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好了。今就到這裏為止吧。這裏的話諸位切勿傳出,都散了吧。”待大家笑過之後,曹開口結束的會議。

“諾!”眾人也知道今之議頗有些驚世駭俗,早就打定注意要閉緊嘴巴。

“對了,三後正值中秋佳節,我要舉辦宴會,為我老父親洗塵,諸位切勿缺席。好了,都散了吧。”曹待完最後一件事後決定結束會議。

“等等。”張遼説。

“文遠有何事?”張遼着雙手,訕笑着説:“這個…主公啊,我也是剛剛回來…嗨嗨…那個,你看啊…有些事情呢就不太清楚…”在場的這幾人都是悉張遼的人,知道張遼情詼諧,經常會做些引人笑的行為,所以早就見怪不怪了。

“文遠,到底何事?你直説就是。”曹説。

“主公,我看文遠説話時眼神不斷看着主公身後,想必是為了典護衞。”郭嘉不愧心思慎密之人,觀察極為細緻。

這時才想起來,張遼到現在還不知道他身邊新增加的這名護衞的情況,他笑着對身後招呼道:“典韋,你過來。”曹的話讓張遼肯定了自己的判斷,典韋按照歷史的展來的了曹的身邊。

拉着典韋對張遼説:“文遠,此人名叫典韋,陳留人。是元讓在濮陽守軍中現後推薦給我的。”説完,又對典韋説:“典韋,這是我曹營大將張遼張文遠。”典韋對着張遼抱拳行禮,説道:“見過張將軍。”片刻後,典韋始終聽不到張遼的回答,他奇怪的抬起頭,卻現張遼在不住的打量着他。

其他人也對張遼現在的行為不太理解,正在猜測之時,就聽見“啪”的一聲,原來是夏侯淵突然一巴掌拍在曹仁的肩上,興奮的説:“我知道了,文遠是看見典韋雄壯,後有比武的對手了,所以要仔細觀察。”原來,曹營諸將平時都會比武較量,張遼就和別人顯得不同,無論步戰、馬戰,他統統是一柄佩刀。刀短而輕,馬戰之時佔不了什麼便宜,可一旦步戰,張遼就大佔上風。每每較量之時,張遼總是藉助自己迅靈活的移動和花樣百出的攻擊方式打的其他人節節後退,刀、拳、腿,統統要防,結果只能是防不勝防。這還算好的,當張遼提議空手搏擊時,原本以為可以憑藉夏侯惇曹營第一的力量好好教訓一下張遼這傢伙的眾人在真打起來才現,空手對敵的張遼更難對付。不管是貼身短打,還是拉開距離進攻,他渾身上下似乎都可以攻擊,只要一旦讓他攻擊上手,接下去就是連續不斷的進攻讓你連反擊的機會都找不到。打到最後,大家再也不願和張遼空手比武了,用曹洪的話來説,那不叫比武叫受。張遼最後也只能跑到軍營裏尋找“施”對象了。

而典韋在被夏侯惇推薦給曹做護衞後曾單人扶住了被大風吹斷的中軍大旗,其力量已“不是人的範圍,而進入了獸的境界”(請滿天的神佛恕罪吧,大家都被張遼帶壞了)。再加上他結實魁梧的身材和嚇人的相貌,曹營裏從將領到小兵,大家連一個比武的**頭都沒有。

聽了夏侯淵的話,曹仁連被重重拍了一巴掌也不顧了,頓時興奮的提起了神。他作為夏侯惇的親戚,是知道些事情的,夏侯惇把典韋推薦給曹也是存了讓典韋教訓一下張遼的**頭,作為老是被張遼“施”的對象也可出口氣。曹仁很顯然是也被張遼“”過,他現在巴不得裏看看到張遼被典韋“”唉!這羣可憐的羔羊,願主拯救他們!

而曹、郭嘉、程昱很顯然也清楚他們之間的“恩怨”所以,現在也是滿臉笑容的看着他們。

張遼卻壓就不管旁邊其他人在説些什麼,他表面上實在打量典韋,實際上心裏正在思索他這隻“蝴蝶”究竟能改變些什麼。自他來到這個時代後,雖然在歷史的枝杈上做了些修改,比如:汴水曹軍未敗,徐榮卻戰死;董卓火燒雒陽,東觀藏書卻安然無恙等等。而歷史的大方向卻還沒什麼變化,各諸侯的地盤依舊,之間的關係也依舊,現在典韋也依舊經由夏侯惇來到了曹身邊。難道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嗎?張遼思索着。

呵呵!我究竟在想些什麼?量變到質變不是我剛剛才説過的嘛,只要我堅持,不斷的從各方面影響這個時代,即使我這代人不行,我也可以留下火種,一代一代堅持下去,歷史終究是會被改變的。張遼很快就想通了關節。

張遼的沉默時間不長,周圍的人都以為他在觀察對手(這也是張遼平時和他們吹牛時説的,要在打鬥之前觀察對手,通過對手的身形、站姿、武器的拿法、無意識的小動作等等等等,可以預先對對手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不過,典韋就很不舒服了,他從來沒有被一個男人如此長時間的盯着看過。他很納悶,這個張將軍難道有什麼不良的嗜好?這個**頭的冒出連典韋自己都被嚇了一跳。隨後典韋就有點生氣了,媽的,當年我殺人後隱藏在山裏,連山裏的老虎都不敢盯着我看,你難道比老虎還厲害?

