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校长好!”张彭恭敬道。

张彭早年毕业于哥伦比亚教育学院(硕士),而巴特勒正好是这个学院的创立者。

两人的并不止于此,巴特勒还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国际调解委员会美国分会”主席,一生当过七届美国总统顾问。他经常关注亚洲和非洲事务,特别是中国的消息,两年后还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张彭则跟胡适、约翰·杜威一起,在曼哈顿创立了“华美协进社”,通过文化和教育,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这次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张彭赴美讲学,就是基于“华美协进社”的努力,这是两国唯一的、有影响力的民间机构。

巴特勒对于中国的了解,显然受到张彭不小的影响。

巴特勒看着周赫煊,笑着主动握手说:“这位就是周先生吧?”张彭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先生。”

“巴勒特先生你好。”周赫煊问候道。

寒暄之后,三人各自坐下。

巴特勒笑道:“周先生,你能向我详细讲述一下,发生在中国东北那场战争吗?”周赫煊一愣,他没想到巴特勒不谈股灾和经济危机,反而开口就问中东路事件。

其实原因很简单,巴特勒是个反战人士,他担任主席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非常关注非洲和亚洲的战事,而周赫煊恰恰又和张学良走得比较近。

至于巴特勒为啥知道周赫煊和张学良私甚笃,肯定是张彭说的啊。

周赫煊问道:“你是想听具体经过,还是我对这场战争的评价?”

“我想知道详情,这便于我对其做出评估。”巴特勒道。

“那就得从中国清朝时候说起了……”周赫煊开始讲述沙俄入侵中国的历史。

巴特勒对这些历史是知道的,但他没有不耐烦的打断,而是听周赫煊从晚清一直说到现在。特别是张学良接手后的东北现状,巴特勒听得极为认真。

对于中东路事件,周赫煊显得很无奈。他之所以没有一直留在张学良身边苦劝,除了要来美国发财外,更是因为张学良听不进去劝。

张学良的格非常矛盾,既优柔寡断,又刚毅果决,他认定的事谁劝都没用。

中东路事件爆发前,不仅周赫煊劝过,张作相也劝过,但都无济于事。周赫煊就算整天待在张学良身边,那都是没用的,因为他自己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

概括起来就是,做先期重大决策时,张学良冲动且坚决,需要解决具体困难时,他又变得优柔寡断。中东路事件如此,九一八事变如此,西安事变还是如此,从来没有改变过。

用打LOL来比喻,就是开团很坚决,打团很糟糕。

听完周赫煊的详细讲述后,巴勒特没有发表任何看法,而是问道:“在周先生看来,如何实现远东的和平呢?”周赫煊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反问:“巴特勒先生好和平吗?”

“当然,我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巴特勒说。

周赫煊提出问题道:“但如果一个国家,遭到很多国家的奴役。那么,这个国家是该奋起反抗,通过战争赢得尊严和平等呢,还是该忍辱负重享受和平?”

“这个嘛……”巴特勒突然语,仔细思考后说,“最好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周赫煊笑问:“当初的美国,如果没有独立战争,英国殖民者会和平放弃他们的特权吗?”巴特勒摇头道:“不会。”周赫煊说:“对于中国的国者而言,战争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我知道,西方社会对这次的中东路战争很反对,认为是张学良将军主动挑起战事。但我坚决支持张将军收回中东路,只不过他的策略有问题,所以结局让人惋惜。”巴勒特却不认可周赫煊的观点:“恕我直言,中国是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其实是很吃亏的。只有通过和平手段,才能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我和其他国家的反战人士,正在试图制定一套国际规则,希望以后的国际争端,都能靠和平方式来解决。”巴特勒去年促成了一个《非战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不仅英、美、法等国家签署,就连本、德国、苏联也加入了这个合约组织。

后来的东京审判,国际法庭在判决本战犯罪行时,《非战公约》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

周赫煊来哥伦比亚大学之前,专门询问了关于巴特勒的一些事迹。他由衷地说道:“巴特勒先生,你促成的那个《非战公约》,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但说实话,那就是一张废纸,对某些国家而言没有任何约束力,比如本和苏联。这次的中东路事件,中国军队只是收回应有的权利,并没有伤害苏联人的命。反倒是苏联,主动越境进攻中国,这是明显违反《非战公约》的行为。但又如何呢?”巴特勒说:“这正是我向你打听中东路事件的原因,我们正在调查此事,并会对无理的一方进行谴责和制裁。”

