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当即答应道:“这种事我当然要加入,每周一篇政论文章,定然按时保质地送到。”

“如此,谢过了,”胡适高兴地说,“有明诚的醒世文章,必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胡适此人虽然在政治上很天真,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他的观点非常理且正确。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只想着依靠美国和国联解决,却迟迟不肯跟涉。

当时本内阁还没有偏向军方,主动提出五项谈判原则,大致上想要把东北恢复到“九一八”以前的状态。按照本内阁的要求,虽然中国会失去部分利益,但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胡适多次写信给宋子文,主张及早跟本人涉。但南京国民政府就像一头鸵鸟,把脑袋扎进沙子里,既不敢对宣战,也不敢跟本谈判,白白费了大好的外时机。

事实上,只要当时中国和本达成外协议,那么就在法理上站稳脚跟。即便本内阁反悔,中国这边说起话来也更硬气,会导致本的国际外状况更加险恶。

这是个很扯淡的事情,不知道中央政府当时在想什么。

前些子,国际太平洋学会预定在上海举行,胡适被推选为会议主席。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胡适决定延期举行会议,后来经过仔细考虑,又决定不延期。胡适认为,“因为本次太平洋会议是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提出中国事件供讨论”,他想利用会议谴责本的无行径。

可惜一群国际知识分子开会,本翻不了天,顶多也就起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同情心。

周赫煊也是接到会议邀请了的,不过会议期间,他跟随张学良去了锦州。

对于张学良,胡适在文章里是如此评价的:“东北的沦陷,虽然不是那一个人应负全责,然而张学良先生以军政两方的全权领袖资格,负的责任最重最大,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少年的得志,几乎完全毁了他的身体和神……以身败名裂的人,妄想支撑一个不可终的危局,将来再要寻一个可以从容下台的机会,怕不容易得了。”周赫煊送走胡适,摊开纸笔开始烟思考,良久动笔写下标题——本政治的二元属以及关东军的东北扩张计划。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菊与刀》一书虽然全面阐述本,但许多细节不可能写清楚。

既然胡适创办了《独立评论》,周赫煊正好借助这个平台,深入剖析本各国的情况。每篇文章写一个方面,几年下来,至少能给中央政府那些官老爷们提供点抗战参考意见。

第450章【文章】东北腥风血雨,关内争斗不休,奉化乡下却犹如世外桃源。

下野回老家的蒋介石,似乎完全不理会国际国内的纷争,整天游山玩水过得好不快活。他在1月1号的记里写道:下午与及大伟往奉化城北游行,天朗气清,颇得一时之乐。又在1月2号的记里写道:上午祭慈神后与等往游妙高台、雪窦寺。下午下山游仰止桥中山亭观瀑……

只在1月上旬,蒋介石就外出游弋了五次,期间总结自己的政治斗争经验,全部都记录到记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蒋介石跟外界彻底隔离,他甚至把部分侍从室搬到了溪口老家。

侍从室,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再过几年,蒋介石的侍从室就能让人闻风变。

蒋介石此人嗜权如命,大小权利都要一把抓,遇事喜独断专行,谁来劝都没用。他曾多次说:“我的决定就是命令,不要再在行政院讨论。”用陈布雷的原话来讲:(蒋介石)处理国事如同处理家事,事事都要亲自处理。

这种如同皇帝的独裁统治,就需要身边有一个机构为他办事,为他谋划,为他控制人事和收集情报,还要为他提供安全警卫保障,于是“蒋介石侍从室”诞生了。

“蒋介石侍从室”是一个畸形怪物,从3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所有政府部门的太上皇。有点像雍正的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用谕旨的形式对各部门和各地官员发布命令。

清晨,农家小院。

蒋介石正在陪大病初愈的宋美龄散步,侍从副官李大伟默默跟随,周围还站着一些负责安全的侍卫。

在院子里走了几圈,蒋介石坐在石凳上,说道:“今天有什么消息?”李大伟立刻拿出一封电报函:“苏联再次提出,希望能够用大公子换回牛兰。”

“大公子”就是蒋介石的儿子尼古拉同志,如今在莫斯科兵工厂担任政治军事课老师。而“牛兰”本名雅各布·鲁德尼克,则是共产国际联络部中国站的创立者,前不久刚被国抓捕关押。

苏联用蒋介石的儿子换回共产国际中国总联络人,这对双方来说都似乎是划算的买卖。

蒋介石拿着电报看了片刻,吩咐道:“不予理会。”

“是。”李大伟立即记录“圣谕”。

蒋介石想起那个不省心的儿子,心中颇为慨,闭眼道:“继续说。”李大伟又拿出一份文件:“南京政府那边,第五次发电邀请总座回宁主持大局。”

