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富春縣的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若是平常年月,夏季節多落幾雨不過是平常事。然今年半個富縣人都擠在草棚裏,那些個草棚經歷一冬的霜雪,再在雨水中浸過二三,都漚爛了。外頭陰雨連綿,棚裏滴水不絕,大家眼巴巴盼望老天爺賞個晴天,豈料這雨長落小歇,到第四早上,居然變做了傾盆大雨,草棚扎的屋頂哪裏受得,不到中飯時爛成了一個一個比盆大的窟窿。幾萬人沒得地方躲,全家都在雨水裏瑟瑟發抖,有幾個子剛硬的,見不得家裏老小受這等苦,振臂一呼,大家就把縣衙圍起來了,懇請知縣大人替他們解憂。

若是一二十家漏雨,左右鄰居大家擠一擠又有何難。便是一二百家屋頂塌掉了,縣裏借幾個富户的屋舍,縣學裏借幾間空屋,道觀庵堂借幾間靜室,都還安排得下。然富户的屋舍,縣學的空房,庵堂的靜室到如今哪裏還有空的地方?早就被書辦捕快的遠親近友佔了去。

半個縣的百姓圍住縣衙不是耍的,知縣大人急的要死,撐着傘親自把縣城裏幾個大户人家走遍了,想叫大家挪幾間空屋出來安置百姓,然家家都擠滿了親戚朋友,便是一家挪出十來間屋子來,也不能夠幫他安置半個富縣的百姓。

潘菘也在煩惱,他掌管着幾萬城廂軍,十來萬的役夫,這十來萬人安得都有瓦房把他們住?九成九俱是住的草棚,不過棚子頂比着百姓的草棚高些,扎棚子用的木頭些,雖然屋頂不至於都塌掉,然滲水是一定的。頭兩雨小還能生炭火把浸了水的糧食草料烘一烘,待得大暴雨一來,半數的糧草都浸了水,哪裏烘得過來?天一放晴就回暖,糧草不是發黴就是出芽,這可如何是好?潘大將軍請來知縣商量,兩個相對束手,都沒得好法子想。

倒是那位劉大人,一見勢頭不好便到王翰林家養病,潘菘再三使人請他去議事,他只得一句:“潘大人照舊例看着辦罷。”潘大將軍平常頗得意能把上司架空,此時再氣惱劉大人不管事又有何用。

劉大人雖然不管事,到了王翰林的書房裏閒坐,趙恆的功課還是要管的,捎帶還要看看八郎的文章,哪裏還有空閒去管潘菘的正事。王翰林看外頭落雨如瀑,甚是替富百姓擔憂,繞着彎子問幾句,劉大人摸着鬍子只顧看文章都不言語,他也不好再提,推説更衣,走到後堂來和柳夫人説:“雨這樣大,富的百姓受苦了呀。”柳氏正擔心柳家在建的碼頭和倉庫,也道:“這場雨實在是不小,也不曉得會讓多少人離失所。”門外頭雨聲潺潺,屋檐上的水淌下來,在院子裏匯成急,跟一條小溪過似的。門內青磚地面的縫裏,都滲出水珠,幾個婆子帶着小丫頭們在廳裏擺着七八個火盆烤衣裳被卧,一個小丫頭拿着抹布在擦地。白的熱氣升騰,在濕答答冰冰涼的雨天裏,小廳裏很温暖很舒服。

王翰林看着外頭再看看裏頭,搖頭嘆氣,劉大人不管事,潘菘又和王家不對付,他有心想替富百姓做點什麼,又不忍連累親族,真真是有心無力,小老頭極是難過,望着雨幕連連嘆氣。

二小姐英華忙了小半個月,已經把家裏一年的家用帳都做好了,家人的月錢俱都算清,各項要動用的銀子也都使紙包好封存,到用錢的時候帳本上畫押支銀子,就花不了多少功夫。便是逢七去大伯墳上的祭品紙錢都準備好了,也安排好人手到子送大哥那邊去。這樣的雨天,大小丫頭們都擠在蘭花廳裏,烘衣裳被卧的,做針線的,幾個管家回完了話閒着無事也不急着走,央個小丫頭給他們升了個小火盆擺在廊下烤濕衣裳。杏仁又給他們了一壺熱茶,大家吃茶,壓低聲音説閒話。

英華甩着發酸的手,想出來活動下,走到門口朝廳裏看,六七個火盆三四十人擠在裏頭,很有幾個不是自己這院子的在這裏烘衣裳,她便住了腳,問:“這等大雨,人人都要烘衣裳被卧的,縣裏還能買得到炭否?”管家裏柴炭買辦的管事正吃茶呢,忙站起來,苦笑道:“小的昨冒雨去縣裏買炭,休説炭,連柴草都叫人搶光了。好在小的過年前買的柴不少,若是炭不夠使,拿柴也能頂幾十使用。”既然柴夠用,英華的心就定了許多,抬頭看天依舊陰沉沉的,不由皺眉道:“看這情況,怕是還要下幾天雨,難道老天爺要叫富今年糧食絕收麼。”一個管家陪着笑道:“二小姐,便是風調雨順,今年的收成也不好。咱縣裏的地,一多半都變成了官地,剩下的一半也僱不到多少人去種,俱是要荒的。”英華不急,揚眉問他為何,那管事便道:“遠的不説,便是咱們家大少爺,前些天使人去隔壁府裏喊長工,工錢出到一天十五文錢都沒得人來。”

“十五文錢不少了,為何還招不到長工?”英華奇怪道:“隔壁府裏的男丁在服徭役?”

