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玲以此为原型写出小说《戒》,把国女英雄塑造成贪恋男女之情的无知女人,实在是对抗烈士的莫大侮辱。

不但是郑萍如国,她的父亲郑英伯数次拒绝寇拉拢,在女儿牺牲不久就忧愤而逝。她的哥哥郑海澄、未婚夫王汉勋都是中国空军飞行员,在1944年的空战中先后牺牲,可谓门忠烈,这样的女子怎容污蔑?

第919章【蜀道菜花黄】二月份,蒋介石亲自去广西了,因为那边的仗打得实在太难看。

所谓的什么“昆仑关大捷”,那都是宣传起来哄老百姓高兴的,属于整个桂南会战中唯一的亮点。

真实情况是,国军以优势兵力反攻南宁,由于昆仑关在南宁以北,因而双方首先战于此。数万中央军锐向昆仑关发起进攻,而关上的寇只有800人,猛攻40多天付出惨重代价才终于拿下昆仑关。

更扯淡的来了,此时寇援军已至,迂回到国军第37集团军左翼。奉命驻守昆仑关的第2军军长李延年,由于被军切断后路,只能放弃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昆仑关。第2军第9师一头撞进寇的口袋阵,直接被打得溃不成军,师长郑作民亲自端着机突围,官兵们打完仗才发现师长阵亡了,连忙派骑兵回去把郑作民的尸体找回来。

两个多月的仗,白打了!

蒋介石还没到广西的时候,白崇禧和陈诚就被下来,换张发奎接任前线总指挥。等老蒋亲至,立即将白崇禧和陈诚降薪留职处分(两人都被降为二级上将),38集团军包括总司令在内共有八个将官被撤职查办,37集团军总司令被移军事法庭,第2军第9师直接被撤销番号(改名“无名师”)。

这仗打得老蒋都觉丢人啊,中国方面不管是兵力还是火力,甚至是空军(超过半数的中国战机被调往桂南战场),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结果打了两个多月,中央军锐损失惨重,就一个“昆仑关大捷”还是3换1拿下的人头。

好吧,只能说中国军队在战略上获胜了,破灭了军对中国彻底封锁的意图,具体战绩本就没法细看。

最扯淡的是,蒋介石的行程被寇摸得一清二楚,接连三天被机轰炸了四次,老蒋的侍卫都被炸伤了12人。不用说,肯定是广西这边有汉告密,而且职务还非常高。特别是21那天的轰炸,老蒋当时在荒郊野外、群山之中啊,机居然能准确找到他的住处。

相比起打得一塌糊涂的桂南战场,反而是慌丢掉广州的余汉谋知而后勇。军出动7万兵力进犯粤北,以配合他们在桂南的攻势,而余汉谋手里只有12万人,且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余汉谋依托粤北大山艰苦抵抗。当得知一部军离开广东支援桂南后,余汉谋立即发起全线反攻,取得了广东战场的第一次大胜。……农历节刚过,周赫煊就被冯玉祥拉着去成都,同行的还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老舍。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的时候,周赫煊不在国内,但去年也被邀请加入了,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名誉理事的职务——除了周赫煊,周公、孙科和陈立夫也是名誉理事。

这个组织在全国有数十个分会,主要工作为:领导抗宣传、救济贫苦文人、营救进步人士等等。

前线真刀真打得烈,文艺战线同样也不轻松。比如军经常组织汉,以曲艺、相声、评书、歌曲等形式,向底层百姓宣传中亲善思想,这些表演时常还夹着荤段子,颇受群众的喜

文化软刀子有时比真刀子更可怕,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老舍就拉来一帮相声艺人,他亲自动笔写相声,跟文化汉们打相声宣传战。甚至老舍还亲自上场,拉着梁实秋一起说相声,传出梁实秋有独门绝招的笑谈。

其实梁实秋本不会说相声,被赶鸭子上架参加表演。他们接连演了两晚好几场,第二天晚上结束时,老舍不小心把梁实秋的眼镜打落了,梁实秋顺手就接住眼镜。两人的无意之举正好配合了表演,观众还以为他们是故意的,摔接眼镜是箱底的独门绝活,全场观众顿时大喊:“再来一回,再来一回!”从此,文学家梁实秋就成了一名相声演员,经常接到各团体单位的演出邀请。

汽车经过青木关时,正逢有人在卖烤红薯。

冯玉祥顿时喜道:“嘿,有烤地瓜,我小时候在北平经常吃。”老舍笑道:“巧了,我小时候在北平也常吃地瓜。”

“那还等什么,下去买几个,”冯玉祥迅速打开车门,三两步走到摊位前,回头对周赫煊说,“明诚老弟,我给你挑个大个儿的!”周赫煊乐道:“我自己挑吧。”三人就这么像乞丐一样,蹲在摊位前集体啃烤红薯。

啃着啃着,冯玉祥说:“不如我们写一首批判汪兆铭卖国的诗,看谁写得最好!”自从“汪密约”曝光后,全国舆论一片骂声,2月初延安还召开了讨汪大会,共号召全国人民进行讨汪运动。

老舍赞同道:“周先生起个题目开始作吧。”周赫煊指着手里的烤红薯说:“就以烤地瓜为题如何?”老舍张口就来:“呜呼汪兆铭,不如地瓜香!”

