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3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長的一項樂器了。

“我的話,堂鼓吧。”洛九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在樂器準備的間隙裏,大屏幕上不失時機地給出兩種樂器——主要是後一種樂器的科普。

堂鼓又稱大鼓,通常由橫木高高懸吊,再由鼓手以鼓槌敲擊。由於音調低沉雄厚,卻又傳聲響亮,因此可做報時鼓,也多做為樂曲戲班的伴奏,有時候也會應用於祭祀。

和口技一樣,這也是一門現代很少有人會選擇學習的藝術。

短暫的科普過後,舞台現場便被佈置完畢。

葉恆走到架子鼓前,兩地繞着他雙手手腕轉了個圈,最終同時落回掌心。

在被這一個小動作吊起氣氛的掌聲中,葉恆彎起眼睛齒一笑,配合眼前鋼鐵的架子鼓具,當真有種朋克式的帥氣。

屏幕外的邵闌自己的嘴覺自己稍微意動。

他回憶起葉恆平時低眉順眼的乖巧,和在某些特殊場景時,他所展現出來的,和現在一樣可口的野

架子鼓起源於爵士樂,果斷的敲擊切奏聲本來就容易讓人熱血沸騰,後現代的金屬風樂器又自帶酷。大鼓、踩鑔、軍鼓、鑔片、嗵鼓等一套設備可以據敲擊輕重,自身材質分出高低音階,不至於使觀眾聽了單調。

因此幾乎沒有人猜度這一場比賽的勝負,因為幾乎是從樂器的選擇開始,葉恆已經天然地勝過洛九江一頭。

他們稍帶些惋惜,但也全神貫注地投入進令人心澎湃、節奏極強,幾乎讓人忍不住搖擺身體的架子鼓樂之中。

一首鼓點利落密集的《intheend》幾乎引發全場尖叫不息。

最後一聲鏘然結束,葉恆的下巴由下到上一個飛甩,齒間銜着單,向台下昂起頭來。

他雪白齒列間兩顆虎牙尖尖,再配上之前讓人心臟瘋狂跳動的鼓曲獨奏,一時之間當真帥得風頭無二。

至少邵闌當即忍不住了一大口手邊還有點燙嘴的咖啡。

直到洛九江走上舞台,台下依舊殘存着為葉恆拍紅手掌的迴音。

而洛九江混不在意。

洛九江從一旁鼓架上取過兩鼓槌,並不像葉恆那樣特意玩出什麼花樣。他氣定神閒地在堂鼓面前站好,然後衝着台下也衝着鏡頭挑眉一笑。

後來他這一笑的高清截圖,和這支無名鼓樂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君臨》。

第17章替身情人白月光洛九江握緊了鼓槌。

他回身,不再向後轉頭,只留給旁人一道修長背影。然後他高高地躍起,手臂繃直如槌,幾乎和鼓融為一體。

“咚——”水牛皮蒙就的五尺大鼓被雄渾地敲響。

堂鼓和架子鼓,終究是不同的。

架子鼓是西洋樂器,興起於爵士樂時期,而洛九江所擊的大鼓,至少能將歷史回溯到商周。若是連陶鼓原身都算上,那甚至可以追及石器時代。

通常越晚誕生的樂器在用途和技法上就越圓滑。因為它取了前人的教訓,所以會避開同類型的前輩樂器單調枯燥等種種缺點,由於時代的進步,可採用的材料也更為高級。

可洛九江依舊選用堂鼓。

一種樂器倘若在歷史長河中漫渡千年的時光,仍可以不在戰亂中失、不為後來者取代、也沒有被時代所淘汰,那它一定有自己獨到的專長。

樂以寄情之用。這樣一個千年以來一直不曾湮滅於歷史洪中的樂器,必定能反覆觸動人心裏某種樸素而不容割離的情。

最早的時候,鼓聲在祭祀中敲響,它被用來溝通天地,取悦神靈。

再晚些時節,戰鼓聲起東風吹。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密集的鼓點應和着馬蹄,在織氈般的灰雲之下,樓蘭黃沙或北朔雪之中,鼓聲紛飛地低歌着戰場上的生死勝敗。

後來,它被用於表演。在觥籌錯的歡飲宴上,於街頭巷尾喧雜而煙火儼然的人間鑼巷。在千溝萬壑,黃土飛如碎塵的高原,也響起在漆白了牆臉,壓着黛黑青瓦,竹篙子一撐劃出六七丈遠的水鄉。

從南到北,由東往西,自商周秦漢,到唐宋元明。

蒙一層鞣製的結實水牛皮,磨兩個黃楊木的鼓槌。然後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這簡單的樂器,都將在純粹的敲擊中,震撼出一聲聲彷彿自遠古蠻荒而來的悶響。

洛九江槌響這面大鼓。他躍起,自上而下地;他滑步,由前到後地。剛開始的幾聲還極稀疏,彷彿只是地平線以外隆隆的象蹄,遙遠地從異鄉踏海而來,象額上覆着黃金鑲嵌的織綠的氈,兩象牙挑起閃着鋭光的尖頭,像兩柄出鞘的刀。

然後鼓點便密集起來,似被急促召集的馬蹄。

十萬鐵蹄由四方而來,彷彿呼應着狼煙烽火的召喚。八方諸侯傾巢而出。鼓點是凌亂的驟雨,是蹄鐵於大地一聲聲沉悶的撞擊。高懸的結局未定,這鼓聲便亂的人心慌。

擊鼓前始終老老實實被洛九江握在手心的兩隻鼓槌,這才第一次翻飛了起來。

洛九江的袖子滑下一段,出他筋骨結實分明的手腕,鼓槌在十指裏靈活地躍動,在手腕和手臂間如亂蛙一樣地騰挪。重聲是槌頭狠狠砸在鼓面的中央,輕急的亂聲是槌尾細密地掃過赤鼓的鼓身。

那象羣踏踏的腳步終究由遠及近,終和馬蹄相接。於是洛九江左右兩手同時敲擊出不同節奏的鼓點,滾擊和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