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崇平帝面振奋,轻声说道:“不仅有金矿,还有石炭矿,嵩县、新安县等地发现了不少石炭矿……据子钰所言,可挖掘石炭以供河南百姓用所需,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姜醋茶,柴放在首位,足见其重,此外,还能将一些不错的无烟煤卖给淮扬之地,换购米粮,这样就能贴补河南藩库财用。”石炭也就是煤,质美价廉,在西汉时候就用以冶铁,在前明也多有运用。

而如今陈汉承前明,在山西等地设有矿税使,有此一项,起码能解决中原百姓的冬取暖以及常用饭,无烟煤更常作冬取暖所用,南方每到冬天,冷难当,往往需大量的无烟煤甚至上好木炭。

神京的富贵之家多用无烟煤进行取暖,甚至用木炭,比如内务府就有惜薪司,负责为皇家廷选炭。

而无烟煤燃烧后不会有太多烟,而永安县发现的这批煤就是优质煤。事实上,煤虽然便宜,但因为官督商办,往往造成煤价高居不下。

而官府也搞煤炭垄断,以攫取利润,显然普通百姓无法用煤过冬、做饭。

而贾珩提议上疏就是广泛开采煤炭,一方面由官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调控价格,以供民用,一方面鼓励民间开采煤炭。

以河南为例,就可工部下方成立煤炭司,在产煤区设立分司,不对煤课以重税,使其走进千家万户取暖,薄利多销。

其实在贾珩所在的另外时空,明代万历年间,神宗就曾下令允许百姓自行采煤,以为用所需。

宋皇后笑道:“陛下,这般一说,河南民政之厄,将大为纾解了?”其实她有些听不懂,但应该是一桩好事儿。

只是煤炭应该由内务府主持开采,如果当初她三弟进入内务府就好了,比现在去工部好多了。

四弟宋暄倒是来信说着,待事罢之后,贾子钰要保举他知开封府事,开封府知府虽比不上神京,但也是一跃而登正四品,以后再调到京兆府尹,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崇平帝点了点头,又是拿起第二封奏疏,离了座位,凝神阅读,眉头凝起。

着宋皇后的疑惑目光,似是解释,似是自语:“近年以来,河南等北方几省旱情不断,连年歉收,子钰在奏疏中提及了一种名为番薯的作物,比之小麦更为抗旱,亩产十余石,并说闽粤之地已有栽植,目前正在河南大举引进种植,能赶在七月收得一茬儿,可补充旱情歉收之难,并向朕建言,可在北方今年受灾的省份推广种植。”河南或者说整个陈汉北方大地的旱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减产严重,而番薯的引进,自然能够解河南米粮之困。

宋皇后道:“番薯?”

“原是南洋番国的作物,这些年在闽粤之地偏远山地、河滩种植,听说入口颇为香甜,比之米谷,亩产高达十余石。”崇平帝凝了凝眉,心头有些不确定道。

如果不是贾珩进言,这位知过农耕稼穑的天子,几乎以为是虚言相欺。亩产数十石?

未免有些夸大了吧?

但鉴于是贾珩所上奏疏,心头又有几分期待。

如真亩产数十石,那北地纵是旱灾,也再无饥荒,如先前河南那样的变,也不会再出现。

宋皇后笑了笑,轻声说道:“既是子钰所言,应是确凿无疑了,再说亩产几何,这种事儿也是最容易求证着。”崇平帝点了点头道:“梓潼说的是,所以这番薯也应该迅速推广,等子钰那河南有了动静,就推广移栽于北方诸省,不过,朕现在又是以一疏推广番薯,只怕朝野又要暗涌动,沸反盈天。”朝堂中一些人的心思,他这些天也听到内卫来报,说他对子钰言听计从,如是兵事也就罢了,无人有异议,但其他之事……

宋皇后美眸凝了凝,面上现出思索之,说道:“陛下,这是怎么一说?”心头知道这是陛下心头烦闷,只是随便说说找个人听着,她只要听着就是了。

崇平帝放下奏疏,低声道:“最近御史进言,提及北方诸省自省至下,广发徭役,劳民伤财,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如今进入五月,未有下雨迹象,朝堂也有了一些非议。”宋皇后轻声道:“兴修水利,以备夏汛,这应是好事儿?”

