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冯玉祥也算自作自受,西北军是在一个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将领都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他治军带着强烈的家长作风,部下都已经做省主席、省督军了,冯玉祥还动辄当众斥骂,跟教训儿子、孙子一样。
有时候冯玉祥脾气来了,甚至一巴掌扇过去,这换谁能够忍受?
再加上西北军很穷,好多时候发不起军饷。蒋介石的银票递过去,自然会有人愿意被收买,偏偏冯玉祥还认为手下将领个个对他赤胆忠心。
韩复榘、石友三临阵反水后,冯玉祥立即懵,心知单靠自己干不过蒋介石。他连续给阎锡山、张学良发了好几封电报,结果都没得到确切答复。
无奈之下,冯玉祥只得亲自跑去山西,找阎锡山商量反蒋大事,并愿意奉阎锡山为“带头大哥”。
阎锡山到此时还想着做生意,好酒好菜地招待冯玉祥,实际上却是变相软。他居然以此为筹码,跟蒋介石展开隔空谈判,妄图和平解决战事,并从中捞取好处。
蒋介石一看冯玉祥被控制,立即亲自到北平,并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带亲笔信去太原,邀请阎锡山来北平商讨西北军善后事宜。
李石曾离开天津的第七天,蒋介石、阎锡山二人在北平正式会晤。
经过讨价还价,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相当于此时中国的第二把椅。阎锡山为此沾沾自喜,觉得占了大便宜,拍
脯保证会解决西北军问题。
阎锡山不但把冯玉祥给卖了,而且还不想丢名声,对外宣称是为了国家和平,并非是卖友求荣。他还通电全国,希望冯玉祥能够谅解,不要因此事而责怪他。
冯玉祥看到电报的时候,估计气得想吐血吧。
阎锡山做戏做全套,为了彰显自己一心为公。他称病辞职,并召集部下开会,说要跟冯玉祥一起出国留洋,无比为难地说:“牺牲前约,自古所难。然使有裨于国家,无背信意,山非拘泥,亦不必争此小节。”说得多好听啊,我是为了国家,才不拘泥于小节,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来。
冯玉祥虽然被软,但为了不彻底
怒西北军将领,阎锡山允许他可以对外通电报。
冯玉祥也是只千年老狐狸,他不动声的好吃好喝着,却密令手下投靠蒋介石,表示西北军愿意接受中央改编,顺便还找蒋介石要了一大笔军饷。
蒋介石一看西北军服软,认为各个击破的计划已经实现,于是决定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把矛头对准了刚刚还哥俩好的阎锡山。
阎锡山沟里翻船,
觉这笔买卖亏大发了,于是又调转头来联合冯玉祥。冯玉祥正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终于捐弃前嫌,合作反蒋。
现在轮到蒋介石头疼了,如果他见好就收,是能够成功解决西北军的,现在却是不打仗都不行。
这帮兵头子,都是一肚子坏水儿啊,从没考虑过国家利益。
第310章【中东路】阎锡山和蒋介石在北平会晤时,张学良也应邀参加了,有人将这次开会戏称为“三巨头会议”。
张学良全程围观看好戏,并不打算掺和其中,他只希望大家别真的打起来。
会议结束后,张学良正准备返回沈,突然接到
子于凤至的急电——两人所生的幼子得疾病死了。
准备的说,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坑死的。
张小公子染上重病后,西医给他做X光检查,突然机器发生爆炸,被玻璃扎中要害而亡。
这是于凤至所生的三个儿子中,长得最像张学良的,年仅十岁,聪明伶俐,在张家集万众宠于一身。
张学良宠这幼子宠得不行,此时忽闻噩耗,整个人都变得恍恍惚惚。
在回沈的火车上,副官胡若愚(非军阀胡若愚)、朱光沐等人商量,认为张学良此时不宜回家,以免触景伤情,不如先到北戴河疗养一段时间。
张学良同意了这个安排,先在天津下火车,到租界的公馆(少帅府)暂歇,同时命令副官朱海北先行,赶去北戴河准备大队人马的食宿。
“司令,”副官胡若愚匆匆走进卧室,对躺上睡大觉张学良说,“沈
来电,X光机器的爆炸原因查明了,是因为机器老化、电线短路所致。该如何处理?”张学良一听情况,无奈的扶额说:“把人都放了吧。这是天意,机器早不炸、晚不炸,偏偏给我儿做检查时炸了。为之奈何!”胡若愚领命却没有离开,表情
言又止。
“还有什么事?”张学良问。
胡若愚拿出一封信说:“这是中东路督办吕荣寰的来信,几天前写的,发去了北平,北平那边又转送到天津。”
“给我吧。”张学良说。
“是!”胡若愚把信递上,敬礼离开。
张学良拆信细细阅读,却是怂恿他收回中东路的。说什么苏联外强中干,国内异常混,困难重重,绝对不可能打仗。东北此时出兵收回中东路,属于天赐的大好良机,而且还能得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还没等张学良把信读完,外面突然敲门声响起,副官朱光沐道:“司令,周先生求见。”
“请他去会客厅,我马上就到。”张学良起穿好皮鞋,浑身无力地朝会客室走去。
周赫煊已经从副官口中,得知张学良幼子夭折的事,他见面便说道:“六帅,请节哀。”
“坐吧,”张学良挥挥手,强打着神道,“听说明诚喜得
女,我还没来得及祝贺。”周赫煊道:“六帅挂心了。”张学良说:“上次汤因比先生来访,说要去拜会你。你们见面没有?”
