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杜季同看着这一幕,拿起盖碗茶,啜了一口,苍老目光中见着淡淡笑意,坐山观虎斗。
“沈大人是不是少说了一项?有来自金陵的商贾囤货居奇,哄抬粮价?”贾珩面如玄水,冷声说道。
沈邡面不改,只是以不
不
的语气说道:“米粮奇缺,才有人囤货居奇,物以稀为贵,如何能够本末倒置?”徐世魁见两位封疆大吏的谈话气氛渐渐有些僵硬趋势,连忙打了个圆场,说道:“永宁伯江左已从苏松常镇四府府库,全力调拨粮米,供应金陵、淮安、扬州等府县,也就这几天就可保馈给米粮无虞。”贾珩点了点头,说道:“沈大人,这些人本官会给他们三天时间,米粮之价即刻降下,不然后果自负。”沈邡眉头皱了皱,目中现出一抹冷
。怎么,又要大开杀戒,以刑戮威慑?
两江可不是河南那等穷困之地,方经大,百废待兴,你贾子钰总督一省军政,重兵在握,自可大刀阔斧百无
忌。
两江是国家财赋重地,如是将两江得
成一团,朝野群起而攻,纵是
里的圣上再是对你宠信殊异,也要估计两江之
的影响。
贾珩转而看向杜季同,问道:“杜大人为淮扬巡抚,如今淮安粮价上涨,可有良策应对?”杜季同放下手中的茶盅,思忖了下,诉苦道:“永宁伯,漕运衙门是运粮的,也不是产粮的,如今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江左藩司若有米粮供应淮北、淮南,漕运衙门随时都备有大批舟船,可保输送通畅。”贾珩点了点头,说道:“杜大人可着漕粮卫准备好舟船,徐大人,江左藩司还能调拨出来多少米粮?”徐世魁回道:“现在藩库还有十万石,不过,苏松常镇等府府库正在加紧供应米粮,前后能调拨三十万石,还有一些缺口。”
“需要多久?”贾珩问道。
“永宁伯,可能还需半个月。”徐世魁迟疑了下,说道。
“半个月,让这些人在淮安府和徐州再发半个月的国难财?”贾珩冷声说道。
徐世魁一时面变幻,不好应着。
贾珩沉片刻,说道:“这些粮食先输送给淮安府,徐州等地从河南藩府调拨十万石先解燃眉之急,河南那边儿雨汛已缓,等江淮秋粮丰收之后,再还给河南。”实在不行,还要从太仓运粮,沿运河以济淮徐等地,在此之前,先将一些倒卖藩库粮食的几人抓一抓。
将几人送走,贾珩单独留下了杜季同,道:“杜大人,舟船也当准备好。”杜季同道:“永宁伯放心,漕运衙门最不缺的就是舟船,要多少有多少。”贾珩点了点头,说道:“杜大人,本官不会在河道多待,淮安之事还要多多仰仗杜大人。”此刻,对付两江官场,也需要给齐一
胡萝卜吊着,而且经此一事,他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齐
不能彻底被拍死,不然朝局失衡,浙
再难遏制,那时候就是明末的结局。
这是随着地位上升以后,站在更高视野上对朝局的审视。回去他就向崇平帝建言,寻机拆分两江,在安徽和江苏分置巡抚,拆庙请菩萨,扶持楚,以使来
对虏战事不得掣肘。
杜季同闻言,心头一跳,目光微动,说道:“永宁伯,下官不知永宁伯是什么意思?”贾珩道:“没什么意思,杜大人,协调舟船、人手的事儿,还请持。”杜季同闻言,心思却活泛起来,看着那张年轻的面容,只觉许是浙
这些人让这位永宁伯
受到
力陡增,要和自己联合?
