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科舉制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劉峯的授意下,劉備的宣傳部配合民政部,在《冀州報》和其他各個渠道進行婦女解放的宣傳。

為了讓劉備和鍾婁同意自己的觀點,劉峯多次找他們溝通。劉備是一個奉行“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觀點的人,可見他對女人歧視到什麼程度。要想讓劉備支持劉峯婦女解放的觀點,很不容易。劉峯不僅把劉備找來多次談話,還親自到宣傳部去找劉備談話。

劉備在政務院會議上沒有反對孫蓮出任民政部部長,但是不代表他內心沒有想法。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而且他的兩個兄弟現在被劉峯分到了幷州和幽州,擔任低級軍官。他甚至能夠猜到劉峯對自己的猜忌之心。

所以劉備一直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這也是他在政務院會議上一言不發的原因。而現在劉峯為了讓他夫人成為高官獲得輿論支持,還要劉備在《冀州報》上表示支持,實在讓劉備不快。在他看來,孫瑛和孫蓮完全是因為劉峯的原因才能當這個高官,如果由自己來做,肯定比兩個女人做的好。當然這只是他內心的想法,肯定不會説出來。

不過劉峯作為主公,多次找到劉備,要劉備支持,劉備無論如何也不敢不支持,更不敢對着幹。更何況他現在還在進行着韜光養晦的策略呢。

所以雖然劉備內心對劉峯的婦女解放事業不贊同,也不得不大力支持。因為劉峯幾乎每天派人在劉備辦公室督促。

這樣河北政權全力宣傳下,在劉峯的工廠招收女工,女人也能從政的觀念衝擊下,河北百姓的婦女觀念在慢慢改變。當然要想徹底改變婦女地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行的,而是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甚至花上一兩代人的時間才能徹底改變。

婦女問題能夠做到這一步,劉峯已經很滿意了。現在困擾劉峯的是河北政權的官員選拔問題。在大漢朝官員的選拔都是舉薦制,也就是由高官名舉薦官員。這種制度很顯然是不合理的。這種制度官員都是由高官和名舉薦的,那麼必然互相舉薦各自的孩子,從而出現了祖孫多少代都是高官的局面。而寒門子弟要想當官比登天還難。

而劉峯的選拔官員一開始是由劉峯直接任命,後來為了提拔符合自己理念的官員,劉峯建立了各級的教育制度,可以從學校裏選拔合適的人才。但是這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等到了現在劉峯擁有着五大州,幾千萬人口,這種選拔官吏的做法顯然是不能適應了。因為很多官員可以把自己的親戚朋友都選拔成官員,而那些有才學的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推薦人,往往被拒之門外。

所以劉峯當務之急就是要設計一套,適合河北政權的選拔官吏的制度,一種改進的科舉制度——河北招考官員的制度便應運而生了。

政務院會議,劉峯正在滔滔不絕地介紹他設計的‮試考‬制度。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會議上,軍事部門的總情報部部長馮時也在座。

“‮試考‬將分為政治、經濟、文學、數學、地理、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當然各招考單位,還可以在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設置相關的相應課程,這樣就能招收到適合本單位需求的人才。”

“這種‮試考‬,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地域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試考‬。各招考單位在考前把本單位需要的人才向人事部報備,人事部在報紙上把預招考的職位和人數公佈,考完之後,按照‮試考‬名次進行選拔。當然還要進行面試,如果成績排在前面的人,被刷掉,必須要有非常合理的原因。”

“這種‮試考‬是要糊名的,也就是説,閲卷人是不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的,防止舞弊行為。每年這種‮試考‬進行兩次,每次前十名的卷子要給我親自閲卷,定出當年的名次。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叫探花。前十名由我來定他們的工作,後面的則由人事部去安排。”

“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什麼今天我會把情報部部長馮時請來開會,那是我請他幫忙來的。因為這個‮試考‬牽涉到的利益太大,所以我不得不請情報部門對整個‮試考‬過程進行監控,防止舞弊行為發生。這個過程包括了出題、送題、‮試考‬、閲卷、最後的確定招收人員的整個過程。”

“這個‮試考‬關係到我們河北是從子上爛掉,還是成為一個朝氣蓬的政權。所以我不得不慎重,不得不把這個規則定得如此之細。現在我們這個政權將成立一個‮試考‬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每年兩次‮試考‬的出題、組織‮試考‬、閲卷工作,‮試考‬成績出來之後送人事部。‮試考‬委員會不負責人員的招收,也不得與招考單位進行接觸。招考單位的招考要求向人事部報備即可,出題由該委員會出。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我提議讓教育部副部長莊思擔任,現在大家表決。”莊思是劉峯的一批學生,劉峯任命常灃擔任教育部部長之後,並不放心,給他了一名副部長,就是莊思。莊思頭腦靈活,善於解決疑難問題。常灃雖然擔任教育部部長,但是實際的事務工作都是莊思做的。劉峯很看好莊思的才能,把他提拔成‮試考‬委員會的主席這一個關係到河北系統長治久安的重要部門負責人的職位上。

劉峯的這一番介紹,幾乎把所有的招考官員的細節都説到了,甚至連情報部部長都請來了,底下哪個部長是傻瓜?全都表示同意。劉峯這樣強勢,誰敢反對?當然劉峯新提拔的民政部部長孫蓮也在場,自然也支持劉峯。

劉峯的這個招考制度,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一道通向仕途的大門。這項政策經過《冀州報》的宣傳,受到了廣大底層百姓的熱烈支持。一時之間,眾人上學堂的積極空前提高。畢竟只要考過這個‮試考‬就能當官,誰不願意?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