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想了想説:“我名下的房產都租售出去了,正好前段時間《非攻》停刊,編輯部所在地租給了一份小報,其中有兩間屋子還空着。請李教授暫時委屈一下,把那兩個寫字間作為機構駐地。”
“兩個寫字間足夠了,畢竟我們只是初創。”李約瑟頗為高興。
歷史上,李約瑟實在找不到房子,只能借用英國大使館的偏房辦公,狹窄破舊極不方便。直到抗戰都快勝利了,政府撥款修建的辦公樓才正式落成。
周赫煊説:“至於翻譯人才那就更好辦,中國現在有很多知識分子失業,只要在報紙上登載招聘信息即可。”李約瑟又説:“我還有個不情之請,希望周先生能夠在這個機構擔任職務。”
“沒問題。”周赫煊快答應。
李約瑟即將創辦的這個機構叫做“中英科學合作館”,抗戰期間為中國科研機構購買了大量物資。比如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急需的稀有氣體,北平研究院急需的光學玻璃,西南聯大物理學家們急需的高速電子振盪器,四川農業實驗站急需的秋水仙鹼等等。
購買這些物資所需要的錢,基本上都由李約瑟墊付,英國政府給了一萬英鎊的初期經費。並且運輸也是個大難題,需要走駝峯航線空運,有時候出現意外還會機毀人亡。
數年間,李約瑟訪問了中國10個省,296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發表演講200多次,行程二萬五千公里以上。
為了讓中國學者讀到西方書籍文獻,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李約瑟還請英國的朋友發起募捐,英國人民通過中英科學合作館捐贈了超過7000英鎊的書籍。後來經費和運輸都很緊張,李約瑟乾脆把科學期刊以微縮膠捲的方式運到中國,光是這些“膠捲雜誌”就有167種。
最危險的一次,李約瑟親自給河南大學運送書籍,結果半路上遇到寇,科技書刊全部被侵略者焚燬。李約瑟僥倖逃生,非常沮喪,因為河南大學雖然在山
和破廟裏辦學,但科研師資力量一
,卻連一本科技書刊都沒有。
李約瑟和中英科學合作館的工作還不止這些,他們共推薦了138篇中國論文到西方發表,安排了30多位文化、科研人員去英國訪問,協助教育部選送了67名中國留學生赴英深造。
正是李約瑟所作的努力,讓抗戰期間的中國科學界重新與世界取得聯繫,加快了抗戰前後數年中國的科學發展速度。……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約瑟在英國大使館和周公館之間來回奔波,在周赫煊的幫助下完成了中英科學合作館的籌備事宜。
周赫煊雖然足不出户,但數百封電報和信件發出去,很快就通知到各地的大學和研究所。有些機構還主動派人過來幫忙,擔任科研文獻的英漢互翻工作。也有一些科學家迫不及待地發來論文,請求李約瑟代為送去國外發表。
1943年六月,英國政府正式批准創辦中英科學合作館,由李約瑟擔任館長,周赫煊擔任副館長,並獲得一萬英鎊的啓動資金。
中英科學合作館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把“科學養雞”的資料翻譯成英文,將技術送去西方幫助英國朋友。李約瑟答應為科學養雞技術申請專利,專利權由周赫煊、西南聯大、金陵大學農學院和中央大學農學院共有,並永久無償授權給所有英國人使用。
投桃報李嘛,英國佬既然無私幫助,咱中國人也不能含糊。
這屬於惠而不費的選擇,反正抗戰期間也沒法到國外收取專利費,還不如向英國政府釋放善意,換取更多的科研資源來發展自身。
與此同時,中英科學合作館也收到來自中國各科研機構的333份訂單,都是些基礎科研儀器和化學試劑。李約瑟立即着手辦理,雖然他手上的錢不夠用,但首批就訂購了其中的77份,由英國情報部負責在加爾各答採購。
周赫煊也拍電報讓費雯麗她爹捐了5萬英鎊,搞定了103份科研儀器和化學試劑的訂單,其中的一台高速電子振盪器就花費甚巨。他以前雖然有錢,但沒法運輸,這次是美國和英國的空軍幫忙運過來。
順便一提,受戰爭影響,英國那邊的藥廠已經賺瘋了。
現在費雯麗的老爹整天喊着讓周赫煊去英國,因為周赫煊是大股東,需要他的簽字才能把藥廠上市。
第1031章【新作問世】就在中英科學合作館順利運行的時候,《萬曆十五年》沒有經過報刊連載,直接以整書的形勢出版了。
本書的原作者黃仁宇先生,此時剛剛加入中國遠征軍任上尉參謀。他本來讀的是南開大學機電工程系,抗戰爆發後轉學到中央軍校。機電工程專業轉修軍事並不離奇,畢竟國難當頭嘛,參軍報國是很多熱血青年的選擇。
但更離奇的在後邊,50年代,已經34歲的黃仁宇再次拿起書本,進入美國密歇大學主修新聞系,沒讀多久又轉修歷史專業。由於十多年沒有新著問世,黃仁宇在62歲的時候被紐約大學解聘教授職務。
被解聘的第二年,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出版了,一舉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和歷史類好書提名,並被美國多所大學選為教科書,等於把紐約大學的臉了又
。
黃仁宇在國內抗過,赴緬甸當過遠征軍,又打過國共內戰。他見過目不識丁的農民士兵,也跟孫立人等高級將領共事過,還在東北和林帥
過手,親眼目睹了國軍的表面強大與迅速衰亡,切身觀察了整個民國上上下下的民眾構成。
黃仁宇在回憶錄裏表示,他最想寫的是民國曆史,但身在其中,完全無法下筆。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與其説是在寫明朝,還不如説是黃仁宇假借明朝的人和事,寫出了自己對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思。
此書的核心就兩個字:反思。……桂林。
李四光站在陳寅恪的家門口,陳夫人唐篔開門道:“原來是李教授,快請進!”
