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笑道:“兄长太客气了,请!”两人联袂走向学校大门,学生们早就翘首以待,许多站后排的都垫着脚张望,想看看名世界的周先生是什么模样。

第426章【宣传】“刘校长好!”

“周先生好!”师生们纷纷问候,不过目光大都落在周赫煊身上,反倒是作为校长的刘湘没多少人关注。

刘湘介绍说:“这是吕子方吕先生,重庆大学的教务处长。”

“吕先生你好!”周赫煊伸手笑道。

吕子方连忙握手问候:“早就仰慕周先生大名,今天难得有幸一见。”吕子方身材瘦弱,带着圆框眼镜,标准的民国知识分子形象。他是沙坪坝人,也是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几年后重庆大学从菜园坝迁往沙坪坝,跟吕子方有很大的关系。

吕子方是个全才,死后留下遗作30多种,涉及天文、历法、力学、声学、气象、地震、数学、考古、医学、生物等诸多学科,被世界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誉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有真知灼见的学者”。

刘湘又介绍道:“这位是重庆大学留法勤工学院院长汪云松先生。”

“汪院长你好!”

“周先生你好!”汪云松年纪比较大,已经50多岁了,他曾多次组织四川学子留法勤工俭学,其中就包括有邓公、陈帅和聂帅。

用陈帅的原话来说,汪云松为新中国培养了三位副总理,这真的是一位传奇人物。

刘湘介绍的第三位叫吴芳吉,江津人士,雅号“白屋诗人”。

此君是个神童,三岁时便能背诵《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篇。其父经商破产后,全家搬到贫民区,因为邻居贩毒聚赌,他父亲便用木牌写“白屋”挂在墙上,以示清白传家,吴芳吉遂自号“白屋吴生”。

吴芳吉年仅10岁时,其父因商务纠纷下狱,他自作讼状为父申冤,居然成功将父亲解救出来,一时间在重庆传为美谈。

关于吴芳吉的奇闻轶事还有很多,他读清华留美预备校(清华大学前身)时,因抗议洋人教师侮辱学生而被开除,幸得吴宓等人资助才有钱离校回家。在回乡途中,吴芳吉又遇到战,因路费用尽,只得步行乞讨,耗时五个多月、绕行三千多里才回到重庆,途中作诗七十余首、记数万言。

“三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就是吴芳吉的诗,其作品以古诗词居多,常常描写民间疾苦,但也有些半文半白的“新诗”。

而且这位先生喜写长诗,成名作《婉容词》只是牛刀小试,他歌颂十九路军抗的《巴人歌》足足1500字,颇有些抗战《长恨歌》的意味。

“周先生,雨僧(吴宓)兄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你的鼎鼎大名,把我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吴芳吉开玩笑道。

吴芳吉和吴宓是清华同学,两人情颇深,长年保持着通信联络。

周赫煊抱拳说:“雨僧先生也常常称赞吴先生的诗作,我对先生慕名已久。”刘湘又介绍了几位,都是些在川内颇有名望的文化人士。

周赫煊遂向重庆大学捐赠了十套《全球通史》、十套《大国崛起》和十套《菊与刀》,并在刘湘等人的陪同下,参观重庆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还观看了重庆大学校队的足球比赛。

下午四点半,周赫煊便站在场礼台上做演讲,他看着众多师生学子说:“前两天,我见到了卢作孚先生,跟他聊了一些关于本的事,我们都非常忧心。卢先生去年到东北考察,写了一本《东北游记》,里面记载着一些他亲眼目睹的状况。他发现,大连已经成了本人的大连,码头、学校、商店、工厂、铁路……到处都被本人霸占,而且经营得井井有条,扩张速度非常快。卢先生还观看了本人建造的蒙资源馆,但凡东北所产的动植物,统统被本人搜集陈列制成标本,各种物产的出产数量被调查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列表统计,附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台下师生有的面疑惑,不知道周赫煊说这些干嘛;有的则神愤慨,显然是经常关心时事。

本人,已经把东北视为他们的地盘,未来,还会把整个中国视为他们的地盘!”