“好事儿也有可能成为坏事儿,这刚刚入夏,就无暴雨成汛,一些人就开始坐不住当初子钰也从未言之凿凿说今夏有雨,只是未雨绸缪,现在就有人试图以此攻讦,外面说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听风就是雨,瞎折腾。”崇平帝说到最后,面不虞,目光冷闪。

不论是京中还是江南的一些言论,这位天子通过各种渠道早就得了汇总,只是了下去,引而不发。

不过,心底深处隐隐藏着一丝焦虑,反而期待暴雨成汛。

无他,当初河南之丢的脸太大了,随着时间逝,崇平帝偶尔深夜回想,心头都不自在,心底深处隐隐想找回来一次场子。

力排众议,众人皆醉我独醒……

宋皇后轻声说道:“陛下,时候也不早了,不如先去用饭。”崇平帝点了点头沉声道:“先用午膳,等会儿还要召见内阁几位阁臣,今年的夏税,已到开收之期。”先前,户部听说内务府拨付了一百万两银子给河南,又请求崇平帝从内务府拨银至户部,以经解北方诸省的民困。

***********************************

第六百二十二章崇平帝:户部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含元殿,前殿正是午后时分,内阁三位阁臣聚在一堂,垂手等候,殿中空旷、凉,在这暑气炎炎的夏,倒让人生出一股凉之意。

过了一会儿,随着殿外内监尖锐的声音响起:“陛下驾到。”杨、韩、赵三位阁臣心头一震,向着在内监簇拥下,来到金銮椅上落座的崇平帝行礼,只是见到跟在天子身旁的左都御史许庐,多是心头诧异了下。

是夏粮征收之事,都察院总宪来此作甚?

“臣等见过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三位阁臣开口叙说道。

“诸卿免礼。”崇平帝面淡漠,目光逡巡过下方三位阁臣还有一位左都御史,开门见山道:“今岁夏粮又到了征收之期,诸省情形如何?”说着,将目光投向杨国昌。

杨国昌苍声道:“启禀圣上,去年冬,山东、河北、山西、关中不少地方未见下雪,而开后,断断续续才下了两场小雨,诸省反应普遍受灾,如今临近夏粮征收,各地报灾的奏疏最近更是如雪片儿一样递送上来,多是要求蠲免赋税,山东兖州府、东昌府诸县受灾最为严重,蝗虫肆,请求朝廷拨付米银赈济。”刑部尚书赵默眸光沉几分,心头冷哂,又是山东灾情严重,杨阁老还真是照顾桑梓,不仅要蠲免赋税,还要朝廷拨银赈济,这些银子都是江南诸几省的民脂民膏。

崇平帝闻言,眉头皱了皱,看了一眼杨国昌,道:“真是奇了,往年也不见如此旱情,缘何今年报灾的奏疏,一波接着一波?”只怕又是在剑指贾子钰,几省都经旱不雨,偏偏还要大修水利,劳民伤财之论,物议沸然。

杨国昌不疾不徐道:“回圣上,近些年北地大旱,赤野千里,自入五月以来,暑气大涨,旱情有愈演愈烈之势。”旱情既然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所谓的提防入夏之后的暴雨成汛,自就成了无稽之谈!

刑部尚书赵默面一整,开口接话说道:“圣上,前内阁连同军机处对地方官员起民变事宜,下达问责诏谕,如是因百姓生计之难而起民变,朝廷以律严惩,臣思来各地官员,皆在粮税上请求蠲免,许是因噎废食,也未可知。”因为河南民变一起,百姓群起响应的惨痛教训,连同崇平帝在内的文武群臣,都对北地诸省采取了宽宏主张,即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起民变,否则自督抚以下,悉数问责不等。

层层实下来,自然形成了一些府县开始报灾,趁机蠲免钱粮的风气,当然,其中也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韩癀皱了皱眉,心头叹了一口气。

因噎废食,赵伯简分明还是在劝谏圣上,只是此言不够委婉,只怕引得圣上不喜,纵是要遏制贾子钰崛起之势,也不能之过急,落了行迹。

不等崇平帝细品赵默之言,韩癀道:“圣上,诸省今年的确受灾严重,多地歉收,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需积粮备荒、修河抗旱,该蠲免赋税的蠲免,该兴修水利的兴修水利。”崇平帝看着下方三位阁臣竟是隐约间气调一致,两弯瘦松眉下的清眸闪了闪,心头却不由涌起一阵狐疑。

事实上,崇平帝的政治嗅觉依然锐。

朝堂上三股文臣势力的确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一种默契,或者说共识!

必须永宁伯!

简言之,随着贾班总督河南军政,文官集团受到一股庞大的力,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担忧。

永宁伯不仅在兵事上话事权渐重,还有手地方民政的倾向,而其本人又为军机大臣,待回京之后,其与之身后的军机处,将来会大肆侵夺内阁职权。

必须

就连内阁次辅韩瘦也对此事予以默认,既不出手,也袖手旁观。

因为贾珩的手伸的太长了,在河南的种种做法,通过河南官员向京都齐浙两官员的书信往来,都被一一披出来。

又是兴修河堤,又是整顿吏治,又是打击士绅……在韩廣等一些“有识之士“眼中,都见着四个字,躁厉、狠辣。

这样的武勋执政中枢,不说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就说这般施政躁切,那天下也要被搞的大

如果只是单纯的武勋,那么韩瘦等浙为了驱逐齐,还能暂且与其合作,容忍一时,但现在的贾珩,已有向民政渗透的架势,再结合崇平帝对贾班的信任。

将来会不会出现内阁被架空,齐浙两全部俯首听命的趋势?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