“见过了,还跟他一起去了上海。”周赫煊道。
“汤因比先生说你是政治问题专家,你对如今的局势怎么看?”张学良问。
“大战不可避免,”周赫煊表情严肃道,“如今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东北军千万千万不要对苏联动武。我听说两个月前,六帅派人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还逮捕了39名苏联人。此事件绝对不能扩大,否则难以收拾。”张学良皱眉道:“收回中东路,是维护我中国主权的大好事,难道明诚你要帮着苏联说话?”周赫煊说:“东北问题复杂之极,苏联和本互相忌惮,彼此都不好轻率行动。一旦东北军向苏联下手,必然爆发战争,白白给
本人看笑话啊。”
“我迅速收回中东路,正好可以壮大东北军兵威,让本人不敢
来,此乃一石二鸟之策,”张学良反而安
说,“明诚你无需多虑,我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情报工作,对苏联的情况了若指掌。苏联如今政局混
,百姓贫弱不堪,财政极度艰难,他们是不敢动兵的,只能坐视我收回中东路。”周赫煊气得怒骂:“给你这些情报的人,都是一帮混蛋!苏联去年就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虽有少许
象,但斯大林已经掌控大权,国力迅速恢复发展。东北军和苏联开战,没有半点赢的可能。”周赫煊说得没错,帮张学良传情报的人是真混蛋!
奉军少壮派想着打仗立功,铁路系统的吕荣寰等人,想着收回中东路后按股分红。于是听信西方和中国的各种反苏言论,把这些扭曲报道当成真实情报,合谋起来整天在张学良面前唱衰苏联,说苏联本不能打仗。
张学良已经被这些“情报”洗脑了,深信苏联外强中干。再加上儿子夭折心情不好,本没有正常理智来判断真假,此时听周赫煊这么一说,他立即不悦道:“明诚,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东北军几十万健儿,何惧苏联?自北伐胜利以来,南京政府接连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各地租界、领事裁判权,使得国人心气大振,中华国力蒸蒸
上。而今我收回中东路,也是为国谋福,顺应中国崛起之大形势。”周赫煊苦苦劝道:“南京政府收回的那些东西,要么是洋人主动给的,要么是向比利时、丹麦这种小国下手。英美法
等国的领事裁判权可曾真的收回?而且宁肯得罪英美法,也万万不能招惹苏联,因为苏联就在我们旁边啊,它出兵可比英美容易得多!”张学良
子软,他不想跟周赫煊争吵,只说道:“行了,不要再说了。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周赫煊却没停下,继续劝道:“一旦东北武力收回中东路,必然引发两国战争,东北军必然会吃败仗,苏联也要跟中国断
。倒时,就完全帮
本人入侵东北,扫除了苏联的障碍。六帅,东北的
本租借地,还有5年就到期啊。
本人绝对会在这五年内,强行出兵占领东北的,你要三思!”
“我知道,”张学良头疼道,“我有些累了,你回吧。”副官朱光沐走过来说:“周先生,请吧。”
“唉!”周赫煊长叹一声,无奈地离开,知道是劝不动了。
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并不仅仅是被怂恿,他自己也是倾向于出兵的。
年纪轻轻坐拥东北三省,张学良可谓少年得志。用后来张学良自己的话来说,得到这种“飞来的权利”后,“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他施展抱负包括两方面,第一,对内打旧派,提升少壮派的地位,稳定东北局势;第二,对外动用武力,增加自己的威望。
对外用兵,是转嫁内部矛盾的好办法。
张学良也想用用,他被错误情报干扰,把苏联当成了立威的软柿子。
还有就是,收回中东路后,每年可增加1000多万的金卢布收入,这对财政紧张的东北而言相当具有惑力。
而且不管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南京国民政府,甚至是本政府,都支持东北对苏联动兵。张学良自认为得到各方支持,胆子就更壮了,周赫煊劝得动才有鬼。
周赫煊再牛,也不可能让张学良只相信他,而怀疑所有部下合谋起来欺骗自己。
随后的几天,东北的教育界、铁路界、少壮派军人、国人士,纷纷发来电报劝张学良出兵。甚至蒋介石都在极力推动,并承诺中苏一旦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款数百万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