“不急,慢慢来,时机还未到。”蒋介石说。

李大伟又拿出一份电报说:“东北密电,溥仪已经选出了新的皇后人选,很可能下个月就登基称帝。土肥原贤二已经担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黑龙江的马占山,有投降寇的倾向。”蒋介石眼睛猛地睁开:“致电张汉卿,让他稳住马占山。马占山是东北抗的旗帜,这面旗帜倒不得。”李大伟陆陆续续又汇报了一些消息,最后拿出一叠报纸和杂志,供蒋介石独自阅览。

蒋介石随手翻找,出《独立评论》说:“这是什么杂志?以前都没见过。”李大伟解释道:“这是胡适、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人新创的杂志,昨天从上海送来的,听说颇受政界和知识分子青睐。”

“咦,居然有周明诚的文章!”蒋介石迅速浏览目录,翻到周赫煊的文章那页。

只见文章写道——“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均是其国家、民族政治文化传统与所处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政治的二元化权力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对此的一个典型解释案例……古代的本政治,长期处于权力与权威分离的二元状态,但又与现代具有不同的内涵。本古代二元化权力体系,初期表现在天皇朝廷与摄政、院政二元对立共存,后期表现为天皇朝廷神权威与幕府的二元对立共存。明治维新后,本政治由古代单一的二元化权力体系,发展为多重的二元化权力体系,初期表现为天皇朝廷的神权威,与下级武士改革派控的政治权力二元共存,中期表现为内阁权力与元老权力的二元共存,现在表现为内阁权力与军部权力的二元对立共存……”

本内阁的行政权,与军部的由‘统帅权独立’宪法原则形成的军令权并立存在。军部的军令权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与内阁的行政权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军部的优势存在,不仅在于军部拥有直接和天皇对话的权力,同时‘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和军部对陆海军大臣的推荐权,更形成了军部对内阁的强势地位。本内阁在与军部的斗争中,还要受到枢密院的掣肘,因此显得更加弱势。”

“政令与军令分离的二元化权力体系,是立宪天皇制的最大隐患。从本上讲,军令也是政令的一部分,正常的国家应该实现军政统一。”

“在本的立宪天皇制下,宪法所明确规定的‘显权力’,以及宪法没有规定的‘隐权力’,实际上也处于二元对立中。首相元老推荐制、重臣会议和内阁陆海军大臣军部推荐制超然存在,明治宪法虽然形成了多元权力系统和横向、纵向的复合制衡机制,但实际运作中往往制而不衡。”

“以上这些,都酿成了九一八事变后,本军部对本内阁的全面胜利。因此,中国想要利用内阁扼制关东军的想法,是极为荒谬的,也是完全不可取的!本内阁就是一尊泥菩萨,他自保都难,又如何能帮助中国?”蒋介石把这些内容读完,觉整个人都通透了,对本政治权力体系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

周赫煊在讲完本的二元政治后,又用台湾和朝鲜做例子,分析本人在东北可能实行的化统治。他呼吁,除了在战场上要抗,在文化思想领域也要抗。如果东北短期内无法收回,那就要做好长远打算,不能让东北的下一代成为脑子本思想的“归化民”。

周赫煊在文章里的原话,是这样对沦陷区的东北同胞说的:“抗不一定要提杀鬼子,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应该告诉你们的孩子,他是中国人!每一位知识分子,你们在寇铁蹄下艰难生活,不一定要与寇刺刀见红,但应该时时刻刻不忘传播中华文化和思想!这也是抗,文化战线上的抗寇能占领我们的领土,却不能奴役我们的神,只要心是中国心,那么东北始终是中国人的东北。”蒋介石再翻阅其他人的文章,比较之后说:“还是周明诚看得明白,既知本事,也知中国事。他清楚东北一时难以收回,已经在做长远打算了,不像其他人整天闹着中央抗。此人实为国之干才,可惜不能为我所用。”李大伟提醒道:“总座,周明诚好像跟张汉卿闹翻了。”

“闹翻了也不能用,看他写的文章,这个人路线有些偏左。《大国崛起》我也看过,他对苏联的发展非常看好,可别是个隐藏的赤。”蒋介石连连摇头道。

李大伟说:“那倒不至于吧。”蒋介石想了想,说道:“等我这次复出,再把他招来详细聊聊。”第451章【闲谈】北平,太太家的客厅。

丁文江举着本《独立评论》,拍手赞道:“周先生这句话说得好!寇能占领我们的领土,却不能奴役我们的神,只要心是中国心,那么东北始终是中国人的东北!”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叹息说:“话讲得虽好,却不能改变东北沦陷的事实。”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