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离开火车站不久,周赫煊便看到柏林街头某处聚集着许多市民。一个瘦弱如同病夫般的男子,站在临时搭建的台阶上,慷慨昂的做着街头演讲:“德国的煤产量在下降,德国的钢产量在下降,德国的生铁产量在下降,德国的机器制造产量在下降,德国的发电量在下降,德国的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国库黄金储备全都在下降。德国只有失业率在上升,去年夏天,德国的失业人口才120万人,可半年过去,德国的失业人口已经接近200万!工人、农民、商贩、资本家……德国的每一个国民,生活境遇都每况愈下!是什么造成这种情况的?是无能的议会民主制和政
政府!德国在那些无能者的带领下,已经衰败成民众分裂、利益冲突严重的国家。只有纳粹
当选,通过创造一个超越阶级、财产和职业的统一新国家,才将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魏玛共和国体制下的各政,仅仅代表特定利益集团。所有政
都该死,他们全都是毁灭德国的那个政
体制下的一丘之貉,都对制定从凡尔赛合约到道威斯计划的赔款条件,再到签订杨格计划的政策负有责任。他们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导致全社会的苦难。民主、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导致德国无能和虚弱,导致一个伟大的民族卑躬屈膝。
朋友们,是该清除这腐朽制度的时候了。只有纳粹领导下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才能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纳粹
领导下的德国将
胎换骨,新的德国人民,不再是阶级、职业和财产的大杂烩。新的德国,将是一个超越所有差别的人民共同体,具备拯救全民族的力量。腐朽和衰老的旧国家,必须被一个建立在种族价值观之上的新国家所代替。这个新国家推崇成就、力量、意志和战斗
神,这个新国家选贤任能,发挥个
天才,以及恢复德意志整个民族的权力和力量,只有国家社会主义才能带来这一切……
德意志万岁!”台上那个瘦弱男子挥舞着手臂,从嗓子眼里发出尖锐的喊声,活像个舞台上的滑稽小丑。
但路边的德国人却被他调动起情绪,不少人跟着嘶声大喊:“德意志万岁!”周赫煊无奈地摇摇头,他看到的不是演讲,而是战争。
台上那个搞演讲的瘦小男人,也并非希特勒本人,因为希特勒已经被德国政府止公开演讲了。正在狂呼叫嚣的是戈培尔,纳粹
的宣传部长。
如果不是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希特勒上台没那么快。如果不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也不会那么容易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不得不说,美国佬得负一定责任。
就是美国人搞出的股灾和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到德国和本的国民经济,平民生活过不下去,才孕育出滋生法西斯势力的土壤。
周赫煊乘车前往驻德公使馆,很快见到中国驻德奥公使蒋作宾。
此君乃晚清新军出身,秘密参加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后,他靠嘴皮子游说统一了江西,并担任九江军政府参谋长。去年蒋作宾来德国担任公使,德国政府专门派花车前往德瑞边境接,并在柏林车站派高级官员
接。
这个公使馆也是刚刚建成的,南京政府拨款不够,蒋作宾自掏包补足,他自己的公使津贴都拿出来了。
更搞笑的是,南京政府经常欠发使馆工作人员薪水。蒋作宾只能自己垫付,结果垫款越来越多,把自己都搞成了穷光蛋。
十多年后,蒋作宾疾病身,穷困潦倒,住在重庆乡下的一间小屋里,药买不到,营养不济,他还在呼吁国民为抗
捐款。
直到蒋作宾去世,国民政府仍旧欠着他许多薪水,都是当初垫付给使馆员工的。
民国时候真不缺为国为民的清官好官,只不过这些人,一般都没啥好下场。就拿蒋作宾来说,他是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可以称得上元老级别人物,而且还曾如此受重用,最终却晚景凄凉。
国好,我好。国穷,我穷。这是蒋作宾在抗战期间说的话。
周赫煊语气恭敬地说:“蒋先生,久仰大名!”蒋作宾拉着周赫煊的手,大笑道:“哈哈哈,周先生,我可是等了你好些子。你要是再不来,我就要跑到苏联去了。”
“去苏联做什么?”周赫煊好奇问。
中国的驻德奥公使,怎么可能擅离职守,亲自跑去苏联呢?
