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楔进山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目前的局势对清、对南明来说都是最佳的机会。

对王燃来说,南明内部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统一,随着黄得功部的归心和与清一脉达成的谅解,内忧已除…這也是宁国府一案带来的非常意外的好处…否则王燃此次出兵北伐,怎么也得在金陵驻留部分人马防范内部可能产生的意外,本不可能倾巢而出,再加上山东之役中本来就受到的损失,北伐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现在少了山东的五万人马,却增加了黄得功的十万兵马相助,也算得上是意外之得。只不过黄得功的担子明显加重…既要防范来自长江上的左梦庚,还要扼守金陵,防止其它方向可能会有的攻击。

另一方面,宁国府一案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给王燃的“疑兵之计”提供了绝佳的烟幕弹…王燃、黄得功两人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战争准备,而不让清军怀疑他们的真正企图。

可以说,南明在内部已经达到了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好局面,而在王燃看来,外部的时机同样更是稍纵即逝…南明虽然四面皆敌,但敌人的重点却都不在南明的身上。尤其是清,它的兵力布置严重失衡,绝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陕西、山西一带,北京至金陵一线兵力相对单薄。王燃的总兵力虽然较清为少,但只要运用得当,却可以在這条线上形成局部的优势…王燃的总体战略正是基于对手的這种布置而设。

王燃地作战意图很明确,趁清军主力偏移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吃掉弱势之敌。并打通金陵至北京一线,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打清军的部署,再来个浑水摸鱼。

如果不能抓住這个机会,一旦清军结束了李自成方面的战斗,必将全力南侵。介时王燃很明显会面临一场“持久战”全力自保尚且不瑕。短期之内肯定没有余力部署如此大规模的北伐。

对多尔衮而言,目前也是梦寐以求的好机会。从内部方面,清地内部在入关之前就已经的差不多了,定鼎北京之后。虽有皇帝的哥哥豪格与多尔衮捣了一阵,但很快就被多尔衮镇了下去。目前多尔衮在清可谓是乾纲独断。故此并不存在一直搅得南明不安的内忧之患。

而在外部,随着局势的变化以及陕西多铎部对李自成部的不断打击,终于打出了一个超级内牛金星和一个大汉左梦庚。這两位地出现不仅可以使清得以迅速结束对李自成的进攻,全力对付南明。而且也极力大增强了清地实力…李自成部下的战斗力不用说,除了真正的八旗锐,能和李自成部正面较量的部队还真不多,当年号称明军中最具战斗力地吴三桂铁骑也不是他们的对手。至于左梦庚,不管他的战斗力如何,只八十万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威慑力。别的不说。清的兵源是不用愁了。

对多尔衮来说更具惑的一点也正是出于王燃地部署。在多尔衮看来,明军的兵力部署实在太分散…有十万人马在海外,有十几万人马用于了北伐…清在总兵力上具有优势,在金陵方向更具备了绝对加十分的优势。只要抓住战机,完全有条件形成对南明军队的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吃掉他们。

多尔衮的作战意图同样明确,趁庄子固兵团远征未归,将南明的北伐部队陷在山东,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河南李岩部与南京黄得功部,进占金陵,然后再掉过头对付北伐军。

不难发现,王燃和多尔衮在决策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夺占对方的“首都”当成第一优先序列…這与王燃原本时空中的“斩首行动”很类似。正所谓蛇无头不行,拿下了对方的首脑之地,不仅可以将对方的组织变成一盘散沙,打相应的军事部署,其具备的政治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更是无法计算。

依据王燃原来时空的历史记载,清攻占北京后,江北的明军便完全丧失了斗志,即便只是面对百人规模的清军小队,各地城池也是要么敌纳降,要么溃逃南方,其情景与当年本鬼子侵占我中华时出现的“一人占据一县城”的情况非常类似。而在清攻占留都金陵之后,除了极少数忠义之士尚有抵抗之外,整个士大夫阶层都完全放弃了抵抗,军心、民心消失殆尽。

王燃、多尔衮两人的如意算盘打得都很响,但是一场战争下来总得分出个输赢,不可能两人都如愿…互换都城之事大多出现在游戏之中。

依据后世军事专家对此战的复盘分析,在战争的开始阶段,也就是王燃刚发动北伐之时,两人的机会差不多持平。也就是说,双方其实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這种机会上的持平主要是指情报、实力等方面的综合持平…虽然王燃占了先手之利,但在总兵力上却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双方在决定战争进程最重要的情报方面都存在着重大漏

