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35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丹汗的才幹跟他的雄心不能配合,他對內完全採取高壓政策,以致引起反。二十年代時,域的科爾沁部,首先離林丹汗的統治,於一六二四年跟後金汗國結盟。明年(一六二五)林丹汗向科爾沁部進攻,努爾哈赤親自統率兵赴救。林丹汗不敢作戰,自行撤退。這一次虎頭蛇尾的軍事行動,促使科爾沁部後金汗國不止,作更徹底的歸附。

三年後(一六二八)西遼河域的喀喇沁部,不堪壓迫,也叛高林丹汗,投降後金。四年後(一六三二)後金汗國第二任可汗皇太極,跟投降過去的蒙古部落,組織西征聯軍,對察哈爾部發動總攻,林丹汗大敗,向西逃亡。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先後向後金投降。林丹汗逃到距青海湖尚有十天行程的大草原上病死,他的殘部在青海一帶仍支持三年。到一六三五年,終於也向後金屈服。

滿洲人把上述的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北全境,稱為內蒙古。把漠北還沒有合併的喀爾喀部稱為外蒙古。後來滿洲人入主中國,這種稱謂和區分,一直保留下來。

清政府對蒙古人跟漢人不同,有下列的兩大特點:其一取消蒙古固有的部落制度,改為盟旗制度,限制遷移,以便予控制。盟旗的行政系統,如下表顯示:盟旗制度完全仿效滿洲人的八旗制度,滿族八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鑲旗是: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這是努爾哈赤創立的圖騰結構,所以滿洲人沒有地的籍貫,只有旗的籍貫,是一種全民皆兵的新户籍制度,全體滿洲人是一個大奴隸集團,被劃分為八份,人民受到層層節制,不能離旗獨立。自入關後,原意漸失,演變成為一種單純的軍事制度。但同類型的蒙佔盟旗制度,卻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紀,仍然存在。盟旗制度的特點就是八旗制度的特點,蒙古人被納入組織後,侷限在一塊狹小的地區,不能選擇居住地和牧場。旗跟旗之間也不能有橫的來往,連動於各盟旗間的小販,都嚴厲止,目的當然是防止他們暗通消息,集結叛變。

“逐水草而居”的時代從此消失,即今遇到荒旱,非清政府批准,不能移動。

其二對蒙古人實行愚民政策,阻止他們接受漢民族文化。清政府統治蒙古,有兩個秘密武器,一是利用喇嘛教,使蒙古人沉湎在宗教裏面,不知不覺中喪失戰鬥神,這方面的效果是可驚的。另一是把公主大批的嫁給蒙古酋長——他們本來稱可汗,投降滿洲人之後,被改封為藩王或公爵,合稱為“王公”滿洲人的皇姑、皇妹、皇女之,大多數都嫁給蒙古王公,從沒有一個嫁給漢人的。清政府的政策是,用科舉控制漢人,用婚姻控制蒙古人,結果證明完全成功。公主的兒子自幼隨着母親在外祖父或舅父的皇宮中游戲,長大後自然有一種向心力。紀元前二世紀大政治家婁敬,向當時的皇帝劉邦建議的和親政策可收的效果,現在完全應驗。本世紀(十七)九十年代,玄燁大帝在多倫諾爾(內蒙古多倫)用盛大的宴席招待蒙古高階層時,發現很多蒙古王公都是他的外甥或外孫,又幾乎都是在北京皇宮裏長大的,不大為得意。但清政府雖賜給這些王公們財富和榮耀,鞏固他們對人民的統治尊嚴,卻對他們仍深謀遠慮地細心防範,不准他們跟漢人來往,不準學習漢文,不準保管漢文圖書,不準請漢人擔任教師,不準子弟進入漢人學校,不準看漢人的戲劇。目的使蒙古人永遠愚昧無知。從此,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本世紀(十七)起,也作了滿洲人嫁妝的一部分,帶到中國,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

十四漠北疆土的開拓——外蒙古比內蒙古還要龐大的外蒙古,在喀爾喀部統治之下,仍獨立於瀚海沙漠羣之北。已遷到北京的清政府無意向北發展,他們對擁有內蒙古廣大的領土和西伯利亞外興安嶺以南廣大的領土,已心滿意足。可是一個意外的事件,卻使外蒙古自動地請求跟中國合併。這個事件起因於以伊犁(新疆伊寧)為首都的準噶爾汗國,於《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前一年(一六八八)向外蒙古喀爾喀部發動攻擊。

喀爾喀是蒙古請部落中,人口最少,但佔地卻最廣的一個部落,又分為下列三個汗部:一車臣汗部(外蒙古東部,牙帳設今温都爾汗)二土謝圖汗部(外蒙古中部,牙帳設今哈爾和林)三札薩克圖汗部(外蒙古西部,牙帳設今貝格爾)所謂喀爾喀部,只是一個部落的總名稱,不是一個具體的行政組織,更沒有一個共同領袖。事實上三個汗部獨立並存,各有各的可汗,互相間不停地打鬥。

