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23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伏輕輕顫動。沈見夏坐在牀邊看了他很久,最後俯下身,在他額頭上留下一個輕如羽的吻。
隨後他動作很輕地離開了房間,帶上了卧室門。
光源被切斷,房間重歸昏暗,原本躺在牀上的人忽然動了動,睜開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
荼白盯着緊閉的房門,直到樓下傳來關門的聲音,他才抬起手,怔怔地摸了摸自己的額頭。
又要分開了啊……
真不想面對離別。
沈見夏回到了劇組,沒過兩天,荼白也進了《二胡1933》劇組,開啓了新的工作。
《二胡1933》講述的是民間藝術家阿炳的一生。阿炳原名華萬鈞,是無錫雷尊殿的一名道士。他四歲喪母,八歲隨師父在雷尊殿當了一名小道士,在師父的教導下學習了二胡和琵琶等多種民間樂器,十二歲時便通多種器樂。阿炳原本以為自己是個孤兒,卻不想在二十一歲那年,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師父去世。直到師父臨終前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竟然是師父的親生兒子。*1繼承道觀之後,阿炳度過了他人生中最荒唐的前半生,吃喝嫖賭樣樣俱全,最後被梅毒侵瞎了眼睛,無法再接管道觀。為了謀生,他在街頭賣藝、説唱實事,“瞎子阿炳”便在這個時候誕生了。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二泉映月》等許多
傳後世的動人曲目。*21933年,侵華
軍佔領無錫,阿斌遠赴上海,到一個崑曲班子擔任琴師。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氣勢磅礴的愛國樂曲《聽松》,表面上讚美抗金英雄岳飛,實際上傳達着自己抗
的決心。後來阿炳重返無錫,每
固定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實事新聞。1947年,阿炳肺病復發,因咳血而無法上街賣藝,最後只能在家以替人修琴為生。*3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的幫助下,阿炳將他的幾首二胡曲和琵琶曲錄製下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民間音樂資料。直到1950年,57歲的阿炳去世,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4荼白並不是阿炳的首選演員,歷史上的阿炳只留下了唯一一張黑白照,照片上是一個瘦弱枯槁的中年男子,蓄着鬍子,戴一副盲人墨鏡,神情嚴肅,不怒自威。
無論是外貌還是與人物格的反差,荼白和阿炳都具有天差地別。
《二胡1933》劇組官宣演員陣容之後,荼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不少非議,連一些粉絲都在擔憂他是否能把這個角演好。畢竟他太年輕太漂亮,大家覺得他擔不起這麼厚重的角
也是情有可原的。
導演一點都不擔心荼白的演技,荼白的演技在試鏡的時候獲得了劇組工作人員的一致認可,否則他們也不會把青少年阿炳和中老年阿炳的角都
給荼白來演。現在,導演擔心的是別的方面。
阿炳的琴藝非常高超,據説他可以把琵琶舉到頭頂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説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除此之外,他還會鼓和笛子等多種器樂。*5“我知道你會拉二胡,那其他的器樂呢?琵琶會不會?鼓呢?笛子呢?”片場裏,導演問荼白。
荼白:“會啊。”
“不會也沒關係,會了才奇怪。你別擔心。劇組會請老師來教你的……”導演頭也不抬地在本子上飛快地寫着寫什麼,話沒説完,他忽然猛地一抬頭,“你説什麼?你會?”
“我説我會啊。”荼白點頭,“全都會。”導演蹙眉,顯然不信:“全都會?每一樣?真的假的?”荼白轉過頭,對一旁的道具組説:“可以麻煩你們幫我把器樂道具拿過來嗎?”
“好的、好的……”道具組馬上去搬運器樂道具。
二十分鐘後,荼白為全劇組表演了一段民間器樂演奏集錦。
導演:“……”導演:“以後我叫你哥好嗎?小白哥,你牛,你真的牛。”荼白放下手裏的琵琶:“其實我都只是略懂一點,並不通。把琵琶放到頭頂上彈暫時還做不到,還是請個老師吧,我可以學。”
“不不不,你已經很了。”導演連忙説,“器樂這塊基本沒什麼問題了,到時候請個老師來指導一下就行。只是道士也不好演,我覺得你最好提前去道觀看看吧,看一下真正的道士是怎麼樣生活的。”荼白:“不用。”導演以為他嫌道觀環境不好,好言勸道:“我知道你可能嫌髒嫌累,你們這些年輕後生吃不得苦,但是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還是要親自去看一看才知道該怎麼演,你説對不對?”
“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去過道觀,也跟道士們一起生活過。”荼白耐下子跟他解釋,“所以不用再特地去一次了。”
“你説什麼?”聽到荼白的回答,導演啞然,“你已經提前去過了?道觀?”荼白沒否認,只是説:“我對道士的生活還是有些瞭解的。”導演猛地盯着他看了會兒,才嘆一聲:“荼白,你到底還能給我多少驚喜……”荼白沒有撒謊,在劇組開拍以後,他換上道服,草鞋一穿,髮髻一綰,臉用深
粉底
抹黑,活
一個清末民初的小道士。
不只是形象,他竟然對什麼正一、全真、坤道、敕令罡煞等一些專業名詞都有一定的瞭解,甚至還能跟劇組請來做指導的嶗山道士聊上幾句。
他們聊天的時候,導演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