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看到那些解讀文章時,臉都特麼綠了。他之所以還逗留在北平,就是想親自去拜見張作霖,免得哪天被反動軍閥當成革命宣傳者給咔嚓掉。
梁實秋首先評論説:“赫煊的這首《回答》,跟一多去年那首《死水》,在風格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運用比喻、誇張、象徵等等手法,來表現詩歌的主題。”饒孟侃道:“還是有些不一樣的,一多的《死水》偏向直白,而《回答》裏的意象更加朦朧。”周赫煊心想,能不朦朧嗎?這首詩就是後來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之一。
朱湘説:“我最喜歡第五節和第六節: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如果海水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封頂。這幾句直抒臆,讀起來痛快,朗誦時有酣暢淋漓之
。”
“我新月派又添一員干將啊,”徐志摩高興道,“等一多先生回來,你們定要好好聊聊。上次他寫信説,非常喜歡你的寫詩風格。”周赫煊笑道:“我也希望能認識聞先生。”徐志摩説:“這首詩除了開頭兩句藴含哲理,我最喜歡的就是冰川紀和好望角的意象。這是新詩創作的一種嘗試,也是對詩人的保護,遇到軍閥也可以辯解自己的詩歌含義。”辯解個,軍閥要是講理,那還叫軍閥嗎?周赫煊對此哭笑不得。
一直聊了大半天,眾人留在徐志摩家吃過晚飯才離開。
周赫煊在路邊叫住朱湘:“子沅,聽説你的詩刊停辦了,不知最近在忙什麼?”
“呃,那個,我還在找工作。”朱湘頗為尷尬道,他已經快吃不起飯了,就靠寫詩的幾個稿費度。
周赫煊趁機道:“我打算辦一個副刊,如今正缺人手。子沅弟大才,不知可否屈就,隨我去天津做副刊編輯?”朱湘有些意動,天津離北平很近,隨時可以回來跟老朋友聚會。而且《副刊》編輯的工作也體面,不用擔心沒飯吃,對現在的他來説是個好去處。
“我再考慮考慮吧。”朱湘沒有立即答應。
周赫煊道:“還考慮什麼?大好男兒,去就去,不去就不去,給個痛快話。”朱湘這種憤青就吃
將法,氣血一衝腦門兒,當即答應道:“好,我就答應周兄!今晚我回去收拾行李,隨時可以出發。”周赫煊暗笑不已,人還是單純點好啊。
其實朱湘這種眼睛裏不沙子的
格,適合去做教育基金會的監事,負責監督教育善款的
向,他絕對不會中飽私囊。周赫煊
本不相信張學良的人,吃拿卡要太常見了,那些善款鬼知道他們
了多少。
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就看有沒有用對地方。周赫煊就打算把朱湘進教育基金會,當然,事先要得到張學良的支持。
第089章【清華講課】張學良要過兩天才能回北平,到時候就會帶着周赫煊去拜會張作霖。
所以周赫煊還得等,他除了跟徐志摩等一羣詩人遊外,還順便認識了清華的其他名人。比如剛剛創辦清華哲學系的金嶽霖,以及中國近代哲學界的超級大拿馮友蘭。
剩餘時間,周赫煊便在創作《神女》。
故事一出場便是女主人公入獄,恍惚中跟監獄裏的鬼魂對話,鬼魂説她是被殺人滅口的,還講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緊接着時間線猛的急跳,突然閃回辛亥革命那年。某劣紳糾集土匪響應革命,搖身一變成為革命黨,殺進城裏宣佈起義。女主人公的父親本為城中吏員,卻在這場混亂中喪生,小小年紀便顛沛離。
接着是地方大旱,新社會的督軍帶領百姓祭祀祈雨。年僅10歲的女主人公,被當成獻給龍王的祭品,在人們虔誠的歡呼祈禱聲中,她隨着蔬果、牛羊一起沉入大江。
半夢半醒間,她見到了河神。河神説洋人軍艦太厲害,壞了他的降雨法術,還帶着女主人公暢遊江河。她醒來時,發現自己被江上漁民救起,成為漁民的養女。
時間線再次跳轉,漁民的傻兒子娶女主人公為。成親第二天,便遇到軍閥混戰,漁船被一炮打沉,養父和丈夫都淹死於水中,婆婆把她賣給了人販子。
幾天內周赫煊便寫出四萬字,拿給梁啓超一看,梁啓超對這本小説的評語説:“荒誕無稽,骨悚然。”因為書中女主人公的遭遇雖然悲慘,但每個場景都非常歡樂,甚至連軍閥打仗的描述都幽默有趣。不管是軍閥、土匪、貪官、百姓、漁民、人販子,各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他們把坑害女主人公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這天上午,周赫煊又在寫小説。
梁啓超衝進來拉着他便走:“別寫了,你那小説讓人瘮得慌,快隨我去開講座。”民國時期講座很行,各所大學也熱衷於請名人講座,而且酬金不菲。周赫煊如今住在清華園,清華大學自然不會放過他,早就邀請他講課了。
周赫煊隨梁啓超來到歷史系,見教室裏人頭攢動,驚訝道:“清華歷史系這麼多學生?”
