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9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是其他學生。他看不到任何人,可他知道這個考場裏有一萬多人。

想要從一萬多人中穎而出,談何容易!但一旦第一道題就寫跑題,閲卷官極有可能本不看他後面的文章和試帖詩,直接將他圈了藍名,扔進落榜卷子裏。

“嗯,就從第一句話入手,不寫多了。”孔子十五歲決定刻苦學習,從此勤勤懇懇,温故知新。這是孔子治學的態度,唐慎決定從求學態度上入手。他思索許久,寫了四五個破題點。

想着想着,肚子就叫了起來。王溱給唐慎送的考籃裏放了幾個點心,還有一些乾糧。點心是放不了多久的,唐慎先吃了這幾個點心。

等用完飯,他仔細想了很久,提筆在草稿紙上寫下。

“時人以孔聖之道入學,先有志後成學。夫志者無窮盡也,然學者百殫而涸。雖聖人所以成道也,亦曰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矣!”每個人啓蒙發學時,都是以孔聖之道開始自己的學習之路,向孔聖學習,要立志而求學。然而百年下來,志向不斷在變、無窮無盡,卻忘了學習。哪怕是聖人,都會説上一句生命有盡時,知識卻是無盡的。

沒錯,唐慎便是要以立志為切入口,破題勸學!

有了一個開頭,文章接下去就好寫了。唐慎認真揣摩每一個字,在草稿紙上畫出了結構。他在結構樹杈圖上,先寫好自己即將要寫的論點論據,要引用的文章詞句。然後才開始寫文。

直到烈懸空,唐慎終於寫完第一篇八股制藝。一寫完,他本沒謄抄,直接倒頭就睡。睡了兩個時辰才起來,檢查沒有錯漏後,認認真真地謄抄上去。

到這時,唐慎才注意到自己晚上點燃的那蠟燭。他驚奇地發現王溱給他準備的蠟燭竟然很少有煙,一點都不燻眼睛!

唐慎聽説過金陵府有這種蠟燭,價格極其昂貴,一寸一金,他沒想到王溱居然會給自己準備這個。

王子豐……

此時此刻,被唐慎心心念唸的子豐師兄,正在家中作畫。

管家進入書房,給王溱彙報今府上情況後,王溱這才想起:“鄉試已經正式開始了吧。”管家道:“是。”

“東西給他送過去了罷。”

“按公子的吩咐,都送了。”王溱蘸了蘸硃砂,聲音温和悦耳:“那便等兩後,再去看看我那小師弟如何了。”鄉試一共考三場,每場考三天。進場算一天,正式考試只有兩天。

和童試一樣,最重要的仍舊是第一場,其次是第二場,第三場等於是去打醬油的。

第一道題做完,唐慎再看第二題。這次題目是“我亦正人心”,出自《孟子·滕文公》,原句是“我亦正人心,息説,距詖行,放辭,以承三聖者。”公都子問孟子:“別人都説老師喜歡與人辯論,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公都子,便有這句話。

孟子之所以喜歡與人辯論,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是看到了時代社稷的糟粕之處,想要端正人心,破除歪理説,抵制偏頗的行為,批判荒謬的言論,以此來繼承三位聖人的事業。

“我亦正人心”,這是孟子是抱負。

孟子是本善論的提倡者。

唐慎思索再三,決定從“教化”入手,寫一篇端正社會風氣、弘揚教化向善的制藝。

寫完第二篇制藝,唐慎仔細謄抄結束後,再也沒了力氣,倒頭就睡。到了晚上,他點燃蠟燭,起來看第三篇制藝,耐心思索許久,開始破題寫文章。

三篇制藝全部寫完,已然是最後一天的下午。

再鐵打的人,再年輕的少年郎,整整三天被困在小小的號房裏,都快沒了人形。

唐慎強打神,點燃王溱送的薰香。幸好鄉試不像童試,最難熬的味道不是屎臭味(考場有專門的茅廁),而是是男人們三天不洗澡的汗臭味,用薰香大概能燻走一些。

唐慎看着這篇試帖詩的題目,只見考卷上頭大字寫着“今古凡花”四個大字。

唐慎心頭一震,頓時神清目明。

今古凡花?

楊大學士真敢出題目,也不怕題目太大折着

這個題目出自前朝一位詞人,原詞寫的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就這一句“今古凡花”,直接囊括了華夏九州、古往今來,所有花!

這時,唐慎聽到身邊傳來一道罵娘聲。隔壁考生着一口地道的盛京話,就差把楊大學士罵死了。官差巡邏過來,頓時又沒了聲音。只是到了鄉試第一場的最後時刻,大家幾乎不約而同地開始寫試帖詩,一個個倒涼氣的聲音止都止不住。

唐慎苦着臉,心想自己雖然是個理工生,但是詠花的名詩那麼多,他隨隨便便都能想到兩首。然而鄉試要寫的是五言八韻試帖詩,唐慎就算有賊心,決定再抄一首,幫着自己考上解元,他也找不到格式結構對的詩。

普普通通詠花,固然不出錯,要是寫得才華橫溢,説不定還能得高分。但楊大學士既然出了這個題目,自然不是想考生老老實實詠花的。

而且吧……以唐慎的文采,得高分有可能,老實詠花考上前幾名難度太高。

唐慎忽然想起一首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泥更護花!”他雙眼一亮。

對,後人喜歡用蠟燭、園丁來比如老師,其實古人就曾經做過類似的事,用落花來描述花葉的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