如是永宁伯来保举自己兼领河道总督,那或许……
待杜季同浮想联翩地离开河道衙门,徐开近前,默然片刻,说道:“永宁伯,齐也并非治河良臣,先前河东一事,就有明验。”贾珩看着外间朦胧的雨雾,道:“我又何尝不知道彼等皆为一丘之貉?只知争权夺利,心头全无社稷。”他现在的问题是势单力孤,夹带里没人。
在河务一事上,一个在开封府收复的关守方,这次治河之后,也只能因功提升到河东副河位置,已是格外超擢。
而身为总河的南河总督,不好还是在浙
或者齐
里面挑,而南河总督与两江总督的职能,一直以来都是有冲突的,那么与其给浙
,让彼等沆瀣一气,还不如让齐
上,这样两江总督的浙
,肯定死死盯着南河衙门的河帑。
徐开顿了顿,叹道:“成事者难坏事者易,永宁伯要与东虏一决高下,为我大汉谋北疆太平,也不宜节外生枝,也只能和杜季同之虚以委蛇。”贾珩笑了笑,看了一眼徐开,说道:“难得徐侍讲这般推心置腹。”徐开面
微顿,道:“永宁伯心怀大志,相忍为国,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下官佩服。”
“可本官同样快意恩仇,有仇必报,这些人虽暂不能动,那就先收点利息!”贾珩面微顿,说道:“刘积贤,将潘家还有纪家在淮安府的管事全部抓了,去扬州抓了潘家公子,倒卖官粮,人证物证俱全,本官要一体严参!”这么多人他不好都动但他可以得住一两个狠捶。
从南京府库倒卖官粮的南京户部尚书潘汝锡的儿子以及家人,还有户部侍郎钱树文的妹夫,因为这几人所得之粮,皆系赊欠至南京户部的仓储,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他要严参南京户部尚书潘汝锡和户部侍郎钱树文,纵容子孙倒卖官粮,牟取私利。
至于其他一些哄抬物价,多是产自自家的粮食,属于囤货居奇、投机倒把,就不好动刀动。
但可以威慑、约谈。
“是,大人。”刘积贤面凛然,高声应道。
“另,再以快马急递至洛,从开封府藩库调拨粮食,沿河运支援徐州等地。”贾珩又吩咐道。
刘积贤拱手应是,正要出去吩咐着人办此事,忽见外间一个锦衣府卫,大步而来,拱手道:“大人,京中的夏侯指挥,前来拜见大人。”贾珩就是一愣,心头微讶说道:“夏侯莹?”不多时,夏侯莹从外间而来,摘掉头上戴着的斗笠,大步进入官厅,其人英丽的眉眼间现出坚毅,声音清澈、
越,拱手道:“卑职见过都督。”贾珩打量着飞鱼服的夏侯莹,将其引入内堂,让其落座,提起茶壶,沏了一杯茶,递了过去,微笑问道:“夏侯指挥不在洛
,怎么来了?”夏侯莹是晋
身旁的典军,统率府卫,除先前护送咸宁公主,一直都在晋
长公主身旁,这次过来,别是送信的吧?
夏侯莹清声道:“都督,晋殿下已经从洛
太仓,
调了五十万石粮食,以粮船沿运河而下,此刻押送粮食到了徐州。”贾珩面
微顿,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夏侯莹解释道:“都督从开封府前往淮安府坐镇清江浦这段时间,晋
殿下也派了几波府卫在淮安府打探消息,预料到淮河泛滥,米粮匮乏,故而在太仓中
调了五十万石粮,以解都督之难。”原来晋
长公主虽然与咸宁公主、元
一同返回洛
,但并未停止关注在淮安府清江浦的治水的贾珩,到了洛
以后,第一时间就暗中着夏侯莹派了几波府卫,前往淮安府打探消息。
而后,从邸报上见到贾珩从江北大营调兵,已知淮河域堤堰防汛形势严峻。
在之后,又得知贾珩在几天前,奔赴颍州洪,以纾解淮海、淮扬等地的汛情,估计出粮价可能上涨,第一时间就从太仓调拨了五十万石粮食,南下徐州增援。
恰逢河南险情已解,运河水位平稳,船只沿河顺而至徐州,睢宁已为河水冲垮,也就不再南下,而是在徐州停留。
贾珩听完,点了点头,欣然道:“方才我还正说要往河南藩库调拨粮食支援徐州的灾民,这五十万石真是及时雨,至此,淮徐、淮扬等地乾坤大定。”嗯,他也不是孤立无援,夹带里………还有一位贤内助。
“我这就准备舟船,前往徐州接应。”贾珩想了想,沉声道。
这批粮食他要出来一些,调拨给淮安府。
夏侯莹道:“都督,殿下说这边儿如是需要帮衬,亲自过来也可。”贾珩道:“这边儿汛情情况未明,她们不好过来的,我先过去看看。”
***********************************
第六百四十三章公怫然不悦,携扈从微服暗访……
淮安府,清江浦。
在淮安府城内,悬挂着“贾家米店“布招子以及匾额的店铺,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个个淮安府城中购粮的淮安府城百姓,排成三队,或是撑着雨伞、或是披着蓑衣,身上多是背着米粮布袋。
就在这时,铺前桌子上的米桶上,白花花的米粮上,着的一
木牌子,被一个伙计拿去,重新换上了新的木牌。
“唉,怎么又涨了二百文?”这时,一个穿着衫短打,
出上臂胳膊的青年大汉,来到近前抱怨说道。
那伙计笑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现在淮安府都是这个价儿,赶紧排队去。”身后排起长队的男女老少,议论纷纷,抱怨不停。
在米铺的后堂中,正在一张黑木几上,就着灯火,看着账簿,打着算盘的掌柜李掌柜,忽而起得身来,一张是褶子的脸上堆着笑,向着穿着员外府的中年男子,以及一个少年
去。
“老爷。”李掌柜开口唤道。
“这几天卖了多少了?”贾攸在其子贾瑜以及府中周姓管事的簇拥下,背着手来到近前,留着短须的面容上见着儒雅,问道。
李掌柜笑道:“昨个儿累计收了三千两银子,今天斗米之加上浮了二百文,外面的队还排着呢,今天应该还能多一些。”贾攸点了点头,道:“一天几千两银子,还好,这次我们的粮米是少了,不然能多开几家米铺。”李掌柜笑道:“老爷可不是,现在整个淮安府几个县都缺米粮,听说那甄家可是收几万两银子,这还不连他们卖给其他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