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就是让我惊叹的地方,”布克说,“中国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似乎比西方人更热衷于了解世界,像《大国崛起》这样的学术著作,居然也能在中国畅销。”周赫煊叹说:“中国人已经封闭落后太久,再不睁眼看世界,就彻底没救了。”布克笑道:“所以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看好,我在美国和欧洲都居住过,也曾去过
本和印度。似乎只有
本人,才有中国人这样对知识文化的狂热。而印度则很糟糕,那边的知识分子有些……怎么说呢,有些不思进取。”
“布克先生是研究农学的?”周赫煊问。
“是的,”布克说,“中国的农业还很落后,而且像江南水乡和西南山区,也没有机械化耕种的条件。我考察中国农村多年,甚至没见过一台农用拖拉机。”周赫煊说:“那是因为拖拉机使用柴油,不仅机器昂贵,燃油费也用不起。大地主倒是有钱,但他们宁愿多雇几个长工,也比使用机器划算。”
“确实是这样。”布克苦笑。
周赫煊问:“为什么不制造一种,主结构为木质,辅以少量钢铁配件,以人力为动力的机器呢?比如小型的稻谷收割机,玉米粒机。”布克若有所思:“你的想法似乎可行。”周赫煊当即拿出纸笔,凭印象画出人力收割机,指着机器说:“这是人力踏板,用脚踩
踏板,来带动履带运转机器。农民只需要将稻穗放在
粒轮上,便可轻松地收获稻谷。而且这种机器很轻便,两个成年人就能抬动,非常适合小农经济的中国。”
“天才般的设想!”布克看得眼睛发亮。
周赫煊却突然沉默了,因为他联想到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一旦人力收割机得到推广,以前需要六个长工干的活,现在两个人就能搞定。地主倒是省钱省时了,穷困的农民却愈加穷困,因为机器的使用必然导致部分人失去生计。
从长远而言,这属于社会发展的阵痛。但真正设身处地,却让人触目惊心。
就拿民国的手工业来说,由于西方工业产品的冲击,大量手工业从业者致贫,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布克却不管那么许多,逮着周赫煊询问人力粒机的详细情况。
周赫煊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仅知道大致的工作原理,具体细节和配件,需要求助机械专家才行。特别是粒轮的设计,铁环安装太稀,会导致稻穗
不尽,安装太密,又有可能卡住机器,必须经过反复试验调制。
接下来的三天,周赫煊都待在旅馆里。跟布克讨论农业,跟赛珍珠讨论文学,直到城中的完全平息,他们才乘坐火车返回上海。
第125章【建厂】周赫煊返回上海后,没有去投旅店,而是直接来到徐志摩家。反正这里客房多,空着也是空着,而且还有厨子和佣人伺候。
这天正是周末,徐志摩在家休息。
一见周赫煊,徐志摩就关切地问:“明诚,我听说南京发生了,你没事吧?”
“别说了,一言难尽,”周赫煊苦笑道,“我给你介绍两个朋友,金陵大学农学教授布克,这是他的子珀尔,也是一位作家。”徐志摩热情好客,与赛珍珠夫妇握手道:“两位好!”
“徐先生你好,我中文名叫赛珍珠。”赛珍珠笑道。
徐志摩惊讶道:“珀尔女士的中文说得真好。”
“我们一直住在中国。”布克解释说。
周赫煊就跟在自己家一样随意,坐下端起茶杯问:“小曼呢?”徐志摩说:“她跟朋友打牌去了,可能晚上才回来。”周赫煊没再打听,坐在沙发上慢悠悠喝茶。倒是徐志摩和赛珍珠聊得很,赛珍珠还拿出她的《大地》初稿,徐志摩看了大为赞赏,称这是一部中国农村的
漫史诗。
漫史诗,往往意味着
离实际。
众人闲聊片刻,突然又有人来造访。
来者名叫张嘉铸,大约二十四五岁,去年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回来。他是徐志摩前张幼仪的八弟,年初在上海创办了新月书店(大股东),专门出版销售新月派诗人的作品。
徐、张两家说来也奇怪,明明徐志摩抛弃子,已经跟张幼仪离婚了,但相互之间却走得很近。
徐申如上个月还给前任儿媳在上海买了洋房,张嘉铸又成天跟前任姐夫混在一起,这些人往起来也不嫌尴尬。
“禹九,你怎么有空到我这里耍?”徐志摩笑问。
张嘉铸没好气道:“我成天都有空,闲得只剩下时间了。”张嘉铸确实有资格闲,他家也是大土豪。
张润之一共12个子女,老大是上海油霸,著名企业家;老二玩政治和学术,乃国社创始人,新儒学四大金刚之一;老三搞金融,后世被誉为现代中国银行之父……
张嘉铸排行老八,虽然此刻还没啥出息,但也哈佛毕业,后将成为知名实业家。
徐志摩笑道:“我给你介绍一下,禹九,这位是周赫煊周先生……”张嘉铸属于急子,没等徐志摩说完,便拍手说:“原来是周先生,我读过你的诗,久仰久仰!周先生也搬来上海了?”
