻勢、千禧朝關中駐軍當時也曾出兵北上,但攻擊的勢頭並不猛,長孫定和獨孤霸分別位於甘泉郡和丹州的留守部隊幾乎完好無損,合計還有五萬多兵力。

***戰天鷹皺眉思忖半晌,若集結麾下大軍主力繼續沿南線發動強大攻勢,一舉拿下長安重鎮並完全控制關中地區當無太大問題,繼而東出潼關之後大軍一路北上,也能進到千禧朝的統治核心地帶華北大平原。

可他和尚軍師等高級幕僚密議一陣之後,一致認為讓大軍主力遠離他的據地在敵後進行這樣的千里大轉戰很不現實,對於他麾下這支尚未建立起有效後勤保障體系的數十萬大軍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大災難!

可雲中帝國目前對千禧朝已佔據明顯上風,他手中有的是王牌可打,據尚軍師的建議,他最終決定還是將進攻重點放在看似最堅不可摧的飛狐陘要,而他心目中可以打出去的最理想王牌,莫過於率六萬大軍駐紮在廣陵郡的段世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曲,楊震所部朔州軍接連有人告發段世恆縱容獨子段翔救走了被俘的官軍統帥梁紅玉,認為應該把段世恆拿下嚴辦,有幾個幕僚甚至建議把段世恆的六萬大軍分拆開來,安到朔州軍各部隊中。

戰天鷹笑了笑沒説啥,給這幾個視他如至高無上的天神一般的屬下一個莫測高深,在他看來,雖然梁紅玉的名氣比段世恆大,在官軍中的職位比段世恆高,戰功也更加顯赫。

但人家抵死不願投降、對他來説就是廢柴一個,朝廷目前本湊不齊一支有戰鬥力的大軍,所以他也並不擔心梁紅玉逃回朝廷後可能率大軍捲土重來,對他的大軍構成嚴重威脅。

何況無論梁紅玉是一位多麼優秀的大軍統帥,率領士氣不振的官軍也不太可能擊敗他的大軍。

懷安之役便是一例,當時懷安城中莫名其妙燃起的那場大火以及段翔被部將劉漢風擒獲都是偶然出現的意外,可這兩個意外後來恰恰成為決定這場大戰勝負的關鍵因素,後來他才意識到,段翔被俘是個多麼不可能出現的意外。段世恆率軍出征以來。

他及其麾下那幾十號主要將領只要不離開自己的部隊,從未出現過重傷或陣亡的情況,更別説被俘了。並非他們指揮作戰時縮在後面膽小怕死。

而是麾下的將士們總是緊密團結在這些將領周圍,無論面對任何強敵,也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均從未逃散、進退有據,除非身邊的將士們被殺光,這些將領就會沒事。

而段世恆麾下成建制的部隊還沒有全軍覆沒的先例。所以段翔當時只要不離開父親的大營,就絕不會被俘。

可他偏偏就離開了、而且是遠離,還在身邊僅有五百衞隊的情況下居然一頭撞進劉漢風的大營之中,還拼命掩護另外一個人逃跑,導致他自己被活捉,這簡直就是萬分之一的偶然機會!

不僅懷安之役,自戰天鷹揭竿而起以來,面對朝廷遣來的圍剿大軍,這種意外事件屢屢發生,使得他的部隊一次次奇蹟般地反敗為勝,若非有天神護佑、豈會如此?

他不太認可尚軍師的看法,認為天神只是不再保佑千禧朝而已,任何一支新生力量都有可能把這個腐朽的政權推翻。

反正他心中漸漸滋生出自己乃天命所歸的念頭,更不認為一位傑出的統帥便能左右戰爭勝負,因為一支英勇頑強、緊密協作的軍隊比名帥更重要,而段世恆的部隊正是如此。

他身上那種榮辱不驚、泰山崩於前而不變的名帥特質也非常突出,顯得更加堅忍不拔,這在目前的官軍高級將領中可謂鳳麟角。

戰天鷹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次大戰衝在最前面的、以及官軍歷次大捷中表現最耀眼的從未都不是段世恆的部隊。

但每逢戰局不利、能咬牙堅持到最後熬出頭的一定是段世恆,所以段世恆的部隊從未被擊敗,更別説出現懷安之役中史國良十萬大軍一鬨而散的那種潰敗局面。

何以會如此?經過對段世恆軍旅生涯的深入研究後他認識到,不是段世恆有多麼英明神武,而是他的部隊始終是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即便是率軍投降,中原歷朝歷代沒有哪位將領能做到象他上次向朔州王投誠時那樣、麾下的士兵一個不落的。能把麾下六萬之眾鍛造成鐵板一塊。

那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於是在稱呼麾下各部隊時,從戰天鷹嘴裏首次出現而且出現得最多的字眼是:段家軍!

所以他一直認為,懷安大捷的關鍵或許並非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是詹海亮所部宣德軍出其不意地攻陷懷安要、斷了官軍的糧草供應和退路,當然這肯定是很重要的因素。

但他認為最關鍵的是段世恆率軍臨陣倒戈,因為若非如此,他認為段家軍一定能咬牙堅持下去、獲得絕地反擊並最終勝出的機會,就象段家軍以前的各種反敗為勝的驚險經歷一樣,於是戰後論功行賞時,段世恆先前已有封賞自不必説。

他力排眾議,把懷安大捷的第一功臣欽定為抓獲段翔的劉漢風,詹海亮排名第二,其後是擒獲梁紅玉的楊震等將領。

他破格直接提拔劉漢風為宣德軍主將伏龍將軍,封詹海亮為冠軍侯,躋身於宣德軍中為數不多的封疆高級將領,看似地位更加顯赫,但實權反而不如後來居上的劉漢風,許多人都不太理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