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突然之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告别了父母,辞别了乡亲。为了渐老的双亲,为了年幼的弱弟,文定再次踏上出外的行程。在新的一年不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他,有什么在期盼着他。

文定回来正赶上正月十五的庙会,元宵节是我们民族传统节中的大节,还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必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习俗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大致是在公元一世纪,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勘平“诸吕之”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总体来说自汉朝起便有了元宵节的传统。在许多地方元宵节佳节比节还要来得热闹,在庙山镇便是如此,人们不但要张灯结綵,燃放爆竹而且还要舞龙灯。

龙灯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再于龙身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一般是由举龙珠的人指引,由举龙首的人带领着后面的诸人游走舞动,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偏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

十一节‘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沖云端,时而入海破

当几条舞龙队伍会时的场景最壮观。庙山十五的庙会,就是附近九里十八乡最为重大的节之一,人们跟随着舞龙队伍前进,为他们呐喊助威。

我们大汉民族是龙的民族,在龙灯跳动下龙的子孙祈祷祖先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着我们。

文定是午后才赶回铺子的,这时源生当的大多伙计也都陆陆续续的回来了。经过快二十多的走亲访友,挨家挨户的吃喝玩乐,大家都显得有点疲态,毕竟有时候玩也需要费很大的神和体力的。

不过好的是一般年后的伊始,他们这个行当是不会有太多生意的。

非要等到耕开始后他们的买卖才能红火起来,所以大家还可以在铺子里调整个几天。

晚上花灯燃起的时候,街面上人头浮动,彩灯、花灯林立;声、笑声错。各个铺面、酒肆也大多是铺门大开,老板与伙计站成一排。

就连歇业了大半月的“楚妆楼”也是丫头、老婆子、姑娘们站的整整齐齐的,原因呢,则是要接龙灯。

当龙灯队伍舞到你铺面门口时,如果顿足于你铺子前面舞动,就是给铺子新的一年带来好的运气。这就是叫接龙,生意兴隆的意思。

往往老板们还会准备好红包,递给队伍里专门站在一旁收红包的人,然后回去之后他们自己再分,一般给的多,他们舞的也就越卖力,做生意的人大都相信这个。

源生当的东家章传福,此时也和其他店铺的老板一样带领着文定他们,在铺子门口接龙灯。

的舞龙队伍已经过去了三行,其中有两队还是一起来的。连串的灯光照的铺子门口红红火火的,虽然红包送出去不少,但是东家的笑容却笑进了心里。

彷彿看到了来年的源生当财源滚滚,灯会也随着这些龙灯的舞动而达到高

在这一带还传着这么一个习俗,如果哪家的孩子跳起来拔了龙灯的鬍鬚带回家,那么这一家人来年必定是福寿安康。

所以那些龙灯无倖免的一进镇子,龙鬚就被那些活泼的小孩拔个光。随着那些拿到龙鬚的小孩意的将其给自己的家人,那些龙灯也就成了无鬚之龙。

而那些没拿到的则穷追不舍龙首,一跳一跳的去和龙首周旋。龙首往往是徒劳无功,毕竟你躲得了这边,躲不过那边。除非你永远举高,不然只要你一放下,那龙鬚就会转姓而去。

往年都是无一倖免,可今年好像不一样了。有一条红的火龙上窜下跳的始终保护好龙鬚,这条龙是第一个进镇子的,可是在后面的三、四头龙在顽童的追击下变的割鬚弃袍的时候,它还是屹立不倒。

它围着镇子转了半圈来到了源生当的铺子面前,那条红龙陪衬着那几道气势人的龙鬚更是有气魄。

那龙首还用一只面具遮住面部的生动动作引了大群的观众,让章传福觉得特有面子。他吩咐文定道:“文定,去给他们发红包,多给几个呀!”引得舞龙队伍纷纷停下来给他道谢。

待到龙灯要走之时,东家大声的对伙计们说道:“走,我们进去,我有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说给大家听。”伙计忙往回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