準噶爾汗國是四衞拉特之一準噶爾部建立的國家,參考上上世紀(十五)第四節附表及第六節,我們會記起當時聲勢煊赫,生擒過中國酒皇帝朱祁鎮的瓦拉部落。瓦拉自從也先可汗死後,失去領導中心,這個突厥民族的部落分裂為三部:土爾扈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稍後被輝特部取而代之,他們向西遷移到現在的新疆北部。而另一支蒙古人的和碩特部,也侵入到新疆北部,跟他們混合。於是,遂被籠統的稱為四衞拉特。衞拉特,即瓦拉的轉音。

本世紀(十七)二十年代,和碩特部在固始汗率領下,侵入現在的青海省,建立一個龐大的和碩特汗國。土爾扈特部也移向中亞,深入歐洲。新疆北部的故土上,只剩下準噶爾部跟輝特部。我們用下表列出這四個衞拉特可汗的世系:本世紀(十七)六十年代,準噶爾汗國——也就是準噶爾部的第二任可汗僧格,被他的兩位哥哥謀殺,由僧格的兒子索諾木阿拉布坦繼位。僧格的弟弟噶爾丹正在西藏當喇嘛,喇嘛教領袖達賴送他回國安定內部。噶爾丹回國後,把兩位哥哥以及侄兒索諾木阿拉布坦一齊殺掉,自己當上可汗。他不久就併了回部(新疆南境)又併了青海的和碩特汗國,使他的國土擴張到二八十萬平方公里。

噶爾丹可汗雄才大略,他的下一個獵物是外蒙古。

外蒙古的喀爾喀部不能團結如故。一六八四年,土謝圖汗攻殺了禮薩克圖汗,把札薩克圖汗美麗的姬妾和大批部眾搶了去。中國清政府派藩屬事務部部長(理藩院尚書)阿拉尼會同西藏喇嘛教領袖達賴的使節席勒圖,在伯勒齊爾城(甘肅安西)召開和解會議。和解會議並不能使他們和解,反而發生了一件禮儀上的重大糾紛。蒙古地區喇嘛教主教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他是土謝圖汗國的弟弟,在和解會議上,曾經跟達賴的使節席勒圖以平等的身份,同席而坐。噶爾丹可汗得到報告,認為抓住了藉口,於是他義憤填膺地宣稱,庫倫活佛犯了不敬達賴的滔天大罪,必須予以重懲。

和解會議後的次年(一六八八)噶爾丹可汗自前進基地科布多(蒙古科布多)出發,向外蒙古攻擊。喀爾喀的三個汗部大敗,潰不成軍,不得不停止內鬥,緊急會商救亡措施。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歸附俄國,一是歸附中國。這是一項重大的決定,這決定勢將引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反應。庫倫活佛堅持歸附中國,他説:“俄國不信佛教,穿的衣服也奇形怪狀。中國一片和平景象,又信佛教,穿的衣服看起來好像神仙。而且中國繁華富庶,有用不完的財寶,綢緞錦繡更多,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除了這些理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沒有説出來的理由,就是他跟玄燁大帝間的私人友誼最篤。三部可汗一致接受他的意見。

玄燁大帝一面命三部撤退到內蒙古,發給臨時急賑救濟。一面向噶爾丹可汗呼籲放棄使用武力,退出外蒙古。噶爾丹答應放棄武力,但必須中國先行出罪犯庫倫活佛,以及土謝圖汗。這是中國無法接受的,噶爾丹遂繼續東進,橫穿外蒙古高原,抵達二千五百公里外的克魯倫河下游。明年(一六九o)大軍更深入內蒙古,直抵距北京只有三百五十公里的烏蘭布通(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噶爾丹可汗企圖用壓力使中國屈服,他犯了橫挑強鄰的錯誤。

玄燁大帝親自統軍出長城攻擊,皇子胤礻是擔任先鋒,到達烏蘭布通,發現準噶爾兵團的主力——駝城。駝城是弓箭戰爭時代的產物,把駱駝的四腳綁住,卧倒在地,加上木箱和用水濕透了的毯,即成為可以阻止騎兵衝突的堅強堡壘。但如果用來對抗新武器大炮,就太落伍了。胤礻是用熾烈的炮火轟擊,駱駝大半死掉,駝城崩潰,噶爾丹可汗乘夜向西撤退。

可是噶爾丹已無法擺惡運,他的侄兒即索諾木阿拉布坦的弟弟策妄阿拉布坦,在汗國的首都伊犁(新疆伊寧)宣佈即位,下令通緝弒君篡位的叛逆噶爾丹。噶爾丹撤退到科布多城後,不能再西進。他向俄國求援,願作俄國收復雅克薩城的先鋒。俄國因跟中國剛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所以對噶爾丹的提議,不作回答。

