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汪府天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开邗沟通江淮水道,于蜀冈古邗邑之地筑起一座城池,名曰邗城。
大秦并六国,一统九州之地,广置天下郡县,邗城便改设为广陵县。历朝历代以来,又曾更名为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隋开皇九年始称为扬州。
几度轮回,自隋之后,江都郡、邗州、广陵郡、江都府、淮海府、维扬府等名称,也曾替浮沉于史书的记载之中,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方才恢复扬州府之名,沿用至今。
扬州府辖内有三州七县,西面与南京比邻,距其二百二十里之遥;南面临长江,与镇江府惟有一江之隔;东面乃与泰州府接壤;北面接淮府与盐城府。
唐人陈子龙曾著“扬州’道:‘淮海名都极望遥,江南隐见隔南朝。青山半映瓜洲树,芳草斜连扬子桥。隋苑楼台晓雾,吴
花月送
。汴河尽是新栽柳,依然东风恨未消。’扬州盛景天下闻名,追溯其因由则是得益于二物,其中之一便是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
若说起隋炀帝其人,当真可算是古今天下第一荒婬之君主,兼又奢侈无度,急功好利,残酷猜忌。暴君昏君该有的、应有的所有特征,在他身上无一不得以体现。
远征高丽,赋役繁苛,广征天下绝,这等暴政不必尽叙。为了一睹江南之美景,又不影响自己的享乐,乃召集天下工匠,修建了从东都洛
,一直到当时的江都,亦就是如今的扬州府,全长两千多里的人工运河。
沿途还建有行四十余座,以便他游玩之时亦能享受奢侈无度的
廷生活。
虽说这位旷古绝今的败家君主,生生将一个原本十分稳固的王朝拖向了灭亡,可他留下的这条大运河,却在后世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乃至于时人甚至揣测,他建此运河的原因,原本就是为了缓解南北朝以来江南江北严重对立的局面。
不论是有心为之,又或是无心柳,这都不过是后世之人茶余饭后的揣测而已。总而言之,由此之后扬州逐步成为水路枢纽,成为东南繁华都会和重要港埠,进而富甲天下,声名远播神州内外。
身污浊的隋炀帝总算是为扬州百姓们做下一件千古益事。
仅此运河一样,尚不足以使扬州府有今之盛,而另一样便是盐。
不论是落户于泰州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还是分布在盐城、淮南、泰州的二十几处盐场,皆是安扎在扬州府比邻的州府境内。
扬州府虽说本身并不盛产食盐,可是能将盐与水运这两样和谐搭配起来的,在这附近的州府之中,除了扬州之外实不做他想,是以扬州府也就渐渐成为了两淮盐场的集散之地。再加上扬州城的富丽繁华,软红十丈,本身就引着那些贪慕享乐的富商们,是以两淮盐商大多驻扎于此,以扬州作为他们行销九州的第一站。
上回说到文定于万般无奈之下,接受了父母家人的安排,娶了那位任世叔的女儿为。这桩婚事不但让文定倍受煎熬,也让那任雅楠悲痛万分,大婚的第二
两人便是冷漠开场,谁也不愿搭理对方,夫
间的气氛相当尴尬。
幸得汉口分店的三掌柜李强为文定带来了东家的口信,铺子里有事让他立即赶回去,文定这才得以离那气闷的家。
待他回到汉口镇之后,知晓了他婚事的掌柜伙计们还纷纷向他恭贺,真是叫文定心中叫苦不迭。
不敢怠慢,文定拜见了东家,这才得知东家为自己安排了一次远行,目的地就是扬州,且十分的紧急。若不是如此,章传福也犯不着差人去打搅新婚中的文定,对此他还到十分歉意,许诺待文定从扬州回来之后,定然让他好生歇息一段
子。
只是东家哪里知道,文定他还来不及呢!如何会心生不平?不曾拖延些许工夫,待东家将此行肩负的几件差事
代仔细后,文定便连夜收拾行装,隔
便登上了下扬州的航船。随行的不但有自家的两个伙计,还有丰恒盐行的沈老板。
此行的几件差使中,顶重要的一件便是与这沈老板有关,若不是沈老板一定要让文定去一趟,还没有这扬州之行。至于究竟是何等要事须得用上文定,后情自有解说,此处说来未免累赘,容后再详加表述。
北人车马,南人舟楫,这似乎是天使然,又或是说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之人的生活习
,若是让那些北方
犷的汉子,在起伏不定的舟船之上挨过十数
,那腹中的动静必然也跟翻江倒海似的;若是让文定他们在颠簸的车马上赶路,准保也是要
去好几层皮。
上千里的路程,好在有长江这条黄金般的水道可以直通维扬城郭之下,文定他们大可不必奔波受苦,只须安安稳稳的坐在客船之内,一边欣赏着沿岸的山水风光,一边静等扬州的临近。
走水路比起在陆地上赶路不但要方便舒适的多,还可以让游子保有闲暇的心情与充裕的时光。
那沈立行沈老板也是一位颇有家学渊源的儒雅之人,一路上,文定与沈立行时常促膝谈,品诗赏词,倒也十分雅致。
徽州之地,于南宋之时曾出过一位儒学大帳─新安朱熹,乃是继先秦诸贤之后,又一位对后世之人影响深远的大儒,而朱子之学也成为徽州后世子孙世代相传的至理祖训。但凡是六经传注,没有经过朱熹论定认可者,父兄长辈或馆师是决计不予传授,子弟们亦不能习研,可见徽州子弟对朱熹的尊崇。
而徽州商人更是看重朱子之学,向来将其奉为无上准则,不但是生活上,就是经商之时也是如此。在这十几的水程中,文定由沈立行那里受益良多。
一路闲暇,一路畅谈,终于到了扬州的码头。
宽阔的河面之上帆影蔽天,舟楫穿梭,繁忙的景象与汉口镇码头极其相似,不过文定知道二者的不同。汉口镇由形成到扩展,全是出自商人百姓之手,所以汉口码头更多的只是为商民所利用,即便是如今那般兴盛,朝廷上连县衙也不曾设置一处,依然是隶属于一水之隔的汉县。
而扬州则不同,近两千年的古城,自古便是府衙之所在,附近的州县具是在其治下。再加上又有了这条贯穿南北的运河,自从它建成之初,便在历代朝廷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那些北上的船只,正是源源不断的为京畿之地输送着南方的粮食物资。是以扬州之地,历来也是为朝廷所看重,在这方面而言,汉口与之相比,可说是一为天上,一为地下。
文定在沈立行沈老板的陪同之下,步下舟船,登上了心中那仰慕已久的扬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