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庞大需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徐锡麟死后,经过辛亥革命的闹腾,现在徐家兄弟基本上淡出了革命,把力集中在教育、商业、医疗等方面。
徐家兄弟跟光复会的其他成员关系密切,如果徐伟能下南洋的话,那么江浙光复会里受徐锡麟影响的其他同志也会随着下南洋。
徐锡麟和秋瑾在光复会里拥有庞大的资源人脉,一般来说,家里一人入光复会,儿子兄弟姐妹也加入光复会,特别是徐锡麟和秋瑾担任教师,他们教过的学校也成为光复会的分子。
在浙江,基本上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很光复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集程度,也只有南华里充斥着大量的台山人可比了。
夜深凉如水,窗外不时地传来夜虫的鸣叫。吕碧成抬起头,看着桌的信稿,心里冷静无比。
她抬头看了看,墙壁上的大挂钟,都两点多了,余明钰还没有回来,心里有些淡淡地遗憾。
今天可是他们相聚的第一天啊,从白天到现在,短短不到一天里,捅破彼此间最后一层纸,确立关系,受命于南华,得了大笔经费,给故友写信,所有的事情就像是电影的片段一样,飞快地转。
一天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真是难以相信。
躺在上,
糊糊,吕碧成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余明钰依旧没有回来,她收拾一番,赶赴教育部上班。
接她上任的是一名女孩子,名叫小兰,从棉兰调过来的,毕业于槟城的振华学校。
吕碧成有些惊讶,问道:“小兰,像你这样的女孩子出来工作,多吗?”
“多的。我们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她们毕业后不是进入政府部门就是去了企业公司,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可以养活家里。”小兰一脸骄傲道。
“是啊!女孩子也可以做大事的。”吕碧成点点头,鼓励道。她还没体会到,最本的原因是南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如果把人口一半的女放在家里做家务,实际是对资源的极大
费。”这话是司徒南说的,为此他还费了不少口舌去说服那些不算老古董的顽固,让他们允许家里的女孩子抛头
面,到社会去工作。
吕碧成对小兰的表现很意,暗暗点头。这个小姑娘就是伍连德说的负责财务的会计,脑子里闪过培养小兰的念头。
小兰一脸崇拜地看着吕碧成,成干练的吕碧成身上的气质风度让她折服,而且还当上了大官呢。
南华的教育部次长,这可是开了南华女人从政的典范。
“这些信你帮我拿去寄。”吕碧成吩咐道。
“好的。”小兰从吕碧成手里结果一叠厚厚的信,了一句道:“吕先生,若是赶时间的话,可以用电报。电报房就在不远处,平时这里的公务往来一般都用电报,非常方便快捷。”
“这会不会太花费了?”吕碧成有些犹豫道,电报可是按字收费的,非常昂贵。
“呵呵。”小兰轻轻一笑,解释道“这个不用钱的,我以前在棉兰工作的时候,处理过公务信函,都是直接用电报发的。在这里,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这样啊!”吕碧成想了一下,信里没有什么机密的东西,而且自己邀请光复会同志也是伍连德建议的,她点点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普通人传送如此多的信息要花费不少,但运用公共资源就不同了。
看来,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情况,高效、准确,真是南华的办事模式啊,吕碧成心里想道。
不多时,而线路的另一端,徐伟走进电报局,接到几张密密麻麻的电报后,不由得脸愕然。
“徐先生,这是你的电报,请签收。”电报局的工作人员好奇地打量着徐伟。
一般的电报都是寥寥几个字,除了政府机构和大型的外国公司,几乎没人把电报当成信来写。
从遥远的地方,占用宝贵的线路,发了那么多文字,给他发报的人一定很不简单。
想到这里,那工作人员不由得撇了撇那碟厚厚的电报,可惜,他不是发报员,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徐伟签了字后,马上浏览起电报,越来心里越是震惊,刚走出门口,马上又急急忙地走进电报局,给弟弟徐锡麒、徐徐锡骥和嫂子王振汉发报,让他们赶来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