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书:“臣虽不才,亦整理出一些经验来,虽需因地制宜,但应可作参考。”在陆辞看来,若真能让出自这些官学、成绩保持优秀的学子们拥有直接参加制举的资格,从而有了为官的途径的话,对双方都会是一个良循环。

制举能得到稳定的人才供应,说不定就能与贡举一样,由‘不定时’转为‘近定时’举办。

而类似官学的存在,也因生源和朝廷的看重,而得到了支持和维系。

再往深处想,若能让望子成龙的平民百姓看到将郎君送到这类官学中,通过制举也有希望得到锦绣前程,而不必一昧依靠贡举,就能出仅为一方低微小吏的限制的话,那对‘偏科’的天才的抑制,可想而知地也能变弱不少了。

赵祯看着摆在眼前的那几叠整合得井然有序的资料,心里百集。

有震惊,有动,有钦佩……一时间,竟都说不出话来。

他的小夫子,到底为这制举的改动,花费了多少心思,又预先做了多少准备啊。

陆辞见赵祯面微动,以为还在犹豫,不意味深长道:“在‘看详’这些资料时,需要的人马将来自各部,可比只靠两省侍从,要来得专仔细多了。”当然是掌管各‘科’相关的事务的各部,更有资格言明人才优劣。

被损害利益的,是差使被夺的两省侍从;而获得新利益的,则是‘二十科’相关的各部人马。

后者所代表的群体,显然远远比前者来到庞大。

在得到新利益的是一个更大的团体时,小部分人的憎恨,就难翻出风了。

陆辞愿意带着一大群人喝汤,自己也将得到实惠——他推行此事要受的阻力会大为减少,被触犯利益的两省侍从,显然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犯了众怒了。

赵祯好不容易平复心情,认真思忖许久,谨慎回道:“目前只得汾州有此类官学。要在各地创办,还得费上数月功夫才好,再等三年期……怎么说也得等个四年,才能办制举吧。”陆辞颔首:“不急。”在这期间,也多的是事要做。

不论是出卷人,出卷范围的选定,还是卷子的批阅,都还得花大量时间去商讨,才能最后决定。

赵祯虽心跃跃试,也懂事地不勉强和催促。

他深知之过急的结果,就只剩将就了。

少年人现是踌躇志的时候,当然不愿讲究。

于是赵祯轻轻地叹了口气,唯有下这点失望之情,专心陆辞讨论起建立院校的具体州府,当有哪些了。

陆辞对答如的时候,心里也暗暗地松了口气。……终于成功将‘刚出贡院、又遭锁院’的麻烦推到几年后了。到那时候,他就有更大的把握说服小太子选个更合适的人选去履行这一职责,而不是只逮着自己这一头羊使劲儿薅。

第一百六十六章太子要大肆改动制举的消息,很快经由有心人的口,传到了在大内中修身养不亦说乎的赵恒耳中。

他初初听闻此事时,不免老大不快,连近来与刘娥重修旧好的喜,都被冲淡不少。

他沉着脸,冲随侍身边的林内臣发着牢:“六哥好不晓事。中秋那晚,分明还应承得好好的,莫要自作主张,如今才过了几,他就故态重萌了。再放任他这般轻率随下去,如何担得起监管国家的责任?”若是让陆辞听到赵恒的这番话,怕是要因其的厚颜无,而笑出声来。

真要论‘轻率随’、‘任妄为’的话,那一百个赵祯加起来,也比不过一折腾就让全天下人都被卷入的天书下凡的赵恒的半指头。

林内臣心念微动。

若换作两年前,他恐怕还要犹豫一会儿,或是两不相帮。

但在亲眼目睹官家越发喜怒无常,对朝政的掌控也渐渐淡化,倒是小太子势不可挡,既有年轻郎君的锋锐,也有君王该有的沉稳后,林内臣的立场,很快就有了偏移了。

不光是他,那些个对风向极其的百官的态度,自然也由原来的敷衍和不以为然,到渐信服。

——哪怕是瞎子也能瞧出,年仅十一的小太子,远比他那不时突发奇想的爹爹要靠谱上进得多。

对林内臣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跟信任并不稳固、忘却是不小的赵恒不同的是,赵祯情仁善温和,极念旧情。

这就意味着,与其亦师亦友的陆辞,是注定要成为朝中炙手可热、飞步上升的新贵了。

况且,饶是官家再气太子‘胡作非为’,也不可能儿戏地立马收回监国的职事,顶多是呵斥一番,再树立一下自己皇命的权威。

谁让官家膝下子嗣凋零,只余这么一子呢。

赵恒再因‘修道’变得糊涂,也不可能犯下叫自己的血脉不继承大统,而要从宗族中过继的蠢事。

林内臣心念电转间,很快下定了决心,笑着提醒道:“殿下广建官学,教化民众,再兴制举,小小年纪,便建下如此福泽千秋万代的功绩,不正证明了陛下言传身教的功劳么?”赵恒脸稍缓,仍有些不悦:“早令他不得之过急,而需徐徐图之,现倒只听那狡童的话,而听不进我的劝了!”陆辞对赵祯的影响力之大,愈加深,本不可能藏得住。

未涉政事时,赵恒还能一笑置之,甚至到有趣。

况且在太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