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得随时面对台官的弹劾劝谏,权柄实际上又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
赵恒儿就忘了自己已许久未亲政的事实,不
怦然心动了。
当然,真让太子监国的话,哪怕不寻由头罢了寇准的相位,也得从东臣属中提拔一位谨秀端正,既不与寇准一道,也不与王钦若沆瀣一气的。
毕竟赵恒很是清楚,寇准脾气固然霸道刚烈,在朝野士林中,却皆享有极高名望,方能在多年浮沉中屹立不倒。
莫看因寇准高傲,不曾正式结成社,但因慕其华彩,而心甘情愿唯其马首是瞻的,朝中可谓大有人在。
他有时且得暂避锋芒,甚至独自怄气,更何况仅是半大郎君的六子呢?
而让王钦若与寇准互换位置,由王钦若作首辅的话,赵恒也难放心。
哪怕他更喜说话中听,才干也极其出众的王钦若,但其缺陷也无比明显:侍明主则贤,侍庸主则,圆滑油润,多面逢
,并无
守可言。
再荒唐的行事,从他口中,也不曾说出过半句反对的话语,更别说寇准式的愤怒训斥了。
而是会不惜翻箱倒柜,折腾大小库房,也要为圣上排忧解难,好叫心愿得偿的。
太子一不甚晓事,初监国时还如履薄冰的小郎君,又哪儿能有他的明辨忠呢?
他要是还得时刻着太子许会受人蛊惑的心,这委任其监国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赵恒理所当然地想着,因此认为,王钦若也不合适。
林内臣在旁安静侍立许久,见状心念一动,鼓起勇气,小声询道:“官家不如召来太子殿下,听听看他是怎么想的?”赵恒一听,顿觉颇有几分道理,遂兴致地派了人去,将正在散着步等陆辞的小赵祯给叫来了。
赵祯鲜少在白天被召到爹爹所在的殿去,乍一听这一传召,还有些怀疑事情真伪。
虽在下人的反复劝说下,前赴去,也的确见到爹爹的面了,仍有些不明所以。
偏偏赵恒也不打算直奔正题,而是先考校起他功课来。
赵祯对答如,内心却越发不解。
但他素来冷静持重,即便困惑,也未在面上出多少迹象来。
只为慎重起见,他每次回答前,都会特意多停顿一会儿,直到在脑海里反复斟酌过,确定说辞没有病后,才慢
地道出口。
他平时做事就偏温一些,此刻说话再慢上半拍,倒没让赵恒察觉出什么不妥来。
见自己随口考校的课业,六哥都能答得顺畅从容,颇肖自己当年,赵恒的心情也被带得好上一些。
就在赵祯还暗自警惕时,赵恒终于道明用意了:“我近
下召,当我还在病中时,都由你来监国,你认为如何?”赵祯结结实实地一愣,半晌才老老实实道:“国有千事,决策一人。臣才资具浅,比不得爹爹毫厘,自是无法胜任监国一职的,此事不妥。”为表明这是他认真的内心想法,连‘我’这一
常称呼都不用了,而正儿八经地用了‘臣’。
说完之后,赵祯就安安静静地继续坐着,以沉默的态度表明,他的确不愿意。
赵恒听后,不免觉得浑身舒坦。
心里原还残存的一丝因让权而带来的微妙,也一下跟着烟消云散了。
六子若是积极高兴,即刻应承,他恐怕还会踌躇一二,斟酌再三。
但六子非但毫不动心,还郑重其事地阐述了这几句肺腑之言,再认认真真地进行推辞。
让赵恒在动和得意之余,倒下定了让太子监国的决心了。
见赵祯明摆着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赵恒面上不由带了一丝笑意,也不再迫问他,而是转移了话题:“次辅之位尚有空缺,依六哥看,何人比较合适?”当然,这次辅的具体人选,赵恒已是心里有数,只在几人中略有纠结。
其中最得他中意的,就是李迪了。
尽管上回李迪曾当着他的面,指出皇后不得干政之事,叫刘娥好生不快,但赵恒在心疼过后,却是如明镜一般的。
愿为他坐稳这把龙椅呕心沥血,直言不讳,甚至不惜得罪圣人的臣子,才是值得信任、最为忠诚的正人君子。
特别是在方才察觉出刘娥渐渐展出的不俗野心和掌控力后,赵恒对她仍有些许芥蒂,对于同其作对过的李迪,自然就更有好
了。
现赵祯的答案,正合适作参考。
赵祯却抿了抿,并不愿说。
赵恒若是追问他,他就板着脸,正经八百地回道:“国之重事,自当由爹爹做主,又何来臣越俎代庖,所以置喙之处?”赵恒哭笑不得道:“怎么,连考校你都不成了?”赵祯歪了歪脑袋,狐疑地瞅了瞅古怪的爹爹,许久后,才在赵恒笑容面的注视下,小声道:“真依臣看,陆左谕德,便颇合适。”赵恒
心以为六哥会提那几位伴读家里的长辈,或是德高望重的太傅,乍一听‘左谕德’这三字时,顿时愣住了。
赵祯心里正紧张着,没听到爹爹的答复,忍不住抬起头来,看向神愕然的赵恒,轻声道:“全凭爹爹做主。”赵恒好一会儿后,才后知后觉地转过弯来,意识到这出乎自己意料的提名人选究竟是谁了。
并非是他不记得陆辞官职,而纯粹是从未将官阶低微、但已是晋升速度惊人,该放置上一段时间,既是保护,也