“哈哈哈哈哈!”周赫煊和冯玉祥爆笑不已,老舍经常跟冯玉祥一起玩耍,这是在学冯玉祥写“丘八诗”呢。

冯玉祥催促道:“明诚老弟,你来接下句。”周赫煊接着老舍的前两句诗往下写:“何止味不香,汉臭熏天!”

“我来接,”冯玉祥连忙说,“苍蝇臭味投,巴掌全打死!”

“好句,好句!”周赫煊和老舍由衷赞叹。

吃完烤红薯,三人继续前进。半路上,老舍看到漫山开遍油菜花,于是说:“要不咱们就以菜花为题吧。”冯大诗人欣然同意,等车开到隆昌时,他竟已经写出100多行:“时当二九天,蜀道菜花黄。灿烂真悦目,风来阵阵香。此花有傲骨,胆敢战风霜。前方正抗敌,汪贼竟投降……呜呼!汪兆铭,心肝尽丧亡!呜呼,汪兆铭,不如菜花黄!”周赫煊和老舍读罢,竖起拇指赞叹:“好诗!”对冯玉祥来说,一百多行的长诗能写成这样,已经非常难得了。

经过周赫煊和老舍的反复琢磨,并帮冯玉祥修改了几处字眼,这首长诗被取名为《蜀道菜花黄》,准备回重庆以后就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第920章【作家宣传养】战时的成都,依旧是那么悠闲,似乎大轰炸也不能催快这座城市的脚步。

周赫煊三人驱车刚到城门口,就已经有不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后简称“文协”)成都分会的先生在此等候了,老舍下车逐一给周赫煊做介绍。

周文,四川人,1932年加入共,曾任左联组织部长,现任文协成都分会总务部主任,马上就要去延安主办报纸,后出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

李劼人,四川人,作家,实业家,代表作《死水微澜》,现任文协成都分会总理事,新中国建立后任成都市副市长。

陶雄,江苏人,剧作家,北师大外文系毕业,现任文协成都分会常务理事。

陈翔鹤,四川人,1939年加入共,沈从文的好基友,现任文协成都分会理事。

叶圣陶、朱光潜……这些有名的就不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厉歌天。

厉歌天,河南人,笔名牧野,叶圣陶的女婿,文协成都分会理事,会刊《笔阵》编辑,现在的身份是作家,新中国建立后改行当电影编剧。但他的本职是轰炸机飞行员,并担任飞行教官,曾多次执行轰炸任务,去年因病休养闲着写文章。

直到1943年,厉歌天的疾病终于痊愈,并回到部队接受陈纳德的指挥。他一边当空军打仗,一边当随军记者写文章。有一次,美国记者麦克摩尔随军出发,驾驶员董世良介绍说,厉歌天也是随军记者。飞机升空后,两个记者聊得正开心,董世良突然要上厕所,厉歌天马上接替去做驾驶员,把麦克摩尔看得一脸懵,忙问中国空军的随军记者是否必须要懂开飞机。

“周先生!”

“冯将军!”

“舒先生!”

“……”众人纷纷上前问候,提得最多的,就是周赫煊前不久才出版的《黑土》。

当晚,大家在成都城内举行了庆祝文协成立两周年的文艺晚会,第二天上午又是座谈会。周赫煊、冯玉祥和老舍分别致辞讲话,随后讨论今年的文艺救国工作,并重点探讨了小说《黑土》中的抗思想。

下午,周赫煊和文协成都分会的主要成员们,一起来到成都郊外的养场。

这座养场是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共同创办的,地址距离中央大学的牧场不远,早在去年10月底就已经开始孵蛋养

冯玉祥虽然在农林部被架空,但他却不忘自己科学养推广小组组长的身份。事实上,他拉着周赫煊来成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宣传养,刚进养场他就对众作家说:“这里的养是科学养,成本低,产蛋多,长得快,对老百姓大有好处。我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回去写文章多做宣传,争取把那些有钱人都引过来学养。”朱光潜糊道:“养还讲科学?”冯玉祥哈哈大笑:“朱先生,这你就不懂了,不管工业农业,搞生产就要懂科学。”养场的负责人首先带他们去看蚯蚓培育池,解说道:“我们共挖了十口池子,靠人畜粪便堆肥,足以提供数千只常消耗。”只见池子里密密麻麻全是蚯蚓,爬来爬去能把密集恐惧者看得头皮发麻。

陶雄笑道:“这还真是个好主意,蚯蚓又不花钱,用来养费粮食。”养场负责人说:“不仅节约粮食,用蚯蚓辅以少量粮食喂,比单纯吃粮食的长得更快,下蛋更早更大个。”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