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于右任雖然跟蔣介石有矛盾,也經常和汪兆銘攪在一起,但他如今居然站到中央軍這邊。或許是害怕中央軍戰敗後,中國會再次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吧,于右任已經開始為蔣介石積極奔走。

蔣介石制定了一個“和平運動”,于右任負責規勸汪兆銘,希望召開國黨臨時全國會議,協商解決前面兩屆國黨大會的糾紛。這是蔣介石向汪兆銘做出的妥協,因為前面兩屆大會上,汪兆銘一系的爭權行動全部失敗。

汪兆銘當然不願意,如今反蔣形勢一片大好,眼看着就能蔣下台。

李石曾是“和平運動”的又一執行者,他負責率隊説服張學良。並非請東北軍入關幫忙打仗,而是請張學良當裁判,站出來調停,大家休兵罷戰,一切矛盾完全可以靠政治手段解決。

你還別説,由於國黨強大的宣傳能力,蔣介石的“和平運動”居然得到廣泛認可,許多名人學者都公開呼籲各方停戰。蔣介石擁有中央政府的大義,又裹挾百姓思太平的民心,社會輿論完全朝着中央政府一面倒。

可惜,開戰你想開就開,休戰可不是你想休就休。

反蔣聯軍攻勢越來越猛,特別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完全可以用所向披靡來形容。山東、河南兩地的中央軍,甚至對西北軍產生恐懼心理,每次得知對手是西北軍,中央軍從將領到士兵都畏縮不前,再這麼下去估計要發展成望風而逃。

不得已之下,蔣介石只能再度北上,到前線去親自督戰,希望能夠提振軍隊士氣。

馮玉祥偵察到中央軍的動向,提前佈下口袋陣,想要把山東的中央軍鋭一鍋端。幸好西北軍那邊有高級參謀被蔣介石買通,悄悄發來密電軍事計劃,蔣介石才連忙命令部隊改變進軍路線。

即便如此,中央軍鋭也沒有完全撤出包圍圈,負責掩護撤退的張治中部損失慘重。

西北軍雖然打仗勇猛,但他們的主帥馮玉祥,又連續出現兩次戰略決策失誤,致使接連潰敗的中央軍再度站穩腳跟——其實也不算馮玉祥犯錯,而是軍餉和物資跟不上。西北軍太窮,閻錫山支援的錢糧軍火又不夠用,只得白白放棄良好的戰機。

蔣介石能夠最終贏得中原大戰,除了張學良的幫助外,最主要的還是他比馮玉祥有錢。如果西北軍糧餉、軍火足夠的話,蔣介石本撐不到奉軍入關,早就被得下野了。

閻錫山這個傢伙太摳,本不是做大事的料。他身為反蔣聯軍盟主,在籌足糧餉後,對自己的部隊非常優厚,不僅按月發餉,補給充足,而且還給士兵配發罐頭食品。

而馮玉祥的西北軍呢,別説罐頭,連鹹菜都吃不到。

西北軍和晉軍經常一同作戰,西北軍將士每次看到晉軍扔掉的空罐頭,就大罵閻錫山不仗義。

自古以來,軍閥會盟最致命的弱點就在於此,敵人不在外,而在內。

由於馮玉祥的西北軍表現出的戰力太過恐怖,不僅讓中央軍聞風喪膽,也讓閻錫山對馮玉祥產生了忌憚心理。閻錫山好幾次故意拖馮玉祥的後腿,每每在關鍵時候,找各種理由斷掉西北軍的後勤補給。

三國時期十八路諸侯討董,袁紹也是這麼幹的,孫堅打得太猛,袁紹默許袁術斷孫堅的糧草。

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是董卓,閻錫山是袁紹,馮玉祥就是真正在打仗的孫堅和曹

馮玉祥原本沒有多想,但漸漸也覺不對勁,他曾對身邊的人説:“閻百川(閻錫山)這個葫蘆裏,不知究竟裝的是什麼藥。”馮玉祥也是苦啊,他在前線賣命,閻錫山卻在後面捅刀子,搞得好像蔣介石和閻錫山聯手對付他一樣。

閻錫山的種種做法,讓西北軍將領怨聲載道,打着打着,大家都不想再打了,而是建議馮玉祥“聯蔣反閻”。

於是中原戰事出現詭異的局面,中央軍被西北軍打得落花水,西北軍卻想要投靠中央軍。西北軍和中央軍都損失慘重,閻錫山的晉軍一直在保存實力,似乎想坐收漁翁之利。

即便有蔣介石親自督戰,中央軍依舊士氣不振。而打了無數勝仗的西北軍,情況比中央軍還糟糕,軍心已經快要崩潰了,完全靠馮玉祥的個人威望在撐着。

打的好一場爛仗。

閻錫山算計太多,把國事、戰事當成一筆生意來做,還想玩什麼驅狼虎的把戲。但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已經把自己給算計進去,西北軍將領被蔣介石收買是早晚的事。

即便張學良不率奉軍入關幫忙,蔣介石也很有可能打贏中原大戰。最多再拖個半年,蔣介石就能買通西北軍將領,迫馮玉祥下野,然後中央軍、西北軍聯手反攻晉軍。

只不過,時間拖的越久,各方死傷就越慘重,對國家民族傷害更大。

張學良入關雖然是為自己考慮,但客觀來説,此舉加速了中原大戰的結束,為中國保留了最後一絲元氣,他對國家是有大功勞的。……海格路,周公館。

蔡元培再度來訪:“明誠,你是不是該動身去北戴河勸説張漢卿了?”

“不急,不急,總要等中央軍把濟南打下來再説。”周赫煊笑道。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