就在典韋快要火的時候,張遼突然雙手一合,走到典韋面前,將右手抬起,握成拳頭,目光在自己的右拳和典韋之間來回掃視了幾遍。猛然的,一拳打向典韋。只聽得“嘭”的一聲悶響,典韋一步都沒有後退,反而是張遼在甩着自己的右手。

到這時,典韋卻沒什麼火氣了,原來這個張將軍是要試試我老典的功夫啊!

“哈哈!文遠,吃虧了吧!”夏侯淵和曹仁很高興看到張遼吃癟,笑着説道。

張遼並沒有回答他們,只是笑着看了他們一眼就甩着手走到曹面前,説:“恭喜主公!典韋勇猛,實乃古之惡來!有典韋在,主公安全又多了一道保險。”曹那個動啊,還是人家文遠好,我得典韋,大家都恭喜我多了一員猛將,文遠卻考慮我的安全多了一道保險。古之惡來!不錯,典韋無力極強,卻像古之惡來。嗯?這保險是什麼?對,一定是保衞我安全的意思。

郭嘉怕張遼和典韋比武吃虧,在旁邊提醒道:“文遠,典護衞可確是猛將,他能單手獨擎中軍大旗啊!”張遼知道郭嘉的意思,向他眨眨眼,説:“你個郭子,小看我。我已經入城大半,這麼轟動的事情我要是再不知道,我還有臉在主公麾下為將嗎?”夏侯淵湊過來“文遠,怎麼樣,和典韋較量一下?”

“不打!”張遼很乾脆。

“嗯?為什麼?”夏侯淵很奇怪張遼的反應,平時這小子可是好戰分子,怎麼不打了。難道是剛才那一拳就已經讓他試探出典韋的實力?有可能!

“文遠,是不是怕輸啊!”

“必輸的架我是不打的!”張遼沒有正面回答,搖晃着右手的食指,拖着長音説。

“為什麼?你可是眾將之中的空手格鬥第一人!”曹仁也問了。

“好吧!告訴你們。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再妙的技巧也是沒什麼用處的。元讓力量是比我強,但強的有限,所以我能憑藉度和技巧戰勝他。而老典,”説着,張遼走到典韋身邊,拍着典韋寬闊的後背説:“老典的力量出了我技巧的承受範圍,我打老典十拳不見得有用,老典給我一拳,我卻承受不住。這有一個説法,叫一力降十會。”張遼的話讓在場的幾位包括郭嘉、程昱在內,心中都掀起了波瀾。

“這小子已經開始總結出一套理論來了,咱們還停留在拿刀劈人的地步呢。”夏侯淵和曹仁想着。

“一力降十會。有意思。現在文遠看起來有點像王越那老傢伙。”久在京師雒陽的曹突然想起了在雒陽認識的劍師王越。

“一力降十會!好像是的,我老典的力量就是比他們強,所以他們本就不是我的對手。這個張將軍很有學問哦!”典韋想到。

“文遠,你這話似乎放在用兵之時也可以。”郭嘉是第一個開口的人。

“奉孝,你是説奇、正之戰?”程昱説到。

“嗯?!對!技巧是奇兵,力量是正兵。不管你如何智謀深遠,出奇制勝,只要我力量足夠,大軍推進過去,你便無計可施。”曹不愧為傑出的軍事家,立刻從兩人的話中推斷出了郭嘉的意思。

張遼一看他們的架勢,有點急了。這不沒完沒了啦,我還要休息呢。他急忙打斷他們的思路,説:“好了,好了。不管是正兵還是奇兵,現在時間已經不早了,主公也要休息了,咱們還是走吧。”幾個人看看計時的沙漏,好像是很晚了。

“散吧。散吧。”曹揮揮手,示意各人都回家休息。

“主公,我等告退。”突然間,張遼又想起一件事,他急忙道:“再等等!”

“你小子,剛才説晚了的是你,現在又要我們等。你又有什麼事啊?”夏侯淵有點不耐煩的説到。其他人也是一副“小子,你説清楚”的表情。

“那個,是這樣的。主公剛才不是説三後有宴會嘛,我就想…”張遼還沒有説完就被夏侯淵打斷了話頭。

“你不是向不參加吧?那可是給我老叔接風洗塵。”

“不是,不是。妙才你別亂説。”張遼趕緊解釋,這個帽子可不能戴。

“我是想明天晚上在我家裏請主公和諸位吃飯。”

“什麼?你請我們吃飯?”在場的人大都有些奇怪,張遼從來都對吃吃喝喝不興趣的。唯有現場和張遼關係最好的郭嘉隱隱的猜到了些什麼。

“那,主公,我明天在家請客,菜呢絕對是大家從來沒吃過的,而且味道十分鮮美哦!”説道最後一句,張遼的表情就象那誘騙小孩子的人販子。

想了想,説:“好吧。我明晚一定去。”

“我們也去。”曹仁和夏侯淵也趕緊回答。誰知道明天文遠會不會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去了再説。

“吶。既然這樣,子廉和子純就由你們通知了。”張遼説。

“還有老典,你明晚也要陪着主公一起來哦。管夠。”呵呵。這張將軍還真是個好人,知道我老典飯量大,特意告訴我管夠。夠意思!典韋心裏想着。

“好了,這下沒什麼事了吧?”曹説着話的時候眼睛卻看着張遼。

看到曹在看着自己,張遼連忙説:“沒了。這下真的沒什麼了。”

“好。散了吧。”

“主公,我等告退!”

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隨着社會的不斷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説,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6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又與科舉‮試考‬有着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裏舉行。勝景與**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漢族三大節節、端午、中秋)之一。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