“四光來啦,快坐!”陳寅恪來到客廳。
李四光抱拳道:“聽説老陳你要走,我特地提前來道別。”
“還早呢,我都不知道該去哪兒。”陳寅恪笑道。
陳寅恪是去年來到桂林定居的,他的子就是桂林人。本來打算遷往李莊做研究,但一來病體疲憊,二來廣西大學極力挽留,陳寅恪才在桂林居住了一年時間。
現在廣西大學已經在進行期末考試了,陳寅恪打算放暑假就走,但具體去哪兒還沒決定。中研院史語所請他去李莊,八弟請他去樂山,老朋友則請他去成都。
李四光拿出一本《萬曆十五年》,笑嘻嘻地對陳寅恪説:“老陳,這是我的送別禮物,託朋友從四川寄來的。”
“萬曆十五年?”陳寅恪看了一眼封面,回憶思索道,“這一年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啊,周明誠怎麼用萬曆十五年做書名?”
“你自己留着慢慢看吧,聽説這本書在四川評價甚高。”李四光笑道。
兩人的私非常要好,陳寅恪在廣西大學做教授,就是李四光推薦並邀請的。他們這天聊了一下午,直到吃過晚飯,李四光才告辭離開陳寅恪家。
陳寅恪的病已經基本養好了,但身體還是有點虛。他躺在牀頭把《萬曆十五年》翻開,讀了20分鐘就有些不耐煩,下意識的對這本書到輕視和反
。
陳寅恪此時的治史方法,屬於中國乾嘉學派和西方蘭克史學的集合體。他既批評乾嘉學派為了考據而考據,又習慣使用乾嘉學派的考據方法,並按照蘭克史學的理論展開歷史研究。
恰好,《萬曆十五年》體現的是“大歷史觀”,而“大歷史觀”又出自“年鑑學派”,“年鑑學派”又是在反對“蘭克史學”的中創立的。
説白了,《萬曆十五年》和陳寅恪八字不合,雙方的史學理論大相徑庭,甚至在學術上互為敵人。
在陳寅恪看來,《萬曆十五年》寫得太淺白了,更適合作為歷史入門書籍。而且即便作為入門書籍,《萬曆十五年》都不過關,因為這本書的主觀彩太濃重。陳寅恪所尊崇的蘭克史學,恰好要求不對歷史做價值判斷,是反對一切帶着主觀情緒研究歷史的。
幸好周赫煊寫的不是《明朝那些事兒》,否則更淺白、更主觀,陳寅恪絕對堅持不到看足三分鐘。
《萬曆十五年》的第一章,陳寅恪是抱着批判的心態看完的。他雖然堅持學術自由,不喜歡搞學術派別紛爭,但他畢竟屬於“蘭克史學”那一派,而周赫煊早在十年前就被奉為“年鑑學派”開創者,他必然對周赫煊的史學著作看不慣。
第一章寫的是萬曆皇帝,以萬曆皇帝為視角描述朝政改革。其中很多內容,都屬於作者的主觀臆測,對陳寅恪而言是極為不嚴謹的。
第二章寫的是首輔申時行,同樣各種主觀臆測,但陳寅恪漸漸看出了有趣之處。
再看第三章,陳寅恪的臉上不出笑容,這本書的創作意圖果然如他所料。他沒有繼續往下看,而是翻回第一章重新閲讀,一邊理解作者的隱藏筆觸,一邊查找是否有史料引用錯誤。
多虧周赫煊仔細修改了幾個月,否則以黃仁宇的原著,必然讓陳寅恪輕鬆找到錯誤點。
子唐篔催了他好幾次睡覺,陳寅恪卻不忍釋卷,等他把這本書看完已是第二天上午。囫圇吃過早飯,陳寅恪矇頭大睡,下午醒來繼續重新閲讀起來。
《萬曆十五年》確實是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進行主觀臆測,但全書卻選取了萬曆皇帝、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多個人物展開。每個人物的身份、立場和着眼點都不同,這些綜合起來就生動的反映出一個時代。
特別是書中對明朝社會經濟的討論,讓陳寅恪耳目一新。在這裏,周赫煊刪除了原著的“數目字理論”,因為這個理論太過牽強、機械和片面,而是從政體和文化角度進行論證。
又是一天傍晚,陳寅恪放下手中的《萬曆十五年》。
陳寅恪屬於頂級的史學家,他可以非常清晰的發現,《萬曆十五年》處處都在影民國。這對普通讀者來説極為困難,但對陳寅恪而言卻極為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