蒋作宾解释说:“苏联跟中国断了,我想去从中联络一下,希望两国能够恢复正常邦
。”
“那可难了。”周赫煊苦笑。
“再难也要有人去做,”蒋作宾叹气道,“大家都说苏联是中国最大的敌人,但都搞错了啊。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本,最多十年以内,
本必然入侵中国,到时候联苏抗
才是
本。所以,这苏联是万万不能断
的。”
“先生眼光长远,在下佩服。”周赫煊说。
蒋作宾连连摆手:“在周先生面前,我可称不上有眼光。你写的那本《菊与刀》,真是绝了,将本分析清晰透彻,我前后拜读了不下十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周赫煊笑道:“蒋先生谬赞了。你去年坚持在国联会议上,用汉语发言,那才是让人钦佩呢。”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为国家讨点面子而已,”蒋作宾慨道,“中国真正想强大,还得发展工业、军事和教育,不至于跟
本打仗时没有应付之力。”周赫煊说:“这是正理。”
“国力需要发展,国家名誉也要发展,”蒋作宾笑道,“这次周先生在美国和法国,就为咱们中国争光了啊。我听说,周先生的《神女》,已经排在法国图书销售榜的榜首了?”
“那是沾了龚古尔文学奖的光。”周赫煊笑道。
自从荣获龚古尔文学奖后,《神女》的销量是一路飙升。想想也是,法国人喜把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当做圣诞礼物赠送,那销量不爆棚才怪。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神女》新增销量已然突破30万册,总销量超过50万册,成为在法国卖得最好的亚洲文学作品。
蒋作宾说:“周先生,如今你在德国也颇有名气了,这次的讲学活动,可要多多为国家做正面宣传。”
“那是当然。”周赫煊道。
如今来欧美讲学的国人,不管在国内多仇视政府,都不会讲自己国家的坏话。因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已经够糟糕了,他们只能选好的来讲,费尽千辛万苦为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哪像后世?
一个区区的留学生,毕业演讲时就敢说自己国家待不下去,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
蒋作宾突然问:“周先生想不想跟因斯坦来一次
?”
“因斯坦?”周赫煊惊讶道。
蒋作宾说:“是啊,因斯坦在欧洲名气极大。如果你和他进行
的话,肯定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这对宣传中国也是有好处的。我尽量帮你联络,他多半也会同意。”第337章【周赫煊的猫】
因斯坦如今不在柏林,他跟
子和两个继女,刚刚搬进波茨坦乡下的卡普斯小屋里。
起因是这样的,去年因斯坦50岁大寿。柏林政府承诺要修建一座别墅,送给
因斯坦做生
礼物,但相关部门对别墅的造价争论不休,最终这个计划只能作废。
因斯坦生气之余,干脆自己出钱在卡普斯买了块地,并委托建筑师康拉德建造了一栋避暑小屋。
“嗯,这里很不错,”因斯坦打量着刚刚修好的木质小别墅,对康拉德道,“你的作品让我非常
意。”康拉德只是位年轻的建筑师,面对大科学家时非常恭敬,微笑道:“这是我的荣幸,
因斯坦先生。”
子艾尔莎从屋里走出,挫着双手道:“可惜这里太冷了,烤着火炉都能把人冻僵,只能作为避暑的所在,冬天最好还是别住这里。”
因斯坦说:“这里离柏林太远,当然不可能长住,我们过两天就回去吧。”就这样,周赫煊在柏林大学都讲学结束了,
因斯坦才带着
女返回柏林。他的终身私人秘书海伦·杜卡斯,拿着五封信函过来说:“先生,这是最近几天的信件。”
因斯坦首先拆阅了比利时女皇的来信,接着又阅读其他几位科学家朋友的来信,最后才拆开中国驻德使馆发来的函件。
读完信件后,因斯坦问:“这个周赫煊有什么特殊来历吗?”女秘书海伦回答说:“周赫煊先生是中国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准确预言了美国大股灾和经济危机,他的小说刚刚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他去年还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个人认为,值得一见。”
“那你帮我安排。”因斯坦没有太在意,拿出空白信纸给比利时女皇回信。
事实上,自从因斯坦出名以后,这十多年来,经常有人想要拜访他。不过
因斯坦还是很挑人的,去年一整年,他只见了比利时女皇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
最有趣的是和阿达马的,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会面,他们谈论的主题居然是“战争与和平”。
三天后,因斯坦在柏林的居所里,会见了前来拜访的周赫煊。
“你好,因斯坦先生。”
“你好,周先生。”两人握手互相问候,然后各自坐下,好奇地打量着对方。
因斯坦的继女玛戈端来两杯咖啡,微笑着对周赫煊说:“请慢用。”至于女秘书艾伦,则坐在旁边,准备简要记录两人的谈话内容。
周赫煊忍不住多看了玛戈两眼,并非他对因斯坦的继女有兴趣,而是想起后世
传的那些八卦。
传闻,因斯坦离婚后,一度纠结于该娶表姐兼堂姐,还是该娶表姐的女儿。表姐是建议他取女儿的,但
因斯坦
觉影响不好,最后还是把表姐给娶了,并和两个继女一起居住。
因斯坦此时在柏林还有个长期情妇,那个情妇正是继女玛戈的闺
,私生活说起来似乎显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