“如何制裁?”周赫煊觉在听笑话。

巴勒特说:“如果中国也签署了《非战公约》,那么国联会对此做出决定,可惜中国目前还没有加入非战公约组织。”周赫煊觉跟这个老头儿说话很无力,对方确实是反战人士,但除了放嘴炮外貌似没啥作用。

《非战公约》确实是审判本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可那也等战争结束后才能起作用。如果本是战胜国,那还审判个鬼,一切都得靠实力来说话。

当然,国际舆论还是很重要的。

周赫煊主动说道:“巴特勒先生,我觉得非战公约组织,最应该注意的是本。据我在本的朋友说,本国内现在军国思想泛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叫嚣着武力入侵中国。”巴特勒道:“如果调查属实,我会将此情况上报国联。本这个国家很让人头疼,他们总是不遵守规则,国联也是无能为力啊。”周赫煊笑道:“那我们再来说说学校合作的事吧。我希望哥伦比亚大学,能和中国的北大达成学术合作,并每年招收两位北大的全额奖学金留学生。”

“当然可以,”巴勒特点头道,“不过作为回报,周先生你必须来哥伦比亚大学做学术,每年至少一次。”

“那就这么说定了。”周赫煊高兴地说。他现在就跟北大和清华关系比较深,清华属于高富帅,人家有自己的美国合作学校,反倒是北大需要好好的帮扶一下。

巴特勒说:“那我就先帮周先生安排一次学术会议,以及一次学术讲座。”周赫煊很有自知之明的说:“学术和讲座,只限于历史学和社会学方面,我对经济领域没啥研究。”

“没问题,”巴勒特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伸手道,“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周赫煊跟他握手说。

第327章【导师】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新闻、艺术、国际事务等等专业都很牛,特别是其新闻学院,美国普利策奖就是由它颁发的。

可说到历史专业,哥伦比亚大学还真不够看。

所谓的历史学术研讨会,就在哥大的文理学院举行,全校所有历史教授和讲师都有来参加。

周赫煊在一位历史助教的带领下,微笑着走进会议室,里面所有人集体起立,热情鼓掌他的到来。

受到如此礼遇,实属正常。

周赫煊在历史学术水平极为恐怖的英法两国,都被誉为顶尖史学大师。而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专业本来就弱,这相当于江湖二高手,接受王重、黄药师的武学指点,能不动兴奋吗?

开会之前,助教为周赫煊逐一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施坦因教授,他对美国历史研究极为通。这位是伍德罗教授,他对北美原住民历史有着独到见解。这位是威尔逊教授,他是欧洲历史领域的专家。这位是……”周赫煊微笑着跟众人打招呼,然后说道:“大家好,很高兴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来这里跟各位史学同行进行。既然是学术研讨会,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历史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威尔逊教授问道:“是欧洲年鉴学派提出的那种新史学吗?”

“并不是,而是关于人类文明的,”周赫煊道,“我曾跟英国的汤因比教授有过,在某些学术观点上达成了一致,认为应该将历史作为宏观对象进行研究,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时间段。这个观点,可以从汤因比教授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到,诸位也可以阅读我的《炮、细菌和钢铁》。当然,这本书还没有在美国出版。”专注于研究美国历史的施坦因教授,听到这话完全懵,他对此毫无了解,忍不住问:“周先生,你能详细讲述一下吗?”周赫煊笑道:“研究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基本单位是文明,据每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的某些共规律。可以把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文明,分成30多种文明形态,其中有七种独立的文明,以及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卫星文明。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文明模式,分别是希腊文明模式,即文化统一、政治分裂模式;中国模式,即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统一模式;犹太模式,即有可辨识度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在座的历史教授和讲师们,听到这番话后仔细思考,发现这三种文明模式,还真的概括了世界上的所有文明。

“这是个非常具有创造的观点。”伍德罗教授点头赞许道。

周赫煊继续说:“我跟汤因比教授都认为,文明的兴起与种族优劣无关。现在的西方文明虽然强大,但欧美白人并不比非洲的黑人更加高贵,最主要的取决于文明产生的环境。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跟汤因比教授的观点有分歧。他认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每战胜一个困难,这个文明都会向前迈进一步。我部分认可他的这个观点,但我认为应该有先决条件,比如气候和地理环境,北极圈内是不可能发展出高等文明的。欧洲和亚洲能够诞生出灿烂文明,前提条件就是纬度气候适于农耕发展,并拥有可驯化的动物和植物。”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