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24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歸納總結了出來。
關於皇帝的事,他不敢多説,畢竟他一個小輩,又是內眷,不好妄議朝政。
太后見他一副三緘其口的模樣,説道:“你也不用在我面前裝了,想説什麼便説什麼吧!”陸含之笑笑,説道:“太后,孫兒説得不好,您別見笑。”太后示意無妨,讓他説下去。
陸含之道:“其實,皇上所憂之事,並非多慮。但……方法不對,既然臣子是對家國有用之人,自然是要重用。重用,肯定要防着臣子造反。但有些事,你若壓制着,反倒是寒了忠臣的心,着了臣的道。忠臣會覺得報國無用,
臣則會利用皇上這份憂慮從中搞事。”
“孫兒覺得,其實,既然要用人,自然是要恩威並施的。想要制衡朝堂,並非只有打壓這一途。若是聖祖皇帝這樣的悍勇之主,自然能威懾四野。但聖上從文,這一舉實在不可取。朝堂中,不論忠義之臣,還是貪財的滑之臣,其實都是可用之人。”這一點太后就不解了,問道:“貪財的
滑之臣,怎麼還成可用之人了?”陸含之笑,説道:“太后,水至清則無魚,若他大方向無錯,便可寵之。”太后越聽越覺得不像話,説道:“簡直荒唐!”陸含之道:“太后您聽孫兒説啊!野史話本里,有一朝代為清。清乾隆年間,有一大
臣為和紳。和紳的好處,便是處處為皇命是從,能把皇上捧得高高興興。但是他貪財,買官賣官,無不利之往來,是個實實在在的大
臣。乾隆皇帝不知道嗎?不,他知道,甚至還默許了他的這種行為。”太后不解了,問道:“這又是為何?”陸含之道:“歷朝歷代,從不缺
臣,更不缺忠臣。當時乾隆的朝中有劉墉,紀曉嵐,阿桂等忠臣良將。這些忠臣良將,處處為皇帝進言,耳提面命,跪地醒身,彷彿將皇帝架在了火上烤。皇帝自然是要聽的,因為那是忠臣之言,不聽不就成昏君了?但是皇帝能全都聽嗎?自然也不能全聽,全聽了,不就唯所謂的忠臣之
之命是從了嗎?那不是失了皇帝的主動權?”太后聽到這裏,忽然有些明白了?
陸含之知道,太后是一點便能通透的人,但還是把故事講完了:“可是身為九五之尊,能放下身段兒,和這些忠臣槓嗎?那自然也是不行的,那不是失了皇帝的體面?所以便有了大臣和紳,他不是個忠臣,卻是皇帝的一條忠犬。但凡有皇帝與忠臣相悖的決定,想要和忠臣們吵架,自然是關門放和大人的。所以,皇上藉着和大人之手,行了不少任
妄為之事。”
“你説和大人是國之蛀蟲,那沒錯,也的確如此。可你能説,和大人一無是處嗎?自然是不能的,因為他忠於皇帝,能在這個朝堂裏起到平衡的作用。而且因為皇帝的任,也讓和大人遭受了不少謾罵,畢竟皇上的一些不當言行,均是在和大人的教唆下才去做的,也可以説是背鍋達人了!”
“但太后您看,到底是被忠臣良將們架在火上烤,還是推出一個和大人擋刀更適和這個朝堂呢?再舉一個例子,乾隆的兒子不顧父親遺命,殺了和紳。最後,卻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而此時,那些忠臣良將何在?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和大人,他不僅僅是個貪官,還是個治世的能臣。若非如此,聰明如乾隆皇帝,又怎會這樣寵他?他深諳制衡之術,他的兒子卻沒能學到他的髓。當然,其中利害,還要因時而異,也要防着被
臣反噬。”説了這麼多,太后卻一直沉默着。
陸含之的故事講完了,太后才終於點了點頭。
大昭的歷史車轍,才發展到了半奴隸半封建社會,自然沒有陸含之所知道的那麼多歷史典故可供參考。
他贏便贏在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其眼光自然更長遠。
太后看向陸含之的眼神,又變得不一樣了。
陸含之笑笑,説道:“孫兒只是借一個野史的話本典故來舉個例子,讓太后笑話了。”太后卻搖了搖頭,説道:“你這典故,卻是用得好,哪怕是先帝,也沒有這樣的機巧心思。”這時,小丙子的聲音卻從門外傳來:“回太后,戎貴妃處來報,説是……説是……”太后皺眉,問道:“説是什麼?直説!”小丙子答道:“説是安親王與陸將軍……戰死!”第132章太后的眼中傳來震驚之,她先是看了一眼陸含之,隨即開門大聲問小丙子:“你説什麼?安親王和陸將軍……怎麼了?”小丙子跪在地上,抬頭看向太后,又看了一眼太后身後的陸含之,説道:“剛剛前廷傳來消息,説是……兩位徵西帥將均戰死!”太后轉頭看向陸含之,陸含之卻是鎮定自若,這讓太后
茫的眯起了眼睛。
她低頭看了一眼小丙子,説道:“你先去回了戎貴妃,説安親王妃馬上便過去。”小丙子應了,太后隨即又關上了門,問陸含之:“這是怎麼回事?你剛從西疆回來,他們應該沒死吧?若有事,你不可能若無其事的睡到現在。”陸含之朝太后鞠躬,説道:“知我者,太后也。”太后怒道:“胡鬧!你真是越來越胡鬧了!為何要編這樣的彌天大謊?”陸含之道:“太后請聽孫兒細言,撒謊實尾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