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勳門之戟龍顏之怒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看完了。李世民輕描淡定怕將它們扔在御案上,拍了一下手,説道:“好吧,朕看完了。現在,都來發表一下意見。每個人,都必須發表意見。朕不想聽你們滿堂呼喝七嘴八舌。來人,筆墨伺候!”數名宦官小心翼翼的捧着紙筆等物魚貫而入,給每名臣子奉上了一副文房四寶。
“現在就寫。”李世民説道,“寫下你們,對於蘭州的看法。主要針對三件事情,一是如何看待秦叔寶之死;二是如何應對吐蕃與西域的前後夾攻;三是秦慕白的血書只有八個字,‘西戎不平,死不瞑目!’——你們作何想、如何看待,朝廷該對其作何區處!”眾皆愕然,好多人拿着筆,手都有些發抖了。
“寫!”李世民斗然拍案怒吼,宛如龍奔斥,“若是連這樣的事情你們都不去思考、沒有看法,朕要爾等何用?大唐朝廷之上若只有尸位素餐的庸碌之輩,死期何近?!”
“臣等遵旨…陛下息怒!”滿堂大臣最低品階從四品,共計一百三十六位,如同參加科考的學子,個個噤若寒蟬的伏案而書。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考卷”全部被收了上來,堆在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李世民也不吭聲,一份一份的拿起來細細閲覽。
堂下羣臣,無人敢動。天氣炎悶,許多人汗浹背兩股戰戰。
許久,李世民終於看完了這一百多張考卷,將手在那一摞卷子上拍了拍,似戲謔似嘲諷的道,“不錯嘛!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大唐的社稷棟樑!每人都有真知灼見,還有不少令人振聾發聵或茅頓開的金玉良言。”好多人長吁了一口氣,偷偷的擦汗了。
“但是朕就奇怪了。”李世民突然話鋒一轉,説道,“平常怎麼不見你們當中,有誰站出來像這樣為江山社稷出謀畫策,為朕分憂解難?
…
朕聽得最多的,就是‘臣附議’、‘臣附議’。彷彿除了這一句,你們當中許多人,就不會説別的了。”氣氛急轉直下,頓時又緊張起來。可憐了今天半夜倉皇前來上朝的這羣臣子,其中有不少已是老弱之軀,卻接連被迫跟着李世民,玩這種“過山車”的驚險遊戲。
“朕也奇怪,你們既然站在了這裏,就絕非泛泛之輩,定有出人之能。”李世民説道,“怎麼一穿上這緋袍、一走進這朝堂,一個個就沒了主見,或者乾脆是牆頭之草應聲之蟲?
…
是誰,把你們變成了這樣?是朕麼?”許多人惶惶惑惑,未敢應聲。
“告訴朕。是朕向來就心狹隘、不納忠言、濫施暴刑從而封了你們的言路,還是朕老來昏庸剛愎自用,讓眾卿沒了勇氣與耐心,再進忠言?”李世民再復問道。
“不是…”
“那是誰?”李世民突然大喝!
無人應聲。
站在堂下的長孫無忌,垂頭拱手一直一言未發,此時臉更作鐵青。
“都給朕聽着,記着。”李世民指着朝堂之中的眾臣,一字一頓道,“朕還沒死,朕的江山,就亂不了!永遠不要忘記,朕才是你們唯一的君王!除了朕,沒人可以決定和改變大唐的命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臣惶然跪倒,山呼海嘯。
長孫無面如土,冰冷的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滴濕了身前的西川百花錦紎毯。
“都平身。”李世民再復拍了一下御案上的“考卷”説道,“朕博採眾卿所言之長,對蘭州一事已有決斷——房玄齡聽旨!”
“微臣奉旨聽詔!”房玄齡站將出來,拱手而拜。
“朕命你為關西道行軍副大總管,坐鎮長安,總督關西大軍一應錢糧、馬匹、甲械等軍需調給。”李世民説道,“今晚,朕就要知道,朕的太倉內有多少存粟、隴右牧馬監有多少戰馬,關內有多少能徵調的鋭將士與民夫騾馬。房玄齡,你本就是我大唐的管家。關西一役,事關大唐國運,不容小視。你須得提起
神,小心應付。”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房玄齡大聲諾道。
眾人都在心中不大不小的吃了一驚…皇帝這一手,簡直就是先聲奪人,迅雷不及掩耳。他本就沒有與眾人商議‘蘭州是戰是和’的問題,而是——直接就調兵譴將了!