噶爾丹不是容易屈服的人物,他駐屯科布多整補訓練,五年後的九十年代一六九五年,作最後的衝刺,跟遙遠東方三千公里外,江河畔的內蒙古科爾沁部,秘密結盟,向喀爾喀部(外蒙古)發動夾擊。他希望用閃電戰術一舉消滅喀爾喀部,重新控制內蒙古,建立他的新汗國。當噶爾丹再度進攻,東進二幹餘公里,抵達克魯倫河時,中國三路擊的大軍早已進入攻擊的位置。次年(一六九六)玄燁大帝親自北上一干公里,到克魯倫河畔的車臣汗牙帳(蒙古温都爾汗)指揮作戰。噶爾丹望見了中國皇帝的黃龍大旗,才發現被科爾沁部出賣,中了中國的誘敵之計,他急令撤退,用最迅速的方法離中國東路和中路兩個兵團,夜奔馳二百五十公里,到了庫倫(烏蘭巴托)東南三十五公里的昭莫多,正在慶幸終於險之際,卻不知道恰恰進入中國西路兵團司令官(撫遠將軍)費楊古的口袋陣地。噶爾丹大敗,他的子阿奴皇后跟她的丈夫一樣的勇敢善戰,她身穿鋼盔銅甲,率領兵突圍,死於巨炮的轟擊之下。噶爾丹雖全軍覆沒,仍拒絕投降。他退守科布多,但已不能再組織一支戰鬥部隊。明年,卻本世紀(十七)最後第三年(一六九七)他服毒自殺。喀爾喀三汗部仍回外蒙古故地,不過形勢已經不同,外蒙古和噶爾丹轄下的科布多、烏梁海兩地區,面積共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此納入中國版圖。

亅亅亅44.第四十四章:清王朝的對外攻略十八世紀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整個人類的生命,像一場無盡頭的接力竟賽。十六世紀以前的億萬年漫長時間中,人類一直在緩緩步行。但自十七世紀起,歐洲的腳步加快。進入本世紀,歐洲開始跑步,科學上和意識形態上,同時都有非常重大的突破,把人類帶進一個新的世界,作為未來的更猛烈發展的基礎。諸如:——約翰開發明飛梭(這是一個起步)——哈格理夫斯發明紡紗機,一人工作,可抵八人。——瓦特發明蒸氣機(人類開始離手工業時代,進入機器時代人——孟德斯鳩創立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學説。盧梭創立《天賦人權學説》(這又是一個起步,奠定了民權的和人權的尊嚴。正是中國政治思想中所缺乏的東西)——美國離英國獨立,奄總統,實行三權分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帝王而由人民奄元首的國家。——法國爆發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盧梭學説的實踐,民主思想開始傳播,不可遏止)而中國對這些卻全部茫然不知,更沒有引起絲毫震動。在清政府繼續開疆拓土下,四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併入版圖。不過,到了八十年代,黃金時代結束,被驅逐到一旁的大黑暗,重新合攏,中國又恢復不幸。

一喇嘛教與西藏在外蒙古喀爾喀部跟準噶爾汗國的衝突事件上,我們可以看到喇嘛教的影響力量。

喇嘛是西藏語。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我們回溯十三世紀蒙古帝國跟吐蕃宗教國的關係,可發現吐蕃的沒落,全是被佛教這個奇異的支派所促成。十四世紀時,蒙古政權被逐出長城,吐蕃跟蒙古的聯繫也告斷絕。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吐蕃的名字消滅,而被稱為烏斯藏。到了上世紀(十七)又不知道什麼原因,烏斯藏的名字也消滅,而改稱為土伯特。

跟喀爾喀分為三部一樣,土伯特則分為四區:一、藏(後藏,今西藏西部)二、衞(前藏,今西藏中部)三、喀木(也簡稱康,今西藏東部及四川省最西部)四、青海(青海湖及柴達木盆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改稱青海省)喇嘛教主八思巴,於十三世紀時,被蒙古帝國加封為蒙古國師。在八思巴領導下,僧侶們都穿紅袈裟,並娶生子,因之稱為紅教。政治權力加上靡爛生活,使紅教趨腐敗。十四世紀五十年代,一位改革家在青海西寧城附近一個藏民部落中降生,名宗喀巴,他是喇嘛教的馬丁路德。十四歲時就當紅教僧侶,二十歲時就大膽地提出改革方案。他改穿黃袈裟,止娶,以便全心全意宣揚佛法,因之被稱為黃教。改革在極端和平中進行,沒有經過歐洲式宗教改革那種血成河的屠殺場面。紅教終於衰落,黃教一天比一天興旺。

宗喀巴是一位最有想像力的大師,他為喇嘛教創立一個別開生面的權力繼承製度。他有兩位門徒,一名達賴,一名班禪。宗喀巴宣稱這兩位門徒都是佛陀投胎,永不死亡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