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婦女主任 第272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她們老家沒有男人了嗎?”
能出來的,無論男女,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些出類拔萃的,有可能是能力學識,有可能是人脈,有可能是家世……
李芳她們兩個都不是好惹的,聽到這話,當即便反駁回去:
“女人怎麼了?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一點兒不比男人差。”
“我們草原的女兒,一樣兒強壯勇猛。”
趙萍萍怕起衝突,拉住兩人,勸説:“手底下見真章,我們都到首都來了,學習要緊,不要跟眼界小的人費時間和口舌。”
然而她這一句話,更讓心狹窄的人暴跳如雷。
趙萍萍三人同省的同伴立刻上前來維護三人,男同志中也有對女同志沒有偏見的,更多的是有點兒腦子,不會傻到想啥都説出來的。
都是來培訓學習的,結一些人脈的正經的,女同志出現在這兒難得,更得結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説和,先前刻薄的男同志勢單力薄,也不好再説什麼,嘴硬兩句,就過去了。
不遠處,有兩個男人一直在看熱鬧,一箇中年,一個青年,青年脖子上掛着個相機。
他們是《羣眾報》的記者,專門過來的。
過了一會兒,學校的領導以及培訓的教授陪着幾位農業部幹部一同出現。
兩個記者上前,為他們拍照。
青年記者給他們排位置,領導、教授們站在前排中間,不用動,趙萍萍她們三個女同志就站在第二排的中間,男同志們則是包圍着他們,分列在三排。
照片拍好,要帶回去洗,青年記者還告訴大夥兒,想要留念的在他這兒報名,到時候會洗出來順便帶到大學來。
不是免費的。
但她來之前,趙柯説過,如果有什麼照片報紙之類的,讓趙萍萍帶回去,要用來宣傳。
趙萍萍不知道能宣傳啥,還是報了名,她還擔心一張照片不夠趙柯宣傳,要了兩張。
而兩個記者回到報社,便跟主編閒聊起學員們之間的摩擦。
主編拿着學員們的資料一看,便注意到他們口中的“趙萍萍”來自有名的“趙村兒大隊”。
“我記得那個趙柯的稿子,在審了?”
一個文質彬彬的男同志點頭,“是,您之前還説,寫得好,可惜寄過來的有點兒晚,不然可以五四那天發。”
主編頷首,“這不是正好,這篇稿子寫學員們出處的時候,一筆帶過趙村兒大隊,然後下一期報紙,登他們婦女隊長的文章。”
這就是預熱。
·
趙柯她們三個,在市裏談合作談得很順利。
潘翠蓮和妮兒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順暢了很多,她們去很多廠子如法炮製談地合作,甚至多走了大大小小的工廠,兩個人還自動自發地覆盤。
最後一次,趙柯都沒跟着一起去,由着兩個人發揮。
她只提醒她們,説話的時候注意不要觸線,其他什麼都沒有代。
而趙柯自己去逛了農機廠。
趙村兒大隊當下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農業和養豬上,磚窯和建築隊只能暫時作為副業,進行資金的原始積累。
大隊附近還有不少荒廢的荒地,最好都開墾出來,明年都種上莊稼。
靠他們大隊這點人,肯定不行,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強機械化。
趙柯心底盤算着趙村兒大隊的資產,秋收之後估計都不剩,今年,靠趙村兒大隊自己絕對分不出錢買農用車和農機……
轉過天,三人凱旋迴歸雙山公社。
酸菜廠的地基已經開挖。
趙柯讓潘翠蓮和妮兒先回趙村兒大隊,一個人去雙山公社找段書記和吳主任,提
她的新計劃--雙山公社集體合作社。
這是她在外面想得,沒有進行深入調研,沒有細緻具體的規劃,只是個初步計劃,一張薄薄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