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237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小狐看書】
願:東南沿海這最後一戰,就請,放卑職去吧……”第117章合意(7)和陶灤對話的整個過程,辛鸞都一直在用餘光留意着向繇的反應,可驚異的,佛陀難動狡詐者,陶灤這一套話從頭至尾,向繇的都毫無反應,反而是鄒吾十分明顯地繃緊了身子。
“食君之祿,自該為主君效忠,臣為高辛氏披肝瀝膽十餘年,自認不曾越雷池一步,唯有今臣想請殿下體諒,想請殿下恕罪,許臣這個私願:東南沿海這最後一戰,就請,放卑職去吧……”巨靈宮的西殿裏,將軍兀自説得動情,言畢,伏身叩拜,一個頭嗑得山響,辛鸞心中不敢再怠慢,聽完那懇切言辭,一時間五味陳雜,倒是不知該説什麼好了。
·辛鸞一直很怕向繇。
不管他願不願意承認,他都是有些怕他的。因為向副此人,太明,太利害,一動一靜都像一條巧笑倩兮、攝魂奪魄的美人蛇,斗折蛇行,一伏千里,不知什麼時候就要從草叢中蜿蜒而出。這種印象太深刻,以至於辛鸞一次和他接觸的時候,始終沒法坦蕩,沒法放下自己的戒心。
而這份戒心,導致在渝都這個混亂的權利場中,任何向繇在的場合,他的判斷都會出現些偏差。
辛鸞垂着頭看陶灤,緊鎖住眉頭。
心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他現在聽到前線戰事吃緊,擔心的再不是戰事情況,聽到別人請纓掛帥抗擊外侮,第一反應居然只剩下五個字:“有人要叛我!”辛鸞一聲深長的嘆息,少頃,他垂頭,“將軍以為,參戰是私情,在渝都護衞我才是忠心,是麼?”跪伏的陶灤愕了一瞬,隨後沉悶道,“是。”雖然剛聽陶灤的言論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答案,辛鸞自視己身,於家於國無尺寸之功,只因佔了那套君臣秩序的便宜,便得眼前這位赤炎將軍如此效忠——這忠心細想起來,也真是讓人既又沉痛,既自豪又黯然。
辛鸞聞聲久之,一時又惘然。
最後,他説,“本宮可以放將軍去,想來南君見陶將軍身先士卒,也會,但是陶將軍,本宮放你去,不是在體諒你的私心,更不是在許諾你什麼私願——”陶灤在那停頓中,緩緩直起上身,與這位年輕的帝王深深地對視。
辛鸞:“本宮放你去,只是在為國謀事,為國用賢。”剎那間,陶灤目光閃動。
辛鸞整個人卻在那殷切的目光下羞愧,不由自主地站起來,鄭重地走到他面前。那兩步,他走得心起伏,他不由就在想,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他是如此的
離,認為自己只是南境的客人,認為那東南沿海的千萬人只是與自己無關的數字,是局外人,竟沒有考慮過,那也是許許多多人的故鄉,那裏還留着許許多多的牽掛。
“十五餘年來,高辛氏直轄東境,這沒錯,可南境的百姓,也是天衍的百姓,也是我的子民;南境的雄兵,告諭諸將,每一人都是我的臣子,每一支都是天衍的王師……”辛鸞親手把陶灤將軍扶起來。
軍人的起坐行立拔得就像標尺一般直接淬利,辛鸞着那份壓力與忠誠,飛快地釐清自己的語言——那是他這些
子時不時就要思索的,是自從他逃亡開始就不斷地懷疑、驗證、推翻的,關於君臣大義,關乎這世道的規則,關乎人心的丈量。
“我年輕。資歷不足以服人,能力不足以懾人,氣勢不足以人,與將軍相處
短,對您不算了解,之前更是沒能關注您的身世家鄉,確是我的失察——”陶灤驚疑:“殿下——”
“讓我説完。”辛鸞壓住他的話,一字一句道,“本宮也不與你説什麼為了天下蒼生的大話,我只説,赤炎從我父親設立之初,他就不是高辛氏的私兵,它追求的是信仰,是名譽,是道義,它不是高辛氏的私兵,更不是帝王的爪牙,而各位主帥,自然更不是主君的私人——我不敢揣測先帝為何沒能知悉將軍之為難,但以我一個兒子對父親的瞭解,他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國是繁多、遺漏了,此刻先帝若有英靈在天,我想他得知了將軍為了恪守君臣大義,掙扎旁觀家鄉戰火離數年,他恐怕會是最自責和痛心的那一人。”此等言論,原不該是一位帝王來説的。
但是辛鸞就是説了。
他在一連幾道驚詫的目光中轉身,不緊不慢地在酒桌上斟滿兩杯酒,再轉身,一杯遞到陶灤的面前。
“這世上沒有人有資格認為將軍不忠義。忠君愛國,何為忠?赤炎的忠,不是因為高辛氏是主君,才忠,而是因為主君值得忠,才忠!國君有道,可以輔佐,國君無道,可以討伐,‘道義’之有無,遠該超乎於‘君權’之神聖,若將軍您心中沒有那一轉念對王庭真相的疑慮,沒有對胥會罪臣判定的起疑,那為何辛澗得到了王位,您不肯再守君君臣臣教條,寧可叛出東境,也不去俯首於他呢?”辛鸞就像一面鏡子,分毫畢現地照出人心,再絲剝繭般的,將一個人的痛苦和掙扎,温和地釐清、撫平。
“陶灤將軍,我知道這樣説有自誇之嫌,但是我還是想直言——您今投奔的,不止是高辛氏的小太子,更是您心中要堅守的道義——所以您今
之位家鄉父老的請命,本宮就算於情不捨,於理都不敢不放人。”辛鸞深
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