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平民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争取让更多的学龄儿童和低文化人群获得知识。

民众教育产生于北伐时期,学者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它是失学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有文化基础人群的继续教育和进修——相当于扫盲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其实从清末开始,全国便开始出现类似希望小学的简易学堂,由当地士绅名捐款筹办。授课内容有修身、识字和珠算,也即德育、语文和数学,想法跟周赫煊差不多,同样免收学费并发放书本。

此外还有天学堂、贫民半学校等等,都是为贫寒子弟扫盲而设。

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虽然不给力,但民间人士的办学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中华民族能几千年屹立不倒,和崇尚教育是分不开的。看看后世印度的教育情况,就知道国家之间的差距多大。

天津有个民间教育家叫林墨青,他在晚清时期就办了6所免费小学(男校),后来又联合官府、士绅兴办起11所女子小学。但这类学校往往办不长久,捐款跟不上就只能停课,造成许多孩子二次失学。

顺便一提,这位林墨青老先生已经64岁了,虽然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但还是被张学良邀请来担任“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天津分会”的名誉会长。

今天第一堂课是数学,老师叫张彦,毕业于省立天津师范中学。张彦虽说已经当老师,其实年龄还不到20岁,也是贫寒出身,因为师范学校免学费才能继续接受教育。

“我们上一堂课,把100以内的数字学完了,今天来教同学们加法。加减法可是很有用的,平时买东西会用到。学会了加减法,以后做工也能算清工钱。今天要学的就是1+1=2……”就在数学老师上课时,教室外渐渐来了一些闲人,他们趴在窗外议论纷纷,似乎对张彦很不。甚至有人催促张彦早点下课,换皇妃老师来教,他们都是来看皇妃的。

冯庸从杂物间探出头来看了看,鄙视道:“一群愚民!”

“呵呵。”周赫煊无奈苦笑。

好不容易等到文绣上课,那群闲汉终于动起来——“真是皇妃啊!”

“这刀妃长得也不好看,难怪皇帝要休了她。”

“不是休,是刀妃主动跟皇帝离婚的。”

“不守妇道,不守妇道。”

“是啊,一个女人整天抛头面,以后咋嫁的出去。”

“……”文绣站在讲台上,听着教室外嘤嘤嗡嗡的声音,她心里早已经烦透了。天天被人当猴子围观,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突然间,又有一大群人出现在学校,都是来搞事的。

这些遗老遗少估计知道课程表,居然踩着时间点跑来,站在教室外又开始大声辱骂。内容肮脏不堪,难以入耳。

一个穿着绸衫的老头大喊:“堂堂皇妃,离经叛道,此乃中华之辱!”

“贼妇,你背叛皇上,该当下十八层地狱!”另一个留辫子的家伙喝骂。

“看她那三角眼,薄嘴,就知道是个毒尖酸之辈。一辈子当娼妇的命,还有脸做教书先生,简直误人子弟。”这人骂得更狠。

没听几句,周赫煊就语气冰冷道:“抓人!”十多个警察蜂拥而出,他们都收了周赫煊的好处费,办起事来自然有动力。一个个手提警,逮见人就暴打,包括那些看热闹的闲汉一起打。

“警察杀人啦!”

“你抓我干什么,我又没犯法!”

“抓的就是你,扰教学可是大罪,毙你都可以。”

毙?我就看热闹的。”

“全给我抓走,不想坐牢的就20大洋罚款!”

“救命啊!”

“想跑,再跑就开了!全部蹲下!”什么叫以恶制恶?

这就是。

跟那些家伙讲道理是讲不清的,不打一顿不长记

冯庸见到那些人的狼狈样子,乐得哈哈大笑。

周赫煊说:“走吧,别耽误学生们上课。”或许是周赫煊年不利,文绣的事情刚刚顺利解决,结果城北那边的希望小学又出事。

城北那所学校,是一所废弃小学堂改建的。校长叫王梓琪,清末的落第秀才,他找周赫煊抱怨道:“周先生,学生都快走完了,再这么下去,我这校长就要当光杆司令了。”

“说说吧,怎么回事?”周赫煊无语道,破事咋就那么多呢。

王梓琪讲述道:“我那里有个学生叫周杭,父亲是被毙的杀人犯,母亲做了最低等的娼,靠皮钱勉强养活家人。本来好端端的,其他家长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集体跑到学校抗议,要求把周杭开除。”

“关他们事啊!”周赫煊爆口说。

“他们说害怕自己的孩子,跟杀人犯的儿子做同学会被带坏,”王梓琪惋惜道,“那个周杭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放在古代也算神童,说不定还能考状元。我惜才不愿开除,结果好多学生退学,都是家长们闹的。”周赫煊说:“这种事应该基金会秘书处下属的学务办处理,你怎么来找我?”

“学务办争议很大,有的认为该开除,有的坚持不能开除,”王梓琪叫苦道,“我去找冯会长,他又让我来找你。”

“这个冯老五,倒是会推卸责任,”周赫煊想了想,说道,“这事我来解决,你先回去吧。”周赫煊怎么解决?

当然是登报制造舆论,反正《大公报》正愁销量长得不快,是时候制造尖锐话题了。

《大公报》第二版的专题新闻就叫做——杀人犯和娼的儿子,究竟有没有权利接受教育?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