“傳説官府會徵地,怕男人不在家吃虧。”管事的低頭,小聲道:“其實,男人就是在家,那虧也是要吃下去的。”遷都是大事,誰若擋着遷都,便是不死,史書裏也要留個罵名。這個眼前虧,再大都得吃。便是王家,接二連三的被潘菘坑了,幾個虧不都默默的吃下去了麼,英華搖搖頭,苦笑道:“可不是麼。”頓了一頓,又道:“大哥和姑母那邊的屋子不曉得漏不漏,杏仁,把我的雨綢披風拿來,我去瞧瞧。”杏仁取披風來,叫個小丫頭來替英華穿木屐,她就去撐傘,英華忙道:“叫小海棠跟我去也罷了,你昨咳嗽才好,別又着了涼。”小海棠笑嘻嘻把杏仁手裏的傘搶過來,撐在二小姐頭頂,英華便扶着她,慢慢走到王耀祖住的院子。耀祖兩口子坐在廳里正相對發愁,看見英華來了,兩人態度各不相同。耀祖把算盤朝前一推,哼了一聲進裏屋去了。黃氏卻是滿面堆笑出來,道:“這樣大雨,妹妹淋濕了沒有,快來烤烤。”英華在廊下才站定,雨水就在腳底匯成小溪。英華看看小廳裏也是才擦過地的樣子,便改變主意不肯進去,笑道:“今雨比昨大,嫂嫂這裏漏雨了沒有。”

“才落雨那李家不是修屋頂麼,知遠帶着人來把咱們這院都翻過了,換了有一車新瓦呢。一點都不曾漏。”黃氏穿着石榴紅的綾面軟底繡花鞋,才走出門檻兩步,那鞋就沾了水,紅鞋變成了黑鞋。黃氏不管不顧,伸出手去接小海棠手裏的傘。

英華忙攔,道:“妹子還要到姑母那裏去,站着説幾句話就走的。嫂嫂回屋裏去,看鞋子都濕了。”英華還要去姑母那裏,實是不好留她的,黃氏便站住了腳,笑道:“那我就不留你了。你速去罷,在姑母那裏多坐一會,晚飯嫂嫂去廚房幫你走一回,你回去泡個澡去去寒氣也好。”

“不敢勞動嫂嫂。”英華笑道:“這樣大雨,飯菜送過來也不中吃,晚上吃鍋子好不好?回頭妹子就叫人把鍋子和菜都送過來。妹子記得侄兒們喜歡吃板鴨的,再叫他們送一碗來下飯。”

“送鍋子來有什麼用?”王耀祖黑着臉又從裏間衝出來,説:“我早上叫人去支炭,管事的都不肯支把我,你這個家是怎麼當的?”

“大哥這邊的炭不夠用?”英華愣了一下,奇道:“前不是使人送過夠十用的炭來了?”

“昨你大哥一個朋友來,説家裏被卧衣裳都淋濕了,借了兩簍去。”黃氏陪笑道:“幾個朋友聽説咱們家有炭,早上都跑來借,偏管事的説沒有了。”王大少爺這手,算是松的沒有邊了,難怪母親不肯鬆口讓大哥兩口子管家。英華笑道:“平常這個月份都要換羅衣了,今年的天氣哪裏想得到。咱們家的炭也只夠這二三的,都是按着人頭分好了送到各院了,倉庫裏確實沒有。嫂嫂,大哥把炭都送人了?”黃氏甚是不悦的點頭,道:“你大哥那幾個朋友甚不要臉,連下房裏炭頭都撿了去。”

“小氣婦人!”王耀祖惱道:“咱們屋舍不漏,孩子們穿的暖暖和和的,你就不曉得人家的苦,把他們幾塊炭又如何?我還不曾請他們來住呢。”聽上去大哥心腸還不錯,英華忙從間的小荷包裏出一張十兩的銀票,遞到黃氏手上,笑道:“原是妹子想的不周到,少買了炭。這點銀子是妹子與大哥的陪禮,就請大哥去縣裏買炭贈把朋友吧。大哥這邊,妹子無論如何也會想法子簍炭來,不教侄兒們睡被卧,可好?”若是兩年前,這十兩銀子何曾放在王耀祖兩口子的眼裏,如今卻是窮了,王耀祖心中實是覺得收妹子的錢彆扭,待説不要,那縮在袖子裏的手好像被繩捆住了似的,哪裏抬得起來。黃氏卻是一邊道謝,一邊把銀票收下了,笑道:“嫂子就替你哥哥收下了,也省得他那幾個朋友再來你哥哥黑臉難看。”王耀祖猶掙扎道:“有炭多拿幾簍來便是,拿銀子來做什麼。”英華一邊轉身下台階,一邊回頭,笑道:“妹子管家總不能把公中的東西做人情。掏些兒私房卻是無妨,大哥得閒,自去縣買炭送朋友,旁人就不好説妹子閒話了。”黃氏慢了半拍,待英華走到院門口才明白英華隱隱刺着王耀祖不該拿公中的東西做人情,待發作,到底捏着人家的銀票,一回頭看見王耀祖萎萎縮縮,又心生厭惡,便把氣全撒到丈夫頭上,冷笑着把銀票丟到他手裏,啐道:“恁沒出息,你要送人,自己掏銀子買炭,有多少送不得!”隔着院牆,黃氏的説話聲比雨聲清亮多了。英華微微一笑,示意小海棠走。