乾坤獨斷!
武伏四海、開邦立鼎的那個馬上皇帝,又回來了麼?
“尉遲恭聽旨!”李世民又喝道。
“微臣在!”尉遲恭虎虎生威的站了出來。
“朕授你為劍南道行軍大總管,率五萬關中鋭大軍南下川蜀,統領兩川所有州縣府兵,御守西川制衡吐蕃。”李世民道,“吐蕃若來攻殺,你適時反擊;若不來,你便主動西進攻擊,令其背復受敵!一應糧草等物,同由房玄齡與你調撥。”
“劍南道…”尉遲恭頓時愣了,喃喃道,“陛下,微臣要去蘭州,與秦二哥報仇血恨哪!”
“來人,將此奏摺拿給敬德看上一看。”李世民道。
近侍拿起蘭州寄來的奏摺,給了尉遲恭。他瞪大虎眼細看了幾遍,突然放聲大笑:“原來如此!秦二哥生了個聰明的好兒子啊!——父仇子報,天經地義!微臣甘願擔任秦三郎的側翼輔佐,禦敵於野、夾攻吐蕃!”
“嗯!”李世民終於出了今天的第一絲微笑,點點頭,他道,“程知節聽旨!”
“微臣在!”程知節站了出來抱拳而諾,滿懷期待的看着高高在上的李世民。
“朕授你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率關中鋭鐵騎五萬,取道西北前往幽州,聽令於幽州大都督、遼東道行大總管吳王李恪麾下用事。”李世民説道,“命你輔佐李恪,鎮戍高麗。”
“啊,去遼東?幽州?”程知節更愣了。
李世民擺下手,“讓程知節,也看看這奏摺。”滿朝人無不驚慄,眼巴巴看着程知節翻開了那厚厚的一疊,來自蘭州的邊關奏摺。
看完之後,程知節撫掌大笑:“原來如此!微臣魯鈍,不及陛下與秦三郎之萬一!——臣,願往遼東輔佐吳王!高句麗但敢有半分不臣之心、不臣之舉,臣便揮師而擊之,誓必平其土、滅其國,以儆效尤!”李世民點了點頭站起身來,背剪雙手走到堂中,再次拿起那面方天畫戟,悠然道:“曾經,四方蠻夷尊奉朕為‘天可汗’。現在,他們都認為天可汗已經老而無用了,大唐呈平久卻已江河
下了。於是乎,一羣羣的跳樑小醜,紛紛粉墨登場禍亂天下挑釁於我。朕,會讓他們知道,天可汗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所謂泱泱天朝,也並非只是物
人豐、蓋世風
!”
“來人,取筆墨!”李世民大喝一聲,轉瞬親提狼毫寫下一封書信。
“這是朕,寫給薛延陀的大首領、真珠可汗夷男的信。”李世民環視堂上,凜然道,“朕明告他,朕已經與吐蕃、西域、西突厥全面開戰了,還要對遼東用兵。到時必定北疆空虛防範不力。他若有席捲草原自立汗國之意,此時便是天賜之良機!”眾皆愕然無語!
“褚遂良,你馬上書寫詔書傳令給李勣!”李世民放下那封給夷男的書信,説道,“朕,把北方草原突厥故地與河北的半壁江山,都給他了!不管往後夷男再要幹什麼、草原怎麼亂,朕一概都不管不問了,全由他李勣來處理!”
“微臣尊旨…”褚遂良一邊着涼氣,一邊小心翼翼的應諾。
李世民終於緩緩的坐了下來,長長的吁了一口氣。
就如同一個人經歷了馬拉松的長跑,他出了許多的疲態,可是眼神依舊冷冽如冰,犀利如刀。
“朕還有一道旨意。今晚廷議散罷之後,廢朝十。舉國,哀掉秦叔寶…凡關中兩京及畿輔之地所有五品以上官員,必須親至翼國公府弔唁!暫定,將叔寶的衣冠冢葬於昭陵。待來
取回其靈骸,再以國葬之禮,遷入梓宮。”
“臣等遵旨…”
“呼…”所有人,都清晰的聽到了李世民這一聲,帶着疲累、無奈與傷的嘆息之聲。
“褚遂良,朕累了。你代朕捉筆,寫封信給蘭州秦慕白。”李世民雙眸微閉身子往後靠在了龍椅之上,説道,“告訴他,好好用兵,不必有任何顧慮。他若不是噶爾欽陵的對手,朕,親提舉國之師御駕親征,與棄宗贊決一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