“其他系的學生也有來聽講座。”梁啓超笑着解釋道。
清華歷史系創建者兼主任陳懋德熱情地和周赫煊握手説:“周先生,久仰大名,早就想一睹風采了。”
“陳主任客氣了。”周赫煊笑道。
陳懋德説:“清華歷史系初創,許多方面準備不足,還請周先生不吝賜教,傳授一些史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周赫煊道:“傳授不敢當,一定竭盡全力。”清華大學是在一個月前,正式設立各系的,其中就包括歷史系,甚至連考古等學科,都被算在歷史研究中。也即是説,今天來聽周赫煊講課的,很多都是清華第一屆歷史系學生。
周赫煊走上講台,朝下面一掃,發現陳寅恪、王國維、梁簌溟、李濟等國學研究院的教授,也都在坐着聽他講課,頓時到壓力山大。
事實上,自清華歷史系設立後,國學研究院的學生已經變相併入歷史系,許多教授也變成歷史系老師。
“大家好,”周赫煊朝台下鞠躬,然後説道,“鄙人周赫煊,才疏學淺,沒進過正經學校,連中學文憑都沒有。被陳主任、梁教授邀請來清華講學,在下深惶恐。不説在座的各位老師,就是任何一位同學,都比我文憑更高。所以今天我講的內容,大家認同的就鼓掌,不認同的,就把它當個
放了。”
“哈哈哈!”台下傳來一陣輕笑,所有人臉上都帶着笑意。
在寒暄客套後,周赫煊終於進入正題,他説:“西方史學界,自十年前的大戰以來,開始興起一種新的史學研究思,跟文藝復興史學有很大不同,我們姑且稱之為現代史學。”周赫煊在黑板上寫下“現代史學”四個大字,台下師生立即安靜重視起來。因為這種史學研究,在西方都沒有形成完成規範的理論,還在逐步探索當中。
周赫煊指指台下的梁啓超:“梁任公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説,人之生命極短,人類社會之生命極長,社會常為螺旋形的向上發展。他認為歷史和社會是連續變化發展的,強調歷史的總體
、連續
和因果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但是,我認為還不夠!”台下師生齊齊朝梁啓超看去,梁啓超搖頭苦笑,周赫煊是他請來講課的,結果一上台就把他當靶子豎起來。
“我認為歷史研究,必須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周赫煊在黑板上分別寫下“歷史”、“政治”、“經濟”、“民族”、“外”、“文化”和“個人”。
他繼續説:“這裏的歷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歷史事件。而政治、經濟、文化,是歷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三個因素,他直接或間接的推動歷史事件。歷史並非孤立的,所以外和民族也得研究。至於個人,就是歷史人物的影響,比如秦始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歷史人物的行為活動,很多是偶然的,但其影響卻非常深遠。”台下師生
出思索的神情,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也做過這方面研究,但卻沒有周赫煊講得這麼概括和全面。
周赫煊又説:“至於單獨的歷史事件分析,我認為應該從這四個方面着手。”他又在黑板上寫下“起因”、“過程”、“結果”和“影響”,説道:“我們拿甲午中戰爭來舉例,它的起因是什麼?這就要分析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還有中國和
本,甚至西方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外
、個人等因素。戰爭為什麼會打,為什麼能打起來?先來説説
本方面……”周赫煊先是分析
本的明治維新,以及
本當時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得出的結論是
本想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實行“徵韓侵華”政策。而中國內憂外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朝鮮是中國最後一塊遮羞布,當時的統治者又不大看得起
本,自然要力圖維護我大清的尊嚴。
説完戰爭起因,周赫煊又講戰爭過程,兩國的外、兩國的制度、兩國的經濟、兩國的軍事力量等等對比,包括慈禧修院子也在其中:“中國輸掉戰爭是必然的。在戰前,中
兩國經歷了20年的軍備競賽,中國的海軍策略是以防禦為主,而
本則是進攻型海軍。1889年美國海軍報告中,認為中國海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甚至排在美國和
本前面。李鴻章對此沾沾自喜,認為渤海門户不可動搖,
本深
海軍力量不足,最大限度的增加海軍軍費,斥巨資建造了三艘口徑大、航速快的軍艦。在隨後的幾年,中國海軍停步不前,而
本還在加快海軍發展速度。結果此消彼長,到戰爭爆發前,
本從軍艦數量上已經超越中國,軍艦的許多
能也超過中國,整體實力其實已經超越中國海軍,位列亞洲第一。”
“這是軍事方面,再來説外。中國毫無外
可言,只能是列強瓜分的對象。而
本呢,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都支持
本發動戰爭,中國在外
上處於孤立狀態。”
“為什麼這些列強會支持本侵略中國,這就要從他們自身的政治、經濟發展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