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而崇平帝这边厢,既想用贾珩之智,显然不能连局势细情也不说。
贾珩拱了拱手,道:“圣上此策高明,只是京营诸军既不堪大用,圣上为何不另起炉灶,裁汰京营旧部,再练新军?”崇平帝凝了凝眉,眸光闪了闪,道:“再练新军?”贾珩清声道:“圣上,前汉之时,武帝在建章营练羽林骑,诚有大汉扬威于疆外数百年,况圣上容草民不自量力,说句腹心之言,圣上
治平天下,既觉四王八公不可信,为何不另拣选天下
兵强卒,翊卫左右,以为鹰犬爪牙?”此言当真是腹心之言了。
“编练新军,谈何容易,不说钱粮问题,就是将校并无得力之人……”崇平帝目光深了深,心底也有几分意动,只是这事并不好做,阻力重重,比如重华的太上皇……
崇平帝默然片刻,沉声道:“裁汰京营老弱,你可知牵一发动全身,上下掣肘?否则,朕也不会由你袭爵。”贾珩知道这是崇平帝不知新兵之利,还有犹疑,但其实天子已经心动了。
没有人能拒绝拥有一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军队。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四王八公之下的京营,对天子的忠诚显然不是绝对的。
如今是双悬空的政局,如《红楼梦》原著所言,等太上皇一去,荣宁二府抄家灭族,四王八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现在,他其实不急,只不过是给天子心底埋下一颗种子。
***********************************
第一百零八章再居其间,于理不合大明中——崇平帝面现凝思,片刻之后,道:“子钰,编练新军一事,兹事体大,不可轻举妄动。”贾珩点了点头,道:“圣上所言极是,是需得好好筹谋。”崇平帝君转而岔开此事,道:“还有一事,说来也与武事有关,方才兵部的李卿建言,要在河北一省,给予地方州县募训、调度兵卒之权,以遏东虏肆
之势……杨阁老却说此例不可开,由是为
政之始,假以时
,恐于地方尾大不掉。”贾珩沉
了下,问道:“圣上,李大学士的意思,莫非是让州县或地方士绅,筹建乡勇、团练,以济边事之难?此举不费国家钱粮,以之钳制东虏
骑?”当国家兵制败坏之时,就会求助于地主士绅的武装力量。
如北宋末期的抗金义军,以及晚清的湘淮楚之军。
当然,二者的领导者以及组建者的成分不同,与朝廷的关系也不同。
前者可能视如夜壶,警惕提防。
后者则是干儿子,警惕也有,但并不排斥将其汲取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之所以会如此,源都是一致的。
王朝中枢的军事体制太过腐败无能,无法对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已然积重难返,只能求助于体制外的新生力量。
类比写,改文……还不如重写。
在封建时代,则是将权力让渡给州县,是谓大权旁落,后世是扔给资本军事承包。
如果用后世的话语,如通、基建、法治一样,安全和秩序同样是国家机器提供给民众的公共产品,且是最基础的公共产品。
当然,国家机器不是免费提供的,老百姓了税,古人所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因为体制的低效无能,运转失灵,往往都是收了钱不办事、办不成事儿,甚至还要多次加钱。
毕竟,办事多累啊,劳心劳力,不如懒散享乐。
好逸恶劳,这才是人。
“如今的陈汉,不仅是吏治腐败,就连兵制也是……九边数十万大军,京营二十大军,结果闹得京畿三辅之地都有贼寇为祸,这兵制不说烂透了,也已经七七八八。”贾珩思忖道。
“李卿也是作如此语,朕觉得有几分道理。”崇平帝见贾珩一点就透,心头微动,面和煦,问道:“子钰以为呢?”贾珩沉
了下,他知道天子此刻询问他,并不是说对他言听计从,而是集思广益,或者以他见识通达,纵有不得,也有参考之意。
贾珩道:“珩以为李兵部之言可取,若由州县招募燕赵之士,护卫桑梓,可稍稍减少东虏入寇之损,但于九边颓势,圣上尚不能抱有太多期冀。”崇平帝闻言,一时默然。
他又何尝不知,朝廷数十万大军屯于九边,尚被动挨打,岂是甲械不足的普通乡勇能够驱逐的?
贾珩也不好说,天子这种想法不对。
贾珩道:“况也不能由地方士绅筹建团练,彼等于县乡之地,势力盘错节,藤蔓勾连,地方官吏尚且遏制不住,如今得了募兵之权,恐怕愈发一手遮天,为祸地方,长此以往,俨然自成一国,如土皇帝般!”这些士绅本来就在县乡亭里,居于经济优势地位,因为官府以及律法限制故,还不敢名义上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