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章朝廷來人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開始正常運轉,馮貴、宋科和李洋等臉上洋溢着興奮的彩,特別是馮貴,他為“華夏實業”的第二大股東,更是隔天就往公司跑,害得陳華聽説他來就先把辦公室的門關了,或者陳華乾脆就找個理由去視察公路建設什麼的。

看着銀子嘩嘩地往自己包裏進來,陳華難道不高興?陳華當然高興。只是,陳華除了看到這現實的真金白銀外,還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陳華看到的是凱江稍稍發生的改變。現在,雖然水電廠和鋼廠還未正式投產,但陳華已經開始在培訓兩個工廠的工人了。因此,陳華完全能夠算出他的這些實業一共帶給了凱江6000個就業機會,6000個已經盲擁有一定文化的人,聽馮貴説,凱江現在實際上只有68萬人,210000多户,陳華招收的這些工人,可以讓凱江百分之四左右的家庭得到改變。在考慮到修路、礦山、工廠等臨時聘用人員,其受惠的家庭只會更多。

在前世的華夏史上,產業界一直有“實業救國”的説法,其實作為後來人陳華肯定是不相信的,上蒼垂青讓陳華竟然再世為人,能親自體會一番“實業救國”的受。

實業取得的成就越大,陳華越不相信實業可以救國!國家的強弱富窮雖然與實業多少有關係,但絕不是正相關的關係。實業可以救人,這是真實的,陳華了受到了。一片實業可以改善一部分人的心、習慣、想法,進而改變他們的“文化”或者説讓他們更能接受新的東西。陳華以為,這種“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説實業真的可以救國,也只能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了。那種以為辦了實業為國家了税或者怎麼的,國家的事就可以辦好的的想法,其實是非常幼稚的。

就在這時,朝廷來人了。

朝廷來人是悄悄的,沒有驚動省上州上。要不是馮貴示意説來人的手續是真的,陳華説不定會把來人當騙子給抓起來。

讓陳華不解的是,朝廷來的三人並不是傳説中的高高在上的神態,而是擺出了一付禮賢下士的親切。來人的做派讓陳華有些糊。不過,陪同他們看凱江八景,參觀工廠設施,好酒好菜陪吃陪喝,陳華還是能做到的。

“他們是攝政王載灃的人。”五天後,馮貴跑到辦公室悄悄説道。

“他們想幹嗎?”哪個的人陳華不興趣,重要的是他們來到凱江的目的。

“我探聽清楚了,他們是想要我們的華夏1型步槍。購買,全部購買的那種。”擔心陳華理解有誤,馮貴又解釋道。

“他們要全部購買,總督府那兒又怎麼説?”陳華不想捲入這些無聊的政治鬥爭,朝廷中央與地方,改革派與守舊派,這些爭鬥需要無限的政治智慧,陳華自認為自己比較欠缺那些東西。以其去作政治爭鬥,還不如多辦兩個實業。

“他們叫我們不理總督府,但我沒同意,讓他們去協調。”馮貴也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雖然攝政王大一些,但現官不如現管,四川的軍火生產卻是由總督府直接管理的。朝廷揹着總督府下來搞事,本身就不合法度。

陳華有所不知,現在全國除了漢陽兵工廠能夠仿造出槍彈外,各省均設立了生產槍炮的機器局,可是銀子花了一大堆,但造出來的東西卻不堪使用。所以,對於凱江這個小地方的機械廠一天竟然能生產50支步槍(這個數量,陳華打了一半埋伏),讓各方人士都有所心動。

“他們還有什麼條件,另外,他們能出到多少價格?”

“他們説,價格完全可以按照我們的定價。至於條件,到沒主動承諾過什麼,陳公子是不是有什麼想法?”馮貴似乎聽懂了陳華的話裏有話。

“你可以去當綿州知府,另外,我要在凱江鎮組建一個500人數的民團。其中道理你該明白。”陳華想到了綿州上壩的鐵礦、煤礦和各種資源,如果能把上壩的礦產拿下來,陳華至少在十年內不會為資源短缺而憂慮。

最近,在馮貴小叔馮偉業的運作之下,綿州李彬已經升任新軍第17鎮統制朱慶瀾手下標統,手上有2000左右的人槍。對於新軍這隻怪物,清廷絕對沒有想到會為革命黨和野心家作了嫁衣裳。當全國一片反正之聲響起,除了辮子軍張勳外,其他新軍很快就站在了新政權一方。對於李彬的這支力量,陳華自然是有想法的。所以才有安排馮貴去擔任綿州知府這一步棋。

“陳公子,這行嗎?”馮貴有些忐忑,該不會是陳華想甩開自己吧。

經過幾個月的合作,馮貴及馮家當事人已經完全把自己的利益綁在了陳華身上,雖然其投資不大,但其可預期的收益卻是別的地方百萬元投資也換不來的。再説,馮家人脈寬消息廣,他們已經預到朝廷不行了,南方的革命黨,各地會黨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而作為朝廷派往各地的府督之類的大員,與朝廷也是陽奉陰違。清廷,已經被包括它的官僚集團在內的大多數人拋棄了。

“你行的。以後,馮大人的官還會越當越大。”陳華知道馮貴在擔心什麼,便給他吃了一個定心湯圓。

“要不,我給他們説,由你來接任凱江綠營營統?”馮貴明白陳華對官場的東西不興趣,而對於軍隊似乎很有想法,這一點看他訓練的保鏢就能明白。

“不要節外生枝,凱江就這樣行了。”陳華不想太惹人注目,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陳華還是懂嘀。

攝政王的威勢不可阻擋,一九零九年十一月初,馮貴升任綿州知府的聖旨到達凱江,同時到達的還有一份朝廷公文,為“綏靖地方,保境安民”特准許凱江富商陳華成立“凱江民團”經費自籌。

新任知縣亦是馮貴好友,叫劉原。此前劉原在他地擔任知縣,在馮貴的運作下被調到凱江。如果説,過去的凱江上不沾天下不着地,除了農業外縣上無任何產業,那麼,現在的凱江無疑是一塊肥,且不説民生、教育的改變,近代工業的發展,僅僅是全縣的税收,就由過去一年的20萬元,上升到了50萬元,縣城南渡口一帶,其熱鬧程度已經不輸給長江沿線的大碼頭了。

當然,陳華得到朝廷允許組建民團的公文時,前後已經有3000支華夏1型步槍啓程運往了北京。

ps:哎,今天的顯示一直有問題。本章一直上不了首頁,太怪了;然後,從目錄裏又看不到第052章。千殤正在努力調整。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