“老师们,同学们,本侵略中国已经迫在眉睫了,一旦两国开战,中国究竟有几分胜算?四川是中国的大后方,也是国人坚守的最后堡垒。我希望,诸位能够学有所成,努力把四川建设得更加富强,把这座堡垒建造得更加坚固!”周赫煊的演讲还在继续,内容无非还是那套,不断地强调灌输抗战思想,强调本必然侵华、中国必然胜利的观点。

他说的这些话显然超前了,但再过几个月,想必很多人都会明白。

对于九一八事变,政府和军阀或许反应迟钝,但不代表所有国人都是这样。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华人都极为愤慨,继而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抗救国组织。

比如卢作孚,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三个月后,号召成立“重庆救国会”,发表救国通电,讨论救亡对策,宣传鼓动抗,组织开展募捐,支援前线抗战。

最积极的莫过于本留学生,他们在“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之间,费心搜集关于本的各种情报,将本的社会、风俗、经济、教育、军事、舆论、政治、历史等相关消息,数年如一的发送回国内,让国人更加清晰的了解本。

还有许多本留学生毅然回国,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好工作,自发深入各地农村乡镇,向那些无知蒙昧的底层百姓,宣传本对中国的野心,宣传本人的残暴。此举给后来的敌后抗据地建立,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使得许多群众对本人有了本了解。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了,不止是东北抗联在奋战,不止是十九路军在奋战,更有无数不知名的仁人志士为此奔走努力。

又比如欧美留学生,他们也自发联络,利用在各国教育机构的便利,揭本人的狼子野心,并在世界青年大会上组建反法西斯同盟,呼吁各国政府和国联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这些人,都是无名英雄。

周赫煊现在有很大的名声,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名气,不停地宣传呼吁抗思想。这种举动看似在做无用功,但却蕴含着巨大力量,甚至往往比炮还有用。

信念!

神!

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有的东西。

第427章【工科】对于周赫煊的抗国演讲,重庆大学的师生们反应并不强烈,虽然也同仇敌忾,但却没有切肤之痛。或许只有等本真正占领东北,无数国人才会惊醒过来。

如今的中国,国进步人士更关心的是国家统一,更反的是军阀混战、是官僚腐败,本人这个外敌反而还在其次。

所以,当晚上吃饭的时候,在座诸位都没有讨论关于本的话题。

汪云松在碰杯之后,问道:“听说周先生准备在重庆开工厂?”刘湘笑着介绍说:“汪老先生不仅搞教育,还是重庆总商会会长。他创办了重庆电力公司、重庆自来水公司,周老弟以后在重庆开工厂,肯定会跟汪老合作。”

“那就要拜托汪会长了,到时多给我调配点电才行。”周赫煊举杯说。

汪云松笑呵呵道:“好说,好说,你我都是同道中人嘛。周先生每年捐赠十多万银元资助留学,老朽深佩服。来,为了中国教育事业,饮此杯!”

“干!”周赫煊豪地喝下。

民国有许多国资本家,卢作孚算一个,汪云松也算一个。他不仅组织派送邓公、陈帅和聂帅等人赴法留学,当留学生被法国驱赶时,汪云松还寄去5万银元照顾生活,否则新中国的几位开国元勋就要提前回国了。

吕子方突然说道:“周先生,你当过北大的校长,是搞大学教育的行家,能否帮我们参谋参谋?”

“参谋什么?”周赫煊问。

“是这样的,”吕子方解释道,“重庆大学目前还没有设本科课程,只招收了三届预科班,你觉得本科院系该咋个设置呢?”重庆大学的新校址已经选好了,就在沙坪坝那边。如今正在修建教室和宿舍,总投资18万大洋,经费由市长潘文华协调21军财政处筹拨。也即是说,重庆大学最初的建设费用,其实来自于刘湘的军费。

对比起南京国民政府挪用教育款和庚款,刘湘这个地方军阀还算是明白人,挪用军费创办大学显得难能可贵。

周赫煊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现如今中国的大学,有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重庆大学准备采用哪种模式?”

“学院制,”吴芳吉道,“我们暂时设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两种预科班,但科目还没有细分,等本科部创建起来才最终决定科系。”周赫煊想了想,建议说:“工学院也应该有。”理工科,理工科,理科和工科其实是分开的。

民国的大学很多设有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等,但工科却比较缺乏。其实工科对建设国家更有实际意义,比如采矿、机械、水利、建筑等等,民国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

而历史上的重庆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设置工科。

汪云松遗憾道:“唉,我们也想搞工学院啊,但四川非常缺工科人才。碧柳(吴芳吉)也联系过他的老同学,想请几个工科教授到重庆来讲课,可人家一听是四川,都没有啥兴趣。”吕子方苦笑道:“有啥子办法?四川太偏了,有名气的教授都不愿意来。”听这几人一唱一和,周赫煊立即明白过来。原来找他参谋是假,托他邀请工科教授是真,全特么玩套路啊。

周赫煊好笑地说:“这样吧,我明天就拍电报,问问蔡孑民、李石曾、吴稚晖几位先生。他们在教育界颇有名望,应该能请来几个工科老师。”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