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涕零。

一晃两个时辰过去,这场堪称宾主尽的宴席,才渐渐收尾。

就在众人凑够了见这稀罕的文曲星的热闹,准备各自归位,接着忙碌时,陆辞挥了挥手,让乐声停下,笑地请李老和刘宰随他上了台阶,抖开方才写下的那张密密麻麻的漫长礼单,一一念了一遍。

这葫芦里,是要卖什么药?

送礼的商贾对此很是不知所措,不由面面相觑,又渐渐生出几分不安来。

结果念完后,陆辞便携李刘二老,向他们郑重拱手一礼,微笑着继续宣布道:“……宴毕,将由李、刘二位老丈主持,把所筹善款投入新设‘济慈局’,用于修建收纳济民的‘济慈屋’,每隔一,直至来,将供应‘济慈粥’,供饥民取食……诸位慷慨解囊,名姓亦当铭于济慈碑上……”听到这,目瞪口呆的众人才回过味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陆辞竟是早有准备,以不好推却的礼为本金,一切过了众人眼后,临时成立了‘济慈局’,且还将相关的具体事宜,都给了密州最有名望的两位老丈,并不真正过手。

眼见着自己还稀里糊涂着,陆辞就已经四两拨千斤,让送来的烫手山芋变成了济贫的善款,得名望最多的也成了捐款的商贾和主事的两位热心士绅,不免叫他们心情复杂。……罢了罢了,好歹有个好名头呢。作者有话要说:注释:1.关于陆辞反讽的话,其实改自史实,正主是北宋时期的宋庠与宋祁,人称“二宋”。

小宋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后文会写到。

一次上元节夜里,大宋在书房读《周易》时,又听说小宋点着华灯拥着歌醉饮,第二天就派人去带话:相公寄语学士,闻听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是否还记得从前上元夜一起在州学吃饭吗?小宋听罢,笑着让来人带话回去说:也寄语相公,不知当年吃饭是为的什么?(《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2.士绅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都非常高,宗族、乡约、社仓、书院等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由士绅发起、组织、建立并主持的。

宋代的民间慈善,主导权也逐渐从宗教团体转移到士绅群体身上,如南宋士绅刘宰(确有此人,只是名姓被我挪用了2333),曾经三度“纠合同志”,开办“粥局”,为无家可归、无粮糊口的饥民施粥,并以寺院收留饥民。第一次“粥局”从嘉定二年(1209)十月持续至次年三月,救饥民四千多人;第二次“粥局”从嘉定十六年(1223)冬持续至次年四月,就食者最高达一万五千人;第三次“粥局”从绍定元年(1228)二月持续至四月。活人无算。(《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第一百八十五章就在陆辞费了近一个月的功夫,险险赶在年关前将内外琐事处理完毕,安心等着同家人密友过个松快年时,天却不从人愿。

眼看着冬至的热闹刚过,除夕和元旦的炮仗声渐近,已购置完年货,在自家院中咸鱼躺着,顺道考校狄青功课的陆辞,就接到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密信。

五百里加急,又是来自京师……

哪怕还没看到那明晃晃的太子印戳,陆辞也能轻易猜出,这十万火急的寄信人是谁了。

他微微蹙眉,直觉有些不妙。

遂起了身,一边往书房走去,一边叮嘱狄青道:“你接着默,京中有事,我需去书房一趟。若你默完以后,我尚未回来,你便换篇课文继续默。”狄青老实巴地点了点头。

鉴于他惯来表现得成稳重,陆辞并不担心他会似柳七那般一旦失了辔头就四处跑。在简单代了这么一句后,就匆匆回到了书房,命下仆看守在门口两侧,旋即独自将门严密闭上。

却说他自归乡后,并不曾与有一段师生情谊的小太子断了联系,而是一直偶有通信。

对自记事以来,就未曾踏出过门一步的赵祯而言,他能窥见外那陌生的人间烟火的途径,除了冰凉枯燥的书中文字外,便只剩真心实意待他、从不以他年少而一昧训诫劝告的陆小夫子了。

陆辞随笔描绘的民生画卷,皆是栩栩如生,每回都叫赵祯读得如痴如醉,心生向往。

而在回过信后,都会无比珍惜地亲自将信收藏起来。

一个多月下来,已积下了不薄不厚的一沓。

然而寻常的通信,既无需大费周章地动用加急的邮递,更不必秘之又密。

陆辞将封口的火漆轻轻割开后,取出单薄的信纸。

甫一展开,就看到信头赫然写着两个潦草大字:速归不好的预,竟是得到应验了。

陆辞深知,赵祯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子,而是超其岁数的稳重内敛,能到这般急切的地步,怕真的遇着大麻烦了。

他微微凝神,就着烛火的明辉,细细读了起来……

陆辞虽晋升极快,到底只是一从三品的官阶,乍然离京,顶多只在暗涌动的朝中起了一点水花。

会真心实意地惦记他的,除了太子殿下外,便只有柳七朱说为首的一干亲密友人了。

就连对他称得上欣赏的寇准等人,也只是难得闲暇,才会想起这滑不留手的狡童。

而朝中的明争暗斗,更不会因陆辞一人的暂时离席而偃旗息鼓,反倒是越演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