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和祖国的关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南华宣传部专门建了一个仓库来保存那些珍贵的映像,大部分的映像都不会公开,但偶尔出一点点也可以看出华人在南洋生发展的艰辛历程和不懈努力。??

南华开国后,和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南海上悬挂黄蓝两旗帜的船只也多了起来。

在上海、广州、汉口的码头上,南星轮船公司光明正大地打出了黄蓝两旗,越来越多的国内民众也知道,挂着那黄蓝两旗帜的是海外的华人。

如果在国内混得不好的话,可以到南洋去闯一番,这对那些郁郁不得志的青年人来说很有引力。

列强承认南华政府后,北洋政府也和南华建立了外关系。谈不上好,也谈不少坏,双方没什么仇恨,可以从平淡两字来形容。

两广在闹联省自治,关起门来搞建设,不理会别处的纷纷扰扰。在没有彻底打败东北土匪张和皖系势力前,现在主政北京的曹吴一时也没机会对两广动手。

两广和南华保持密切联系,而美华公司跟曹吴的关系还不错,于是北京政府和南华处在一种有点点复杂的微妙关系中:既有合作,也有提防。

对于那些大人物来说,突然冒出个南华,他们的心思有些复杂,毕竟“天下莫非王土”这类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从积贫积弱的国家里走出的一群人,却在西方人的后花园里,裂土为疆,扬威域外,和本土的糟糕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不让人心情有些复杂。

或许他们还没做好如何和南华打道的心里准备吧?

北京,吴佩孚的府邸。

吴佩孚心情复杂地看着面前的犹太人小嘉道理,今天小嘉道理是以南华商务参赞的身份来上门拜访的。

事实上,南华在中国的使馆就在原来的美华公司挂多一块牌子而已。美华公司的不少雇员临时多了个南华商务部参赞的名义。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南华政府很穷,没办法像其他列强一样,从国内派来一本正经的外官,然后正儿八经地修建富丽堂皇的使馆,耀武扬威。

南华政府发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使馆(或者美华公司)的命令就是,拉人。宣传南华,把国内的知识分子、商人、破产工人、农民移民到南华去。

他们从国内拉人都来不及呢,那有多余的人口派到祖国去呢。这种状况是非常不伦不类的,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对美华公司死忠的雇员,大部分的员工都不能分辨中国人和南华人的区别。

南华外部发给他们的指示更让人哭笑不得:在南华就是南华的中国人,在祖国就是祖国的中国人。

“吴将军,你怎么不说话啊?”小嘉道理笑问道。

“南华到底是怎样的?”吴佩孚问道。

“抱歉,我也没去看过,不过听说很热。”小嘉道理笑笑,又正道“按我理解,南华其实是一家比较大的公司。我个人认为,至少我的身份没变,还是一个商人,追逐利益的商人。当然,也会吴将军的好朋友。我手里有些好货,不知道吴将军有兴趣不?”

“什么好货?”吴佩孚道。对于小嘉道理的话,他不置可否。

小嘉道理是个神通广大的军火商,吴佩孚多次向他购买了大批军火,效果还不错,曹吴的新直系如中天也跟小嘉道理的提供的军火分不开。

特别是吴佩孚,现在被认为最能打战的将军,不少人都认为他是统一国家的有力人选。

见吴佩孚来了兴趣了,小嘉道理微微一笑“棉兰造!刚刚打完荷兰人,还热着呢。机,大炮,应有尽有,价钱便宜!”

“哦!他们打败了荷兰人,据说连荷兰人的海军都打败了,真不简单啊!”吴佩孚刀子般的目光落在小嘉道理的脸上,他心里隐隐对南华军有些不服气。

“打仗的事情我不懂,我只知道这些东西对吴将军有用,而我可以赚钱。不瞒你说,现在南华穷得叮当响,军队的武器刚用完没多久就拿去换钱了。

不仅是你,我还要跑多几家呢?东北的张大帅,还有浙江的卢大帅,我都要去跑一趟。”小嘉道理半是开玩笑道。事实上,美华公司和其他诸侯也保持商业往来,只是易比不上吴佩孚这个大客户而已。

吴佩孚也知道这点,不仅是美华公司,所有军火商都是这样做的,他吴佩孚不也和其他军火商勾搭吗?

对于美华公司的产品,吴佩孚还是信得过的。小嘉道理也不像别的军火贩子动不动就狮子张大口,吴佩孚对此很意。、“这是样品,棉兰造,仿德国瑟,比汉造好多了。”小嘉道理从随从那里拿来一只棉兰步,递给吴佩孚。

“好!”吴佩孚把玩一会儿,赞道,他对军械一点不陌生。

“那是当然。管都是美国进口货,大公司出品,质量保障,不然怎么打败荷兰人呢?这次价钱就按照汉造算吧!我手里有5万支,你要我就全部给你。一次付款,打九折,再送100万子弹。”小嘉道理有些痛道。

现在南华的物资自身都不够用,南星轮船公司的船只北上的时候,船只经常又多余的运力,基本上南华有什么值钱的,能换钱的,美华公司都装上船,运回大陆,然后载着人口或者其他物资,地返航。

南华军开始退役,除了保留10万陆军,5万由二线部队改编而成的警察,其余的士兵都下军装,变成南华的建设者了。

因此南华军中腾出不少武器弹药,包括此前缴获荷兰人的武器,有十多万支步,机、大炮也不少。

与其把这些武器放在仓库里,占空间还不如拿去换钱,搞建设。当然,南华对土著势力的打击不会停止,不过确实不会发生大规谋的战事了。

军方保留一部分武器,就把剩下的武器拿去卖了。

觉小嘉道理的态度有些急切,吴佩孚没有立即表态,又问道:“那,我需要飞机,不知——”

“没问题,你要多少?”小嘉道理快道。

“要不你送我10架吧!我帮你买下所有的军火。”吴佩孚道,他越来越觉到飞机的重要了,既然有现成的干嘛开口要呢。

小嘉道理微微一愕,看了看吴佩孚。

吴佩孚目光平静,一丝波动也没有。

“吴将军,你不去经商实在太费你的才能了。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小嘉道理叹道。

南华空军有两百多家飞机,战争结束后,有一百多家飞机退役,被大肆卖,被用来改装成农业飞机、飞行学校教练机、邮件航空公司运输机。

挤出十架飞机送给吴佩孚足足有余,反正就算不用来做人情,再过几年也老掉牙了。

“吴将军,除了谈生意,我们还希望你帮点小忙。是这样的,南华的情况,你也知道,我的大老板想从大陆纳移民,去开发南洋,毕竟华人在南洋还是少数,是应付那些土著人没有足够的人口是不行的。

现在大陆的情况有些,很多人都吃不,我们准备组织华人移民,让他们去南华谋生。如果有你的支持,我们的计划会顺利得多。我想,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小嘉道理坦诚道。他是个犹太人,但现在越来越溶于美华公司了。南华对华人人口的重视让他不得不打起神。

吴佩孚想了一下,觉得没什么不妥,点点头道:“可以。不过我们要监督。”

“没问题。”小嘉道理保证道。心里暗想,吴佩孚可能是顾忌南华以招工的名义在国内扩充兵力,心里笑笑,没说什么。

有了吴佩孚的应允,事情就好办了。至少南华不仅可以在两广地区招工移民,也大大方便在北方知识分子,还有一些有冒险心的地主老财。

吴佩孚一直派人监督,免得小嘉道理有什么谋。不过至始至终,美华公司都规规矩矩,他们才没那个功夫去搞小动作呢。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