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而无论大小之事,不需奏裁,如果不是放之河南一省,而是放眼全大汉,就是“常务副皇帝”。

当然,这种权力也就仅仅限于河南,贾珩也不会真的一点儿都不奏报。

此言一出,杨国昌眼皮狂跳,只想张口大喊:“圣上不可!”但片刻之间,心底油然生出一股颓然、无奈。

经过先前推演河南局势,还有火速平叛,贾子钰在圣上心头的地位,比之文武百官,判若云泥。

至于殿中臣子,同样大惊失,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因为有些懵,加兵部尚书衔韩癀眉头紧皱,目光转,心底评判此事的影响。

军机处,大势已成。

左都御史许庐眉头紧皱,抬眸看去,却见崇平帝瞥了一眼,心头一凛,暗暗叹了一口气。

总督河南军政,无论大小之事不需奏裁,倒也没有什么,多半都是临时差遣,贾子钰也不会恃宠而骄,况且先前已授予天子剑,便宜行事,所以一时总督军政并无太多不妥。

关键是加兵部尚书衔,这是彻底将军机处抬升到与内阁平齐的位置。

至此,军机枢密与内阁,合称军机辅臣,这是名副其实的枢相。

可以说,直到此刻,军机处的地位彻底抵定下来。

施杰面怔了下,缓缓道:“臣遵旨。”而内阁杨国昌、韩癀等人,面幽幽,应命称是。

之后,在一片山呼万岁声中,文武群臣怀着复杂的心情,徐徐出了含元殿。

而贾珩领着京营大军在中原迅速平定叛的消息,也随着散朝而归的文武百官,如旋风一般在整个神京刮起。

偌大神京为之沸腾!

开封府、汝宁府先后被官军收复,可谓朝廷天兵一至,原本攻破省府,声势浩大的贼寇,顷刻之间化为童粉。

***********************************

第五百八十四章端容贵妃:这……还真让婵月说中了?

苑,神武门下了朝的高阶官吏乘着马车,向着家中而去,而其他品阶稍低的官吏,因是正午,临近饭点儿,约上好友,三三两两聚拢一起,前往酒楼,吃酒用饭。

而随着官员下朝,关于京营大军在河南等地大获全胜,连续收复开封府、汝宁府的消息,随之扩散到整个神京城。

正是高照,神京城内原就熙熙攘攘,人如织,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中都在讨论着在中原大地的叛

一家悬着“醉仙“匾额的酒楼,二楼包厢中,几个着绫罗绸缎的年轻公子,推杯换盏,言笑晏晏。

关中大地进入三月之后,天气彻底暖和起来,风和丽,风拂面,神京城中的不少年轻公子,往往约上三五好友,出城踏青折柳,赏玩名胜古迹。

冯紫英、柳湘莲,卫若兰,陈也俊等几个年轻公子围拢一桌而坐,气氛热烈喧闹。

柳湘莲问道:“紫英兄,京营大军去了河南,也有不少时,不知可有消息传来?”自那见了贾珩领着锦衣缇骑,查抄内务府返回,宁国之主就给这位柳家二郎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子,贼寇打破河南一省府治,以致神京城的百姓都在关注河南局势,柳湘莲自也不例外。

卫若兰道:“这个倒没再听着消息,前两天军报上说,汜水关先胜一场,歼贼三千,想来这会儿大军已到开封府城了吧?”柳湘莲目光灼灼地盯着卫若兰,问道:“卫兄,伯父领效勇营都督之职,可知战事细情?”

“父亲不在此次前往河南之列。”卫若兰轻声说道“不过,父亲曾回来提及过,说自贾节帅节制京营以来,京营蔚然一新,大改军纪涣散,疏乏演等诸般弊政,军力大有提升,以我看来,贼寇毕竟是乌合之众,甲骑不整,京营战而胜之,也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卫若兰之父卫麒统领效勇营,留守神京,不在此次出征河南军将之列。

“攻城之战,非寻常可比,说不得绵延久。”冯紫英忧心忡说道。

“十万京营大军,前往中原平,开国以来都很少见,要我看,如果拖延个三五月,那才是将帅无能。”陈也俊端起一个酒盅,声音中有着几分冷意,俊朗面容上却隐约见着几分不易觉察的羡。

他为宗室子弟,未尝没有想过拥旄持节,代天子出征四方。

彼时,珥金拖紫,高居庙堂,可惜仁和郡王之子的宗室身份,怎么也不可能领兵出征。

卫若兰道:“这开封城城高壕深,城防设施齐全,只怕不是轻易可攻下的,不说其他,就是贼寇拿刀迫百姓上城协防。”冯紫英道:“贼寇不得百姓人心,如强行征发百姓,只会引来群起反抗,如果是朝廷防守,贼寇来攻,哪怕是万余兵丁,晓之以理,召义士,贼寇非数十万不可下。”