王燃、多尔衮其实在军事有一个共同点,都秉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观点,因此在情报的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毕竟情报系统的力量都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多尔衮自不用说,收到牛金星反水的情报之前,重点都是放在了李自成方面。而且由于王燃的若干层“疑兵之计”使得他对王燃的兵力布置并没有做到知之甚详,对王燃的真正作战意图也不了解…在王燃出兵北伐之后,多尔衮还一直以为王燃的目标仅仅就是光复山东、窥测北京。

而王燃为配合自己的战略,也是将敌情重点放置在了北京一线,重点搜集北至山海关、南到徐州的清军实力分布,对左梦庚、李自成、多铎等势力仅限于外围的扫探,象左梦庚、牛金星两人反水這样的对战局可能引起巨大波动的情报并不知情。因此更无从了解多尔衮的作战意图。

事情说起来颇有几分喜剧彩…正是因为两人均不愿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格打法,以及两人对对方作战意图的不了解,在战争的初期,双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对方颇有些“正中下怀”的作战部署到了疑惑和一丝窃喜。

尤其当這种“正中下怀”的部署是对手被自己“带”出来的时候,這种疑惑与窃喜混杂的心情就更加明显…别的地方不说,山东的局面就正往這个方向发展。

洪承畴不愧是前明为数不多的军事大家,更不愧是清的好奴才…他充分领会到了多尔衮“拖”住北伐军,为大部队进攻金陵争取时间的意图。

在洪承畴拟定的“节节抵抗、步步设防”战略战术中,将兵力沿德州至徐州一线铺开,据城坚守,并给各地驻军规定了守城时限,如小城守两天,中城守五天,大城守十天等,据他的计算,這一路上大小城池十余座,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拖住明军的进攻时间,还可以通过以守对攻,消耗明军的有生力量…从前期的作战效果来说,這一策略显然是成功的。北伐军简直就在按在自己的思路在行动,虽然由于自徐州至兖州一线全是小城,消耗不了明军多少兵力,但在时间上却超额完成了指标。

“大人,摄政王给了我们三十天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十天…剩下的简直太轻松了…”洪承畴的一名手下抑制不住脸的兴奋对洪承畴说道:“不用别的,单兖州、济南、德州三座重镇就完全可以…”

“二十天…”洪承畴不屑的一笑:“只济南我就可以守二十天以上!”洪承畴這话倒不算狂妄,济南地处要冲,是山东最大的城市,洪承畴在此部署了近三万人马,并亲自坐镇此处。

洪承畴的运气不错,济南是王燃所部山东军团的大本营,洪承畴在山东之役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孙光宗只来得及炸毁了济南城防的火炮和部分火器,还有一大批自制“万人敌”、却没来得及销毁,被洪承畴缴获…洪承畴对火炮倒不在意,他的部队本就配备着几门红衣大炮,现在再加上這些守城利器,虽然王燃所部有十万之众,但想要在二十天内拿下三万人驻守的济南城,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洪承畴是王燃北伐路上的一钉子,王燃想要进军北京就必须首先处理好洪承畴這五万兵马。否则即便是打到了北京城下,洪承畴的回防也会使北伐军受到来自背后的威胁。

但洪承畴确实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随着北伐军的进抵兖州城下,洪承畴对部队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将其“节节抵抗、步步设防”、以守对攻、拼消耗的作战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对麾下五万人马做了最适宜于拖时间的安排…沿北伐军的必经之路,在兖州部署一万人马、在济南部署三万人马、在德州部署一万人马…這就像是在一条直线上一字排开了三个节点,颇有些一字长蛇阵的意思,节节相合、首尾呼应。

洪承畴同时下达了死命令,各城没有他的命令一律不准出城战…自己目前這一阶段的任务是拖时间,這样做明显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

“大人的安排真是妙到毫颠…不仅可以防住正面的北伐军,便是贾宝玉真的领着青州兵从侧面进攻济南,這三万人马也足够应对…”济南城墙上,洪承畴正率领手下官员视察城防,手下甲赞叹道:“以此三座重镇为依托,别说守二十天,一百二十天也没有问题…”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