小海棠小聲抱怨道:“買辦都説了買不到炭,大少爺還成簍的送人。自家沒得用要抱怨小姐不會管家,這是何苦來。”英華道:“不當家就這樣,讓大哥自己去買一回炭他就曉得了。不過話又説回來,他朋友一家老小都濕答答的,他又豈能袖手。走罷,咱們去姑太太那裏瞧瞧去。”姑太太家蘭花廳裏熱鬧何止十倍,滿屋子都是張家親戚。原來姑老爺兄弟幾個全家老小都來避雨來了,姑老爺原是跟二舅哥吵過嘴的,曉得二舅哥不會把他面子,是以他幾個兄弟來借住,便不肯到前頭和王翰林一家説知,姑太太雖是不情願,到底女人心腸軟,見不得妯娌孩子們呆在漏雨的所在,是以也就不吭聲。

英華才走到籬笆門邊,老遠看見姑母那個小廳里人頭攢動,一羣大到*歲,小到四五歲的孩子在廊上打鬧,便停下,笑道:“去不得了,咱們回去罷。”恰好耀文嫌書房裏太吵,捧着一本書站在窗口看,一抬頭看見英華的背影。自從大前落雨,玉薇就不曾回過家,他心裏掂記,然他一個人又不好到前頭去尋堂妹説話的。今恰好撞見,哪裏肯放過這等好機會,忙放下書本,走到大門口順手抄起不曉得哪個的老油紙傘,一路小跑追上去,問:“妹妹來了,怎麼不進去?”英華聽得是耀文堂兄,只得站定,回頭笑道:“我過來瞧瞧姑母這邊屋漏不漏,看姑母這邊人不少,我害臊呢,不敢過去。”英華會害臊,母豬都會織布。耀文先是一樂,再在心裏琢磨英華話裏的意思,猜她是不管張家的事,便笑道:“張家幾位叔伯都是家裏屋漏的很了,暫來住一二。姑丈不是和二叔吵過架麼,他老人家拉不下來臉到前頭和二叔説呢。”耀文把話説開了,英華也就不裝了,笑道:“姑丈不説,妹子過來撞見,也只好妝害臊不過去了。哥哥,妹子正好問你,姑母這邊來了許多客人,吃用可夠。”

“夠的,菜園子裏有的是菜,廚房樑上還掛着兩隻火腿呢。”耀文笑道:“姑丈昨趁雨停的時候去縣裏買了兩石米,他們便是在這裏住十也夠了。妹妹,你玉薇嫂子這幾都不曾回來?”

“不曾。”英華想了一想,笑道:“咱們家在府城建碼頭倉庫,石料磚塊還罷了,木料有不少呢,都在雨水裏淋着,玉薇嫂子前去的府城,怕是要等雨停才能回來。”耀文躊躇半,不好意思的説:“妹妹,哥哥和你商量個事啊。”英華笑道:“哥哥怎麼這樣客氣。”

“你看你玉薇嫂嫂,忙的幾都回不了家。”耀文漲紅着臉,小心措詞:“妹子和二嬸説説,叫你嫂嫂就在縣城罷,遠了哥哥不放心。”玉薇從前沒嫁時,常去府城住幾,大家習以為常。今耀文這般不放心,英華頗覺堂兄過於小心了,想了一想,笑道:“哥哥等嫂嫂來家和她説呀。繞這麼一個彎子,是怕嫂嫂惱你麼。”耀文愣了下,英華已是扶着小丫頭走遠了。他在雨地裏站了好一回,搖頭嘆氣,回去唸書不提。

英華到自己院裏,換下濕衣吃了碗熱薑茶,便吩咐廚房晚上都吃鍋子,又叫人送了一簍炭到大哥那邊。

將到飯時,天已黑透,雨卻小了許多,英華曉得父親必要陪劉大人吃飯的,母親一個人吃飯孤單,她便叫小海棠掌個燈,兩個到柳氏院裏去,出了院門沒幾步,就聽見趙恆他們院裏吵嚷起來,八郎的嗓門甚大,正嚷:“大家都翻翻,看還少了什麼東西。”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