“我是来找人合作做生意的。”周赫煊道。
“什么生意?”张嘉铸都还没明白情况,就拍
脯说,“可以找我合作啊。”周赫煊好笑地拿出内衣样品:“肚兜生意。”张嘉铸拎起内衣看了几眼:“这好像是新式内衣,
漂亮的。”赛珍珠夫妇也被
引过来,布克观察说:“这些都是活扣,似乎比美国的新式内衣更方便。”
“而且样式也好看。”赛珍珠补充道。
张嘉铸哈哈笑道:“小妹肯定喜,要不把她也拉进来参股。”张嘉铸口中的“小妹”,是徐志摩的前任小姨子张嘉蕊,学服装设计的,过几年就会成为民国各种选秀场的评委,知名社会活动家。
周赫煊眼珠子一转,笑问:“禹九老弟,你真打算入股?”
“那是当然,新式内衣多新鲜啊,年轻人就该尝试新事物。”张嘉铸说。他从小不愁吃穿,没有体验过人生疾苦,做事全凭自己的喜好。
“那好,我们现在就去找徐伯父,他也打算投资。”周赫煊立即起身。
“走吧,说干就干!”张嘉铸颇为赞同周赫煊的雷厉风行。
等两人离开后,徐志摩都还没回过神来——怎么初次见面才几句话,就已经谈成合作了?
道理很简单,周赫煊不放心徐申如,把张家也拉进来便足够。两家虽然关系好,但自从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便已产生了裂痕,张家对徐家怨气十足。
也就张嘉铸这个愣头青,才会颠
颠跟在徐志摩
股后面跑。
周赫煊和张嘉铸的造访,让徐申如有些意外,等想明白后又哭笑不得。说实话,他家大业大,本看不起那点肚兜生意,更不会从中做手脚玩猫腻,嫌脏手!
唉,由他们年轻人去折腾吧。
徐申如是用看待晚辈的态度,非常耐心地和周赫煊、张嘉铸谈合作。甚至吃点亏也无所谓,就当是对张家的补偿,谁让自己儿子抛弃子呢。
内衣工厂的地址暂定浦东,上海背靠海路,内连长江,方便进货出货,而且工人也更好招聘。
徐申如出资2万,负责原料供应和生产,占股30%;张嘉铸出资2万,负责销售和管理,占股30%;周赫煊出资2万并提供专卖权,负责宣传舆论,占股40%。
徐申如和张嘉铸其实不用亲自过问,两家都有各自的专业人才,随便派几个人来管事即可。
接下来半个月,周赫煊、张嘉铸二人都在地跑。他们属于商界新手,跟着专业人士瞎起哄,看热闹的时候反倒更多。
徐申如神通广大,厂房还没选好,他就已经运来两百台纫机,又紧锣密鼓地招聘、培训工人。
上海在民国初年属于轻工业核心基地,各种厂房公司多不胜数,尤以纺织业为最。
一战期间,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纺织业繁荣空前,随便建个厂都能大赚特赚。但到了1921年后,西方和本商人卷土重来,再加上中国纺织业供大于求,市场瞬间就崩了。就连张謇的厂子都连年亏损,其他人更不必提——20年代的抵制洋货运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周赫煊现在搞内衣厂,开局就有两个优势:一是纺织业竞争烈,导致棉、纱价格低廉,原料成本低;二是前些年大厂倒闭,导致无数工人失业,现在把工人招来随便培训几天就能上岗。
甚至连厂房都是现成的,盘下一家倒闭纱厂,经过简单装修布置,不到半个月便可开工。
第126章【剪发】“气死我了!真是一群老顽固!”张嘉铸骂骂咧咧地走出饭店,他利用大哥的关系,请了些外地商人吃饭喝酒。目的自然是推广新式内衣,发展外地的经销商,结果那些商人“闻肚兜
变”,
本没有一人愿意代理销售。
周赫煊笑着安道:“好啦,你就别气了。他们不愿合作实属正常,毕竟这玩意儿太过惊世骇俗。”
“那怎么办?我们第一批内衣就快生产出来了,总不能烂在仓库里。”张嘉铸说。
周赫煊道:“先一步步来。上海的风气最为开放,我们在上海的内衣店即将开张,等把广告打出去,情况肯定会慢慢变好的。”张嘉铸脑子里灵光一闪,说道:“现在天运动闹得最
烈的地方,当属武汉。不如我们去武汉,找那边的妇女协会合作,新式内衣一定能够得到顺利推广。”
“不妥。”周赫煊连连摇头。
妇女协会的水太深,其中原因不便明说。反正只要周赫煊掺和进去,过两个月就会被扣上红帽子。武汉那边整天玩
奔的女权斗士,有一小撮实为国
暗中指使,专门用过
言行来歪曲妇女解放运动,最终目的乃是抹黑我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