“就这般也要打上三五个月,就怕贼寇不守开封府城,向着其他府县窜,扰地方州县,那时京营可就难了。”陈也俊幽幽说道。

冯紫英道:“兄长他未雨绸缪,早有定计,应该不会有走到那一步的。”其实,在外人面前,冯紫英都是以贾珩为兄长相称……大抵就是,我兄长如何如何。

“难说。”似是看不惯冯紫英如此推崇贾珩,陈也俊皱了皱眉,抿了口酒说道。

卫若兰见两人语气有些冲,连忙打了个圆场,微笑说道:“这些自有朝堂那些人谋之,我等还是喝酒罢。”说着,举起酒盅,向几人敬着。

陈也俊也举起酒盅,道∶“食者鄙,未能远谋,庙堂之事,自有衮衮诸公持。”众人都只当没听见陈也俊的“轻狂之言”。

就在几人议论的空档,就听得包厢外传来阵阵呼议论之声,几让冯紫英、卫若兰等人停了谈笑,心头诧异。

“外面在吵什么?”卫若兰皱了皱眉,俊朗面容上现出一丝不悦,唤过小厮,吩咐道:“去问问掌柜,还让不让人好好吃饭了。”小厮连忙出了包厢,询问掌柜,过不多时,折返回来,面上喜气洋洋,说道∶“几位公子,听说是朝廷大胜了。”

“什么大胜?”冯紫英疑惑说道。

小厮道:“是京营大军收复了开封府城和汝宁府城,匪首寇枭或死或擒,河南之已彻底平定了,这是上朝回来的几位御史老爷说的。”此言一出,冯紫英先是一愣,继而面现狂喜,因为心绪,声音都有几分颤抖∶“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儿啊,兄长这次领兵前往河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涤贼寇,真是大涨我大汉士气。”陈也俊脸却又青又红,只觉火辣辣的疼,手中的酒盅捏的骨节发白。

虽然一众好友没有细究其方才轻狂言,但心高气傲的陈也俊,却不能当不存在。

柳湘莲目中异翻涌,啧啧称奇道:“真是了不得,这进兵之速,古来少有。”说着,剑眉之下,眸光灼灼地看向冯紫英,问道∶“紫英兄,可否在大军凯旋之后,帮着在下引荐给这位贾子钰?”卫若兰诧异道:“柳兄,你不是向来不与这些朝堂重臣结?”

“这位珩大爷不同,我读其所著三国,以为此人可为当世英雄。”柳湘莲慨然道。

他祖上也为仕宦之家,只是家道中落,那长街所见,忽而生出一念∶“大丈夫当如是!”如他想要重新光耀门楣,一展中抱负,这位珩大爷,就是他寻找的伯乐。

而在几年前,京营军纪废弛,将校不整,他哪怕有一身武艺,也不愿从军,现在则是不同了,以平生所学重振家声。

冯紫英笑了笑,快应道∶“二郎放心,等兄长回来,我就与你引荐。”众人热烈讨论着,陈也俊心不在焉,强颜笑。

此刻,不仅仅是冯紫英这里,随着消息在神京城中的街头巷尾扩散,神京城逾百万军民、官吏都在议论着来自中原的这次光复之战。

正如崇平帝所想,朝廷以雷霆之势抵定河南局,有力地鼓舞了人心,震慑了宵小,重树了中枢威信。

然而,人类的悲并不相同,就在整个神京都在兴高采烈地议论着中原大地的这场朝廷平叛时——翰林侍读学士陆理面颓然地出了门,因为心事重重,走路的动作也缓慢了几分,尤其是听到身后官员的指指点点以及左右官员的异样目光,心头更为烦躁。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道声音唤住了失魂落魄的陆理,“德甫兄。”陆理身形一顿,不由转过身去,凝眸看去,却见是翰林侍讲学士徐开,拱手道∶“徐兄。”徐开年岁三十出头,身形修长,仪表清秀,近得前来,问道∶“德甫兄,怎么不乘马车回去?”陆理面愁闷,在翰林院中的为数不多的好友面前,苦笑一声,说道∶“想一个人走走。”经过先前一事,来仕途前景黯淡,他已是心灰意冷。

自太宗朝开始,也效仿明代,翰林院作为储英之地,而陆理作为翰林学士,多是当作储相培养,换言之,经过转任、磨勘,将来有可能进入内阁,成为执掌中枢的宰辅重臣,但经先前一事,陆理自知已经恶了天子,而且在士林中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徐开面默然了下,也知道陆理这会儿心情不佳,伸手相邀说道:“德甫兄,还请上马车一叙。”不远处的道旁,赫然停靠着一辆马车,两个着衣短打的家仆垂手等候着。

陆理长叹了一口气,随着徐开上了马车。

随着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铺就的街道,发出蟒糁之音,大街的喧闹之音,也自竹帘向着车箱钻来,没有周围异样目光的注视,陆理烦闷的心绪倒也纾解了许多。

徐开道:“德甫兄不必为先前一事烦忧,圣上为中兴圣主,气度恢弘,不会因前事罪之,今任用良将而收复河南,将来